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于全球生产网络的要素国际流动是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进行资源整合的重要载体。这种世界一体化生产格局使要素国际流动的表现形式、权力主体、利益分配以及治理模式等方面都呈现出了崭新的特点。要素国际流动在带来经济效应的同时也对国际政治经济体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多样化权力主体的出现削弱了主权国家的权限并赋予非国家行为主体参与国际政治经济活动与利益分配的权力,使利益分配变得更加复杂和隐蔽。当今世界需要一个多元的混合机制来对要素国际流动进行系统的规范与管理,在赋予各行为主体权力的同时应明确其责任。我国在参与全球生产网络时也应该积极培养竞争优势,努力改善在国际分工与利益分配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2.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各国根据其要素禀赋的丰裕程度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文章结合要素禀赋理论以及全球价值链分工理论对美国苹果公司的运营进行分析,简要剖析了不同国家在苹果公司的全球价值链分工中扮演的不同定位及其收益与原因,分析认为中国目前的国际商务形势处于一种机遇与困难并存的情况,中国企业应该在这样的形势下抓住机遇,争取产业的升级,调整要素丰裕程度,从而在当代全球价值链分工中占据有利的位置。  相似文献   

3.
数据作为数字经济时代的新生产要素,已成为全球价值链重构的关键驱动力。本文在量化分析数据要素价值的基础上,基于网络分工视角,对数据要素如何影响全球价值链分工格局展开系统的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数据要素对全球价值链分工格局的影响存在两面性,但在西方国家的主导下,数据要素将推动全球价值链向着区域化的方向重构;机制分析显示,数据要素能通过驱动生产成本和贸易成本的相对变动,直接推动全球价值链重构;数据要素还能通过在资源配置、技术创新和规则制度领域的深刻变革,间接推动全球价值链重构。本研究为不同经济体在全球价值链重构背景下,共享数字经济时代发展的新机遇提供了明确的可行路径。  相似文献   

4.
本文将数字要素与全球分工地位纳入到同一分析框架,通过理论与实证考察数字要素投入对装备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地位攀升的影响效果及其作用机制。结果表明:装备制造业数字要素投入对其全球分工地位的提升存在显著积极影响,在进行稳健性检验和解决内生性问题之后,结论依然稳健。门槛检验发现装备制造业数字要素投入与其全球分工地位间的非线性关系表现为单一门槛形式。创新效应和网络效应是数字要素投入推动装备制造业GVC地位攀升的可能渠道,其中创新效应具有非线性影响,而网络效应具有直接效应,调节效应不明显。  相似文献   

5.
论价值链国际分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济全球化促进了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推动了国际分工由产业之间、产品之间向价值链分工发展。这种以价值链为基础的国际分工主要表现为:要素合作、中间产品贸易增大、外包的迅猛发展等。在这种分工格局下,一国的比较优势不仅体现在产业、产品上,更多体现在价值链上。各国在价值链上所处的位置,决定了它在国际分工中的利益分配。中国目前在国际价值链上处于不利地位,自主创新是改变这种不利地位的根本出路。  相似文献   

6.
主体功能区的协调发展能够使得我国整体分工更加合理,要素在各个主体功能区都得到合理配置,对于我国经济的整体发展是至关重要的。本文通过具体分析主体功能区的概念,基于要素禀赋的视角分析主体功能区经济的协调发展,以寻求区域之间更好的分工与合作,促进我国经济更好、更快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本文将经济空间集聚的流动要素:资本和劳动力相结合,通过有交互的双要素方差分析,确定两要素的交互作用对地区经济影响不显著,进而对中国经济集聚度测定;比较在2000-2010年的中国经济空间集聚状况,并与中国国民收入、GDP、人均GDP的增长率拟合分析,寻找要素集聚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商品贸易、要素流动与贸易投资一体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国际贸易和对外直接投资(FDI)是国际经济分工的两种基本形态,传统的贸易理论完全否认国际要素流动的存在.所以国际贸易理论和对外直接投资理论形成了不同的分析框架。但国际经济实践表明,国际贸易和要素流动(资本流动)可以普遍发生于各国之间,目前国际贸易和对外直接投资呈现一体化趋势。研究认为国际间要素流动是国际分工的最一般形式,商品贸易是“要素集”的跨国流动,是要素流动的特殊形态。最后,对贸易与投资的相互转化关系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9.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生产要素的跨国流动日益频繁,贸易壁垒不断削弱,资源配置效率大幅增加,专业化分工进一步深化,传统意义上的国际分工已经发生很大变化.全球价值链分工的出现,打破了国际间要素不流动的前提,传统的贸易利益分配理论在解释这种新型的分工时相当乏力.国际分工所带来的利益产生了分离,并且在分配上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我国经济正处于转型期,如何面对新的国际分工形式和国际竞争调整产业结构决定了我国参与国际利益分配的力量.  相似文献   

10.
义旭东 《商业研究》2011,(3):208-211
对要素价格的静态与动态均衡分析,提出要素价格的动态变化主要由稀缺规律与集聚经济支配,其变化形成要素区域流动的内因。在现实中,要素对流与整合的内生机制表现为价格配置主体与政府调控引导相结合,我们应该根据要素流动的路径来完善政府宏观调控,促进城乡之间统筹、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1.
侯臣  张翔 《商场现代化》2007,(24):10-11
二次大战后,国际分工的主要形式发生了变化,其特点是各国以各自的比较优势参加国际分工,逐渐形成了以产品为界限的国际分工,即产业间的国际分工。随着国际分工、生产要素国际流动特别是资本流动的深入发展,传统的国际贸易方式与国际合作方式日益融为一体,并表现为贸易投资一体化。我们应利用发展中大国的地位,在WTO的框架内,积极推进贸易、投资自由化的进程,并积极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合作,不断开创开放型经济发展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12.
主体功能区的协调发展不仅能够使我国整体分工更加合理,而且可以使要素在各个主体功能区间都得到合理配置,对于我国经济的整体发展至关重要。基于要素禀赋的视角分析主体功能区经济的协调发展,以寻求区域间更有效的分工与合作机制,通过加强区域间合作,完善信息的传递与分享渠道,优化物流体系,转变发展方式,实现合理布局,促进我国经济更好、更快发展。  相似文献   

13.
本文在文献梳理和理论分析基础上设定的产品内分工对国际经济周期传导的理论命题及推论,运用1991-2014年中国与东亚9国(地区)间的行业面板数据进行了检验。结论表明:(1)随着资本、技术、劳动、资源密集型行业的垂直专业化程度呈阶梯性下降,它们对国际经济周期的影响亦随之依次呈阶梯性减弱以至为负。(2)强流动要素中间产品贸易对国际经济周期的影响大于弱流动要素中间产品贸易对国际经济周期的影响,而这主要取决于要素中间产品的要素替代弹性和中间产品替代弹性的"两个弹性"大小。  相似文献   

14.
本文在文献梳理和理论分析基础上设定的产品内分工对国际经济周期传导的理论命题及推论,运用1991-2014年中国与东亚9国(地区)间的行业面板数据进行了检验。结论表明:(1)随着资本、技术、劳动、资源密集型行业的垂直专业化程度呈阶梯性下降,它们对国际经济周期的影响亦随之依次呈阶梯性减弱以至为负。(2)强流动要素中间产品贸易对国际经济周期的影响大于弱流动要素中间产品贸易对国际经济周期的影响,而这主要取决于要素中间产品的要素替代弹性和中间产品替代弹性的"两个弹性"大小。  相似文献   

15.
成本的广义化趋势与国际贸易的“全成本”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成本是使用或耗费各类资源要素而引起的代价或价值牺牲。形成成本的资源要素具有本质上的有用性、数量上的稀缺性、归属上的产权性和计量上的价值性。导致成本发生的经济资源不仅包括劳动、资本、土地、管理等传统要素,而且包括制度、生态环境、"可持续性"等新兴要素,成本的承担主体可能有企业、政府、社会乃至后人,其他支付方式包括货币或非货币支付、直接或间接支付、自己(本国)或他人(他国)支付等。从本质上说,国际贸易是产权的跨国(或地区)转移,它会通过种种途径和机制影响各国的生产、消费、经济社会制度、资源要素流动、生态环境乃至今人和后人的生活水平,其间发生的成本包括了由生产成本、交易成本、环境成本和代际成本构成的"全成本"。比较优势是国际分工与贸易的基本动因,其本质是对商品成本的相对比较。因此,"全成本"才是形成一国参与国际分工与贸易的比较优势的基础。  相似文献   

16.
要素分工与我国贸易顺差的成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讨论了我国贸易顺差与我国以廉价劳动力要素参与国际要素分工之间的关系,认为贸易顺差产生的根本原因是我国以廉价劳动力要素参与国际要素分工.若要从根本上解决或者缓解贸易顺差,需要提升我国的要素禀赋,以更高级的要素参与国际要素分工,参与国际产品价值链的更高级阶段,从事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的生产环节.  相似文献   

17.
论经济全球化下的要素集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要素集聚已经成为配置资源的重要形式.本文通过对要素集聚内涵的界定,以及要素集聚途径和影响因素的分析,认为要素集聚推动了全球化的发展.要素集聚已经成为比较优势的重要源泉:要素集聚决定一国的分工地位,而且影响一个地区的区位优势;要素集聚是造成经济不均衡发展的重要因素,并决定比较优势.本文认为,我国只有改变要素集聚模式,才能改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国际竞争力.  相似文献   

18.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由于比较优势、政策导向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区域发展呈现明显的差异.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是实现我国经济全面、持续发展的必要保证."十一五"规划也明确指出"健全区域协调互动机制.形成区域间相互促进、优势互补的互动机制,是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本文从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经济现实基础出发,研究其发展现状,分析东中西部地区区域经济差异形成的原因,并且从区域分工与合作、区域要素流动和产业梯度转移的角度,提出实现东中西互联互动,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的战略措施.  相似文献   

19.
城市是一个国家和地区要素集聚中心和优化配置的最佳场所,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要素在全球范围的流动态势日益显著。在开放开发的大背景下,图们江地区边境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应提升城市的功能,选择适合城市发展特点的支柱产业,建立合理有效的城市发展模式和运行机制,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进而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是扩大开放的重要载体,承担着制度创新的重任。基于此,本文从要素流动和经济增长视角实证探究自由贸易试验区制度创新引起的经济效应。研究发现:自由贸易试验区对所在地GDP增长率、传统要素及创新要素的流动水平具有显著促进作用,且该结论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具体来看,上海、广东和福建的自贸区都显著提高了所在地的GDP增长率,广东、福建和天津的自贸区对传统要素和创新要素的流动都起到显著促进作用;福建自贸区对经济增长的促进效应随时间增长呈现倒U型态势,天津自贸区对GDP增长率的作用并不明显,上海自贸区仅促进了创新要素流动,对传统要素流动促进作用不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