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的海外投资近年大幅增长,即便在全球经济被阴云笼罩的2009年也依然保持活跃,实现正增长,在全球范围内上演了“风景这边独好”。2010年之后,在政府的明确支持下,可以预见中国海外投资将更上一层楼。  相似文献   

2.
增长与发展、效率与公平是经济学研究的永厘主题。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年均98%的增长率主导了人类历史上最耀眼的经济增长,中国也因此成为国外最希望解读,也最有争议的新兴经济体。  相似文献   

3.
《金融博览》2007,(2):42-42
英国《金融时报》日前刊文对中国的老龄化问题发表评论。 有人认为,老龄化将意味着中国的衰落。对此,文章不以为然:“老龄化与一个国家的衰退并没有直接关系,老年人也要消费,而且消费能力甚至可能高于年轻人,同样也能支持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4.
“九五”期间国际收支态势良好“九五”期间,我国国际收支运行状况呈现出以下突出特点:国际收支基本保持了双顺差的良好态势。从1996年至1999年,经常帐户顺差占当年GDP的比率分别达到了0.9%、4.1%、3.3%、1.6%。资本和金融帐户,除了1998年受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出现了62亿美元的逆差外,也一直保持了较大的顺差。在双顺差的拉动下,外汇储备在四年内翻了一番,到2000年底已由1995年底的735.97亿美元增长到1650亿美元,我国货物出口增长了54%,货物进口增长了44%,服务贸易总额增长了24.2%,其中旅游收入增长了12.7%,旅游支出增长了31%,计算机信息服务、金融、咨询等其它商业服务收入增长了81.4%,支出增长了34.5%。资本和金融项目下,贷方发生额增长了36%,借方发生额增长了190%。预计“九五”期间我国进出口总额将达到4700亿美元,吸收的外商投资预计将占到我国累计吸收外商投资总量的63%。我国实际吸收的直接投资总量已经连续多年居发展中国家第一。资本和金融帐户成为影响国际收支的重要因素。反映在波动幅度上,资本和金融帐户差额的波幅达到了423亿美元,远远超出了经常帐户差额297亿美元的波幅。资本和金融帐户下,直接投资仍然是顺差的主要来源,但其它投资,特别是贸易信贷已成为决定资本和金融帐户差额波动的主要因素。国际收支结构优化加快。在贸易出口方面,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1999年与1995年相比增长了75%,在出口总额中所占比重增加了13个百分点。进口商品结构也进一步优化,国民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所需的技术设备、资源类商品进口大幅增加,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进口增长了55%,原油、原木、铜、天然橡胶进口等大幅度增加。在利用外资方面,外商在华直接投资的产业结构趋向合理,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外商投资增多,房地产业所占比重下降。外商投资的资金、技术密集度有明显提高。跨国公司来华投资势头良好,全球500家跨国公司中已有约400家来华投资。外债结构向中长期外债倾斜,短期外债比例由1995年的11.2%降低到1999年的10%,债务率也从75%降低到69.5%,各项指标都保持在警戒线之内。  相似文献   

5.
眼下,金融危机之风刮遍全球各个角落,头顶“金砖四国”和“世界工厂”美誉的中国也出现了就业难的严峻局面。金融危机传导至实体经济并导致不容乐观的宏观经济形势浮现,无疑令国人顿感保障经济增长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然而,在众人大呼“保八”的同时,也有人提出“保就业重于保增长”的观点。正所谓“民生之本,就业为上”。作为劳动力大国,GDP增长无疑是十分重要的指标,  相似文献   

6.
《中国外汇管理》2010,(9):18-18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外汇资金大量涌入是市场发挥在配置资源中的基础性作用的结果,对推动经济增长、提高技术进步、促进就业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但夹杂着部分热钱的外汇资金大规模、快速流入也有很大的危害,如弱化货币政策有效性,强化通胀预期,危及国家金融安全等等。  相似文献   

7.
“单独二胎”的启动,只是人口政策调整的一个开端,虽然它并不能扭转老龄化的大趋势,但对人口结构调整却具有风向标与前哨站的双重意义,这将成为纾解“未富先老”困局的有益尝试。改革开放30多年,是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时期,也是人口红利集中释放的黄金时期。然而,近些年来人口形势发生了趋势性转变,迈向低速增长的中国开始越来越多地关注人口数量、结构、质量与经济发展之间的正向关系。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启动“单独二胎”政策,打开了一个新的出口-从控制人口增长到优化人口结构,这是一次历史陧的转变,也是—场前所未有的考验。  相似文献   

8.
张茉楠 《金融博览》2011,(20):20-23
2010年,我国人均GDP超过4000美元,真正进入了国际公认的“中等收入”发展阶段。 这个阶段也是经济社会风险高发以及非常重要的转折时期,中国需要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并实现由“生存型社会向发展型社会,经济增长由数量型增长向质量型增长”的双重转变。因为在这个阶段,国家经济发展模式以及参与全球利益分工的盈利模式必须作出重大改变。  相似文献   

9.
《福建金融》2004,(6):1-1
今年一季度调整后的GDP增幅为9.8%,这是在去年同期增长9.9%基础上的再提速,也是中国经济1996年底实现“软着陆”以来经济增速最高的三个季度之一;固定资产投资1-4月增长42.8%,一季度地方投资增长60.2%.大大高于中央项目投资增长4.8%的速度;进口需求强劲,1-4月外贸进口增幅高于出口增幅8.9个百分点.多年未出现的贸易逆差4月末达107亿多元;消费  相似文献   

10.
关于奥运行情的提法,由来已久。对举办国来说,奥运会将刺激经济增长,以韩国为例,19811988年奥运投资每年拉动GDP增长0.7-1个百分点,很多上市公司从中受益;而股市作为一国经济的晴雨表,自然也与牛市相呼应。  相似文献   

11.
蒋德嵩 《深交所》2007,(7):23-27
在过去一年多,中国经济持续强劲增长,中国资本市场已经开始影响全球资本流动与配置。特点鲜明的深圳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由于具备无可限量的增长潜能,已成为价值投资者追捧对象。有鉴于此,那些一直以来只向往纳斯达克或香港创业板的风险投资商和本土创业者,也开始打起中小企业板的主意。  相似文献   

12.
城市化是中国重振内需和结构转变的枢纽,也是未来驱动经济长期增长的主要动力。  相似文献   

13.
近十年,我国经济取得了非凡的成就,1996-2006年,年均增速达到10.3%。由于强劲的经济增长,我国非寿险业增长也甚为壮观。1996-2006年,年均增速达到21.8%。“十一五”期问,非寿险还将保持持续快速稳定的增长势态。2005年,我国经济开始“软着陆”,预计“十一五”期间,国民经济将继续保持快速稳定健康发展,平均增长速度有望达到8.7%。  相似文献   

14.
在我国,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保险意识有了明显增强,保险需求也随之增长。据统计资料显示,中国保险业每年正以30%左右的增长速度大跨步向前发展,专业保险中介机构在市场需求中诞生,也随之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中国保险行业协会中介办公室主任雷  相似文献   

15.
我们可以庆幸危机正在远去,但未来仍不甚清晰。全球经济已面临从单一的增长挑战向更多具体问题转变,各国的政策应对也将分化。挑战主要来自四个方面:退出策略、资本流向新兴市场、金融部门的改革和新的增长引擎。当下的平静是否孕育着下一波风暴?我认为,如果能够选择正确的应对措施,各国之间也能继续保持通力合作,这种可能性将降到最低。  相似文献   

16.
从一起拒付案看2/3提单2/3 提单一定程度上克服了信用证的先天缺陷,不啻为对信用证交易精彩而巧妙的运用,但在实务中,掌握不好也会带来风险和损失。对于银行和企业来说,了解其规律并在风险中把握其带给企业及银行业务增长的契机,“与狼共舞”也将是一种乐趣。  相似文献   

17.
杨艳 《中国外汇》2010,(19):58-59
从一起拒付案看2/3提单2/3 提单一定程度上克服了信用证的先天缺陷,不啻为对信用证交易精彩而巧妙的运用,但在实务中,掌握不好也会带来风险和损失。对于银行和企业来说,了解其规律并在风险中把握其带给企业及银行业务增长的契机,“与狼共舞”也将是一种乐趣。  相似文献   

18.
眼下,金融危机之风刮遍全球各个角落,头顶“金砖四国”和“世界工厂”美誉的中国也出现了就业难的严峻局面。金融危机传导至实体经济并导致不容乐观的宏观经济形势浮现,无疑令国人顿感保经济增长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然而,在众人大呼“保八”的同时,也有人提出“保就业重于保增长”的观点。正所谓“民生之本,就业为上”。作为劳动力大国,GDP增长无疑是十分重要的指标,但是“就业率”却是一个维系社会稳定和民众福利的关键指数。正因为如此,“就业增长型”的经济发展模式更加值得我们追求。  相似文献   

19.
就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的贡献看,虽然相关的经济统计数据是一个重要判断指标,但对处于转型期的我国,经济增长所依赖的主要是出口与投资,消费虽然也在增长,但与经济发展的要求仍然有着一定的距离。在此条件下,对我国经济增长方式是否出现“拐点”的判断,就不能简单地照搬发达经济地区的标准。再从消费角度看,只有当一个国家与地区的消费,投资、出口这“三驾马车”对经济的拉动呈现平衡状态时,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随着消费者消费模式的变化,银行卡数量和与之相关的交易量也在不断扩张,这一趋势无形中也引发了银行卡欺诈案件的增长。银行卡欺诈不仅会导致受侵害者遭受损失,还会给发卡部门的品牌以及声誉造成负面影响,进而降低客户的忠诚度。因此,如何加强防范银行卡欺诈行为,逐步成为金融行业关注的热点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