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经济全球化在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后.现在已经进入以共同但有区别的市场经济为原则、构建世界经济新秩序的新阶段。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不断发展,显示其优越性,就必须融入到经济全球化中。然而,在这一过程中,中国的机遇与挑战并存。中国必须顺应历史潮流,积极融入经济全球化中,抓住机遇。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2.
3.
全球化挑战与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薛冰 《山东经济》2000,(3):23-25
全球化是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和世界性普遍交往的高度发展的表现 ,是一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历史进程 ,并呈现出不断深化发展的趋势。它对世界各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都会产生巨大影响。一全球化在当前最主要的表现是经济全球化。90年代以来 ,国际贸易迅速发展 ,国际贸易的增长超过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 ,1 995— 1 997年平均超过 5 .4个百分点 ,1 997年国际贸易额为 1 0 635 7亿美元。有资料显示 ,世界经济对国际贸易的依赖度已达 1 /3左右 ;国际投资急剧增加 ,1 997年新增国际直接投资超过 30 0 0亿美元 ,全球资本市场的资本存量已由 1 980…  相似文献   

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理论是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中不断发展形成起来的,经济全球化为我国开展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机遇和条件,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挑战。了解这些机遇与挑战,将能真正有助于社会主义建设。  相似文献   

5.
6.
一、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基本趋势 所谓"全球化"是指人类从以往各个地域、民族和国家之间彼此分隔的原始闭关自守状态走向全球性社会的变迁过程.当今主要表现为经济的全球化,即指生产、金融、技术三个方面的全球化.  相似文献   

7.
8.
怀美娜 《魅力中国》2010,(33):216-216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四有”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民素质的提高和人才的开发。因此,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任务和目标是: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培养“四有”社会主义新人,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相似文献   

9.
10.
11.
12.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党逐渐形成了一套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路线、政策。近10多年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综合国力大大增强,人民生活显著提高,充分证明了这一理论、路线的正确性。最近举行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号召:“全党同志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要认真学习邓小平同志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要论述,进一步提高全面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的自觉性。”我以为,学习首先要弄清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  相似文献   

13.
林森 《魅力中国》2011,(4):220-220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四有”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民素质的提高和人才资源的开发。因此,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任务和目标是: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培养“四有”社会主义新人,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相似文献   

14.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四有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民素质的提高和人才资源的开发.因此,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任务和目标是: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培养四有社会主义新人,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相似文献   

15.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四有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民素质的提高和人才资源的开发.  相似文献   

16.
坚持实践观点,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探索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这对于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大业,无疑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文就这个问题作一点哲学分析。一、坚持由实践到认识,再由认识到实践的观点,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规律毛泽东同志说过,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由实践到认识,再由认识到实践这样多次反复。我们对于社会主义社会的认识,同样是经历了一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反复过程。社会主义社会是在革命的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社会主义社会的实现和建设及其具体发展规律与方向,决不可能有一个现成的答案,归根到底是由实践经验提供的认识来解决。马克思和恩格斯曾经认为社会主义不可能在一个较落后的国家内实现,而是在资本主义有了  相似文献   

17.
18.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产生条件与分析李满兴,张浩进入本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形势发生了转折性变化。这种变化的突出特点在于,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不同社会制度之间的关系,开始从对抗转向对话,国际局势由紧张趋向缓和,从两极走向多极。对时代特征的准确把...  相似文献   

19.
每一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它会随历史条件和现实情况的变化而变化。马克思主义只有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实现马克恩主义中国化,方能引导中国社会前进,推动生产力发展,胜利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