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上海改革》2004,(2):17-19
随着世博会的召开,国外产业资本,国内民间资本将进一步集聚上海,为上海各个开发区整合园区功能,促进产业集群提供了机遇。服务业作为上海城市发展的经济支撑点,应以世博会为契机和动力、推动上海新一轮发展。上海要推进金融衍生品市场发展,使国际资本具有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  相似文献   

2.
产业转型:上海装备制造业发展战略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装备制造业是为国民经济提供各类技术装备的产业。上海装备制造业是上海工业发展的基础性和战略性产业,也是上海工业化水平与经济科技总体实力的重要体现。21世纪以来,在中国入世和上海中博成功的背景下,上海经济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随着上海装备制造业日益融入国际市场,尽快实行产业转型,即装备制造业由制造型产业转变为制造一服务型产业,成为上海装备制造业应对21世纪国际竞争的重要战略。  相似文献   

3.
当前,上海新一轮经济发展所面临的内外部条件却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上海非国有经济的快速高效发展和周边地区经济的强劲增长对上海国有经济的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WTO的过渡期即将结束,上海将面临一个全面开放的国际市场的激烈竞争;随着新一轮国际产业分工体系的调整,国际制造业资本向发展中国家的转移将为上海新一轮发展带来重大机遇.能否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主动参与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是上海新一轮发展能否取胜的关键.因此优化上海国有经济布局,不断增强上海国有经济的主导竞争力,对推动上海新一轮发展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4.
经济全球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结果.经济全球化过程中世界制造业也在开始新一轮的转移,给我国制造业带来机遇,也带来挑战.中国制造业制定正确的发展战略,抓住经济全球化提供的机遇加快产业结构升级,积极融入国际大分工是当前迫切需要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金融是现代经济活动的核心,把上海建设成为国际金融中心已成为我国的发展战略.文章主要介绍了上海金融的发展现状,比较分析了上海与世界国际金融中心的差距,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6.
目前,国际上已把以上海为龙头的长江三角洲城市带视为世界六大城市带之一。在新一轮经济的发展中,尤其是在城市体系内部的分工协作上,无论观念还是实践,上海的城市定位已经非常清晰,就是要成为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从而带动长三角地区和整个长江流域经济的发展。因此,上海的辐射半径非常广泛,覆盖了整个长江三角洲,使得江浙一带整个物流、人才流、资讯流,都与上海进行相应的对接。上海经济通过杭州还是宁波向浙江辐射,对杭州的经济发展影响极大。  相似文献   

7.
上海制造业竞争力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强大的制造业是上海建设国际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的重要支撑,是增强综合经济实力的重要力量。当前,上海应该在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同时,积极发展第二产业,共同推动上海社会经济的发展。现在的问题是,要搞清楚现在上海工业有哪些行业处于优势,哪些行业处于劣势,如何扬长避短,从而能“有所为,有所不为”。  相似文献   

8.
闵格 《港口经济》2014,(5):34-35
正天津与广州、深圳、厦门、大连等申报自贸区的城市相比,金融改革先行先试较早。金融改革带来的红利和比较优势占先,环渤海经济区域带动效应和辐射效应明显。可以预见,在天津自贸区的新兴业态和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带动下,必将为新一轮金融改革创新提供更为良好的市场机遇。天津与上海、深圳前海的区位优势、地缘优势和核心优势相差无几,为发展现代服务业,尤其金融服务业提供了有利契机。其比较优势有:1.天津融资租赁市场在国内建立较早,企业数量  相似文献   

9.
走出危机:上海制造业企业转型的“纵横”路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肇事于次贷危机的金融危机很快蔓延到各个发达经济体,目前这一金融海啸已经在全球范围内肆虐,并迅速影响到实体经济.作为中国重要的装备工业基地及外向型经济前沿的上海制造业受波及极深,低迷程度在上海工业发展史上非常罕见.同时,近期中央提出,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形势下,推进上海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着眼于上海制造业如何走出危机,提出了纵向及横向的转型路径.  相似文献   

10.
从全球化导致高增长、低通胀到大宗商品期货价格暴涨,世界上的国家又分成新的三个世界:发达国家转变为金融大国,而发展中国家则转化为两类国家,制造业大国与能源、原材料生产大国。在原材料价格暴涨前,贸易自由化带来的全球市场开放为制造业大国创造了发展的机遇,制造业大国在这三个世界中经济增长最快。随着原材料价格的暴涨,金融大国与原材料大国似乎日子比制造业国家更好过一些。  相似文献   

11.
杜建耀  李芊蕾 《特区经济》2006,210(7):28-29
当前新一轮的国际产业转移,给上海制造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上海制造业应以自主创新提升产业的技术水平,以信息化推进产业结构的升级,以产业集聚提高产业的整体竞争优势,而以发展跨国投资带动制造业结构的调整。  相似文献   

12.
众所周知,第三产业的发展主要依赖于两大动力:一是制造业的深化程度;二是需求结构的升级程度。上海新一轮的增长动力,也可以从这一规律中去寻找。统计数据显示,上世纪50年代初,上海第三产业占上海生产总值的比重曾高达41.7%,这一现象是与三、四十年代上海文化产业与金融产业高度发达相一致的。随着计划经济时期中国工业化建设的展开,中央政府的基本目标是把上海建设成门类齐全的现代化工业城市。经过近30年的建设,至1978年,上海制  相似文献   

13.
上海自贸区横空出世,引发了各界的大讨论。对于最受关注的金融领域,市场开放将带来的机遇或许无法想象,但同时带来的风险却是可以想见的。更多的金融争端即将涌现。金融争端的解决不仅关系到上海自贸区的整体环境,还关系到中国的金融稳定。在自贸区金融创新发展的大背景下,确立金融争端解决的基本价值追求,将有利于自贸区金融领域乃至全国金融领域的改革与发展。  相似文献   

14.
上海生物医药产业的快速发展离不开良好的金融环境,在新的形势和要求下,进一步优化上海生物医药产业金融环境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对上海市生物医药产业金融环境现状的调查,对上海市生物医药产业金融环境存在的问题进行梳理分析,从创新财政科技投入方式、鼓励生物医药产业早期投资、完善生物医药投融资服务体系、加强生物医药投融资人才队伍建设、深化国有投资企业改革、积极融入长三角资本网络等方面为优化上海市生物医药产业金融环境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本文在全面分析上海郊区工业今后五年发展条件的基础上,从建设上海新型工业体系的角度提出了上海郊区工业发展的战略框架与实施策略。本文提出,郊区工业要抓住上海产业发展重心向郊区转移,国际产业正以更大的规模、更高的技术向以上海为龙头的长江三角洲地区推进,以及上海的基础设施、城市环境和政策制度已经具备全面吸引外省市资本集聚的条件,这样的三大机遇,加速工业化进程,到2007年时,初步形成与世界级城市相匹配的实力型新型工业体系,甚至建成具有竞争优势的世界制造业生产基地。  相似文献   

16.
浙江前一轮经济发展的资本供给是内生型的.引进外资落后于周边沿海地区,与相邻的江苏、上海有较大的差距。2002年,浙江实际利用外资的总量仅为江苏的27.3%,上海的41.7%.吸引世界500强企业投资分别为江苏的31.8%,上海的18.0%。面对跨国公司制造业基地向长江三角洲地区加速转移的历史机遇,浙江应制定正确的引进外资战略.采取切实有效措施,促进开放型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17.
上海发展国际服务贸易的若干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殷凤  陈宪 《上海改革》2004,(11):27-33
当今世界已步入“服务经济”时代。随着服务业的迅猛发展,国际服务贸易增长强劲。为推动上海新一轮发展,加快国际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建设步伐,上海应大力发展国际服务贸易,力争成为我国服务贸易领域的先行者。本文基于对上海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基本情况的分析,分别从总体和重点行业两方面提出了上海国际服务贸易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8.
在介绍分布式能源系统的基础上,梳理了上海分布式能源科技发展的现状,以及在创新驱动转型发展关键时期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从提高经济性、可靠性以及认识等方面提出可操作性的对策建议,以期在上海新一轮能源发展当中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9.
《上海经济》2012,(9):38-40
2009年,国务院出台了"关于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意见,提出了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总体目标:到2020年,将上海基本建成与我国经济实力以及人民币国际地位相适应的国际金融中心。随后,国家"十二五"规划以及上海"十二五"规划陆续出台,也将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视作重要推进的工作之一。作为重要的金融市场主体,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为商业银行的业务拓展及创新改革提供了历史机遇,同时伴随着金融一体化、金融脱媒、利率市场化、监管趋严等现象,商业银行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相似文献   

20.
进入九十年代以来,党中央和国务院把上海推向改革开放的前沿.要求上海心开点开放浦东为契机.建设成为长江流域经济走廊发展龙头而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乏一。联系上海商业的实际.我们深切体会到,大发展的历史机遇已经清楚地展现在我们面前.关键在于善于认识机遇、珍惜机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