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传统经济学低估了环境作为生产要素的基础性和重要性,主张把环境容量作为一种基本生产要素,并在此基础上论述了环境容量生产要素市场的宏观调控功能,分析了这种调控机制的政策目标、政策手段和政策运转模式。环境容量生产要素宏观经济调控政策可以作为一种常态政策,同财政、货币等宏观政策共同作用于社会,谋求经济的良性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各种宏观经济数据表明.我国当前以紧缩性货币政策为核心的宏观经济调控政策仍无法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宏观经济中存在的问题,而且,这些紧缩性调控政策与经济过热之间似乎陷入了恶性循环的怪圈。本文从矛盾产生的根源和宏观调控政策的作用机理入手,指出了现有宏观经济调控政策在解决经济过热和流动性过剩等问题方面的局限性,并揭示了问题产生的根源和相应的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3.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作为主要的宏观调控手段,在去年我国的经济增长和宏观调控中发挥了显著作用;但在我国体制与结构改革尚未到位的情况下,两大政策工具作用的发挥也受到许多因素的制约。因此,应在定量与定性分析的基础上,探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发挥作用的制约因素,调整政策取向,进一步改善和加强我国的宏观经济调控。  相似文献   

4.
我国加入WTO、建立规范的市场经济需要政府调控宏观经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国家宏观调控只有借助法律的形式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加入WTO凸显了宏观经济调控法在我国经济法中的地位。我国应当以加入WTO为契机,建立完善宏观经济调控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5.
当前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与政策建议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2011年,中国的经济形势依然具有典型的"两面性"特征。短期内经济增长虽然可能出现小幅波动,但全年经济运行将进一步趋于平稳,经济增长率预计可保持在9.5%左右,仍处于稳定增长水平。但宏观经济运行中依然存在许多矛盾和问题。因此,在宏观经济政策上要适时做出调整:第一,进一步推进市场化改革,完善宏观调控基础;第二,宏观调控要从需求管理为主转变为供给管理为主,加快推进结构调整;第三,财政政策要继续保持必要的刺激力度,货币政策操作重点要放在支持企业恢复和提高生产能力、增强经济活力以及引导通胀预期上。  相似文献   

6.
当前宏观经济快速增长是经济长期平稳运行的结果。而从其成因看,众多影响因素重叠交互,使宏观调控变得十分复杂,具有多角度、细节调节的特征。这是与20世纪80年代以降的宏观经济衍生及其调控政策选择迥异之处。这种差别给宏观调控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难度。  相似文献   

7.
中国宏观经济运行的一个特征是内外部经济失衡,宏观经济调控出现了实现内部均衡目标和外部均衡目标的政策冲突.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制度性的或体制性的内在根源,又有宏观调控体系不完善的因素.解决中国经济的内外失衡,一方面要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另一方面要深化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  相似文献   

8.
本文在分析国内外宏观经济统计数据的基础上,运用发展经济学中的市场化理论,货币银行学中的通货膨胀理论和经济增长理论,国际经济学中的国际贸易和国际货币理论,侧重现实分析,得出三个基本判断,即国际经济,金融环境变化;宏观调控叠加效应;以及宏调方式的改变,决定了我国宏观经济的根本趋势变化,提出我国宏观经济及其调控中存在的问题,并且结合国际经济背景,研究本轮通货膨胀的特殊性本源,提出治理通胀的对策建议,以适应不景气的国际经济形势,为我国经济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服务。  相似文献   

9.
2003年底我国经济出现了过热的势头,为此,我国宏观经济调控部门采取了一系列的经济和财政手段,从今年上半年我国宏观经济调控措施已经奏效,今后一个时期应当继续实施恰当的宏观调控方式,力求我国经济实现“软着陆”。  相似文献   

10.
对运有宏观经济调控政策进行思路调整,应结构本地区经济发展实际,科学制定相应的具体可行的操作办法,充分地用好用活宏观经济政策,扬地区经济发展之长,避不利因素之短,能动地将国家宏观经济政策融入微观经济发展之中,让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通过协调配合,使其调节和引导功能在本地区得到最大程度的释放,从而促进“十五”社会经济的长足发展。  相似文献   

11.
现阶段,我国宏观经济的主要问题是通货膨胀压力较大。宏观经济反映在总量上的矛盾,实际上是由国民经济结构不合理所引起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作为国家宏观调控的最重要工具,不仅要实现总量平衡,更多地应考虑如何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如果没有经济结构的优化,只是单纯地采取总量调控的措施,政策效果不会理想。因此,政府中长期调控目标应是优化经济结构,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有效配合,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  相似文献   

12.
在经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的宏观背景下,预计我国经济增长的下行压力进一步增大,宏观经济将面临三大风险和六大挑战。在中央提出"新常态"的判断后,我国将不再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速度,在设定经济发展目标时,将进一步淡化经济增长速度,换之以弹性目标和发展区间进行管理,采取预调、微调等宏观调控手段予以应对。未来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重点和难点就在于如何实现稳增长与促改革、调结构之间的平衡,其政策要点在于:短期内通过稳增长为深化改革和结构调整打造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长期内围绕促进发展这一根本推进重大改革,激发企业活力。  相似文献   

13.
纵观近十年,中国与全球经济共同走过金融危机,逐步迈入"三期叠加"的新常态,经济发展呈现出与世界经济联系加强等八大特征;宏观经济政策也随之发生一定变化:从"双防"到"四万亿"强刺激,从强刺激到定向调控,从微刺激再到供给侧改革;从过度强调有效需求不足和危机管理向强调潜在供给能力下降和结构性改革,中国的宏观经济政策帮助我们首先从金融危机中走出,也越来越呈现中国特色的宏观调控特点:"三位一体"调控模式更加强化,调控目标的多元化决定了调控手段的泛化,在一定程度过多干预常态,同时也成为宏观经济波动的根源之一等等。而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结构性问题依然十分严重,以需求管理为主的宏观经济政策有效性不断降低,破解发展难题必须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同时,必须正确认识宏观调控短期目标与改革长期目标的协调、正确认识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正确认识培育、建立中国优势产业体系的长期性等六大问题。  相似文献   

14.
汇率政策与货币政策的矛盾影响宏观经济的稳定运行和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随着资本项目的进一步开放,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将受到更大挑战。必须加强对汇率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协调管理,提高调控目标最优解实现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5.
新时期我国的宏观调控面临四大挑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时期,我国宏观经济调控面临四大挑战:一、如何防止“政府失灵”问题;二、如何实现主流宏观经济政策的有效转变;三、如何防止宏观经济政策失效;四、如何在扩张性宏观经济背景下防止“经济泡沫”的产生。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宏观经济出现了三次较大起伏,随之经历了三次规模和力度较大的宏观调控。当前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发展态势良好,但也面临着风险和挑战,应提高宏观调控的权威性,建立科学的预警机制,增强预见性,提升宏观经济调控能力。  相似文献   

17.
广义的储蓄率能够全面反映一国的积累情况,对于宏观经济调控具有广泛的政策意义。本文在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储蓄率变动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的基础上,通过静态均衡分析和动态实证分析研究我国储蓄率变动的长期影响因素以及短期波动性的特点。研究结果表明:经济增长、经济制度变迁与人口结构是长期影响储蓄率变动的主要因素,而且经济增长对于储蓄率的影响在1995年之后显著增强。短期内,我国储蓄率仍将保持增长态势,但从长期来看,我国储蓄率将进入持续下降阶段,并趋于平稳。  相似文献   

18.
宏观政策     
《中国科技投资》2011,(10):11-13
温家宝:关于当前的宏观经济形势和经济工作一、全面准确把握当前的经济形势2011年以来,我国经济增长由政策刺激向自主增长有序转变,继续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从总体来看,我国经济运行的情况是好的,经济增长的速度与质量、结构和效益的关系趋于改善,经济与社会发展趋于协调,一些  相似文献   

19.
新常态下影响经济转型的制约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的新常态给中国经济转型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制约因素,主要体现在:工资性收入低增长,劳动生产率提升受制于劳动力结构,宏观经济不确定性抑制企业的创新投入,地方经济脆弱性进一步显现。为实现经济顺利转型,由低效率均衡向高效率均衡转换,需要改善高效率供给的稀缺状态,公平改革红利分配,以有力的宏观调控降低宏观经济不确定性和风险以及加速实现地方经济发展模式的多元化和差异化等。  相似文献   

20.
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增长,是"十三五"时期宏观经济政策的核心.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主要靠需求侧的投资、消费和出口三驾马车拉动,以及经济体制改革和技术引进推动,实现了经济持续高速增长.随着国内外市场供求趋向平衡,资本投资边际产出率不断下降,需求侧宏观调控政策效用在递减,经济增长速度持续下滑,存在失速或停滞风险.为此,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将宏观调控政策从需求侧的三驾马车,转向推动增加有效供给,为经济增长注入新动力.核心是通过加快结构性改革,大幅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在提质增效的基础上推动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确保顺利实现第一个百年发展目标,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