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创新科技成果转化具有发挥科技对经济的引领及支撑作用,科技成果转化率如何,直接关涉地区技术的创新和创新型国家的建设。本文通过对科技成果转化的认识,深入剖析青海省科技成果转移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加强科技创新、驱动青海省乃至西部地区科技成果转化的对策和建议,旨在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促进地区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河南省科技成果转化能力的实地调研数据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河南省科技成果研发能力和转化能力相对偏低,而科技成果转化效果较高。本文从建立科技成果产业化的评估机制、完善科技中介服务机构、转变政府科技管理与服务职能等方面提出相应对策,加速河南经济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3.
杨栩  于渤 《商业研究》2012,(8):81-84
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科技效益和环境效益方面,本文对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的效率展开分析。基于熵值法的综合评价模型,通过构建我国科技成果转化效率的评价指标体系,对我国31个省、直辖市的科技成果转化效率进行综合评价,旨在为科技成果评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哈尔滨市作为拥有大量优质科研成果和创新资源的科技发展创新区域,在科技成果转化取得较好成绩的同时,还存在着成果转化意识淡薄、转化资金匮乏及中介配套服务能力欠缺等问题.因此,本文通过对哈尔滨市科技成果转化现状进行分析,总结出其在运行中所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实际情况,提出了促进本市科技成果转化的对策建议,为促进我市科技成果转化提供必要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建立促进中小科技企业发展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修立军  强雁 《江苏商论》2004,(10):122-124
中小科技企业发展普遍存在规模小、产品单一、研发能力单薄等问题,关键在于缺乏良好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我们认为,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是由产业经济循环发展体系与要素驱动系统组成的,其中,人才、科技、产业和经济效益几个要素构成了产业经济循环系统;科技成果评估和风险资金支持两个要素构成了驱动系统。只有建立健全、完善的驱动系统,才能真正形成良好的转化运行机制,推动产业经济循环系统层层递进地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6.
杨阳 《中国商论》2022,(5):110-113
科技成果转化是解决科技与经济“两张皮”的重要途径。金融资本作为科技成果转化的第一推动力,是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抓手。本文主要对宁夏科技金融现行的政策制度进行梳理,特别是对科技金融政策产品运行情况进行总结分析,找出宁夏科技金融发展存在的问题和政策缺陷。本文通过调研江苏、重庆等地如何利用科技金融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借鉴其中适合于宁夏科技金融发展的做法和经验,提出宁夏科技金融政策补充、修改、优化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正>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是打通科技与经济结合的通道,是科技创新活动全过程的"最后一公里"。一、苏南争创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的重大意义(一)对江苏而言,是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有力抓手江苏省高校、科研院所资源众多,科研技术雄厚,省委李强书记在省第十三次党代会上提出要聚力创新,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苏南争创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可以有效地把江苏省强大的科技研发能力转化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现  相似文献   

8.
目前政府对科技创新活动的承担和推动仍是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各级政府设立的科技计划项目的成果是科技成果的主体,是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主要资源,科技计划对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具有非常关键的不可或缺的作用,以政府为主推动引导支持科技成果的转化与产业化对科技与经济发展紧密结合,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具有重要意义.加强政府对科技事业的推动引导作用,有利于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乃至社会科技创新能力的有效提升,以推动我国科技事业发展,实现社会经济的进步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我国高度重视科技成果转化工作。高校是科技成果转化的主力军,但多年来科技成果转化率一直处在较低的水平,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存在一些现实困境和制约因素。提高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需要从机制上构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系列职称评审通道,成立高校科技中介服务机构使其方便、快捷、精准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搭建科技成果转化信息网络服务平台,加强科技成果转化管理人才队伍建设。  相似文献   

10.
谈科技成果转化及其人才队伍建设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成果从原始的知识形态,转变为现实的直接的生产力,必有一个物化的过程.推进科技成果转化是我国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加强科技成果转化是我国科技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我国科技成果转化工作贯穿于改革开放和科技改革的全过程改革开放前,因长期计划经济造成科技与经济脱节,科技成果不能很好地应用于生产,造成科技资源严重浪费,影响经济效益和国家竞争力.  相似文献   

11.
科技成果转化对于社会的经济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如何将科技成果有效地转化为现实经济效益,是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在探讨科技中介服务业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作用机制的基础上,分析了目前科技成果转化不足的原因,并就科技中介服务业如何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科技成果转化难、科技成果转化率低,是当前科技界、经济界关注的热点问题。青岛城阳区从建立项目库和资金库人手,对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进行了有益的探索。2000年实施旨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计划”、科技兴工计划”、“科技兴海计划”、“星火计划”项目有89项。项目全部完成后,年新增产值15893万元。  相似文献   

13.
运用因子分析法对全国21个省份和直辖市科技成果转化能力进行综合评价,得出黑龙江省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在全国的综合排名。在此基础上,通过K-MEANS聚类分析,将因子作为选择变量,直接将21个省份和直辖市分为3类。最终得到黑龙江省处在第3类中游的结果,结合黑龙江省科技活动环境及实际情况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高职院校是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近几年科技成果和专利数量明显上升,但科技成果转化率仍不足10%,究其原因主要是科研项目与市场需求脱节、科技成果转化开发资金投入不足、法律政策和科研管理制度存在缺陷。本文基于产学合作视角,构建高职院校科技成果转化模型,以市场价值为导向,组建科技创新团队,通过营造法律政策环境、加强科研后程管理、有效配置产学资源等举措,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效益和水平。  相似文献   

15.
在科技和经济高速发展的当下,科学技术水平已经成为衡量地方产业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虽然,近年来各地方政府及相关组织都在为推动地方产业科技成果转化采取相应措施,但地方产业经济发展的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仍然不是很理想。因此,引进产业集群、政用产学研等相关理论,就地方产业科技成果转化中存在的人才资源缺乏、自主创新能力弱、集群效应低等问题进行研究分析,并提出对应的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16.
王梅 《商》2012,(4):101-103
本文依据科技成果转化的概念和过程设计了科技成果转化的33项指标,运用全局主成分(GPCA)分析我国2001年到2007年间的科技成果转化,对区域科技成果转化作了动态描述。结果表明,我国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总体水平在不断加强,各地区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差距逐渐拉大,波动明显,竞争激励。  相似文献   

17.
科技成果转化的中外比较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关于科技成果转化,国家陆续推出了面向经济建设的若干重大科技计划并且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但依然存在不少问题。通过分析美国、德国、日本、法国等国家的科技成果转化情况,分别从政府在科技成果转化中的作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法律制度、科技成果的转化模式三个方面进行了比较分析,对我国企业的科技成果转化得出了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18.
科技成果转化促进科技与经济的有机结合,已经成为一国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是整个经济的基本形成方式.本文从知识流动的视角,分析了科技成果转化主体(高校和科研机构、企业)、科技成果自身因素、市场及利益驱动因素以及风险因素对科技成果转化的综合影响,从而提出科技成果转化影响因素模型.  相似文献   

19.
基于2011年安徽省80个县(区)科技进步考核数据,从自主创新能力、科技成果转化能力、科技推广与服务能力以及科技投入水平等方面对安徽省县域经济发展中的科技支撑能力进行实证分析与评价。研究发现,安徽省县域经济发展中的科技支撑作用尚未完全发挥,县域科技支撑能力偏弱的比重较高。  相似文献   

20.
当前国家大学科技园以大学创新创业资源为依托,但表现为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存在信息交流不通畅、项目运营落地难、科技成果转化专业人才匮乏、大学科技园科技传统管理和科技成果评价制度不合理、资金投入不足等问题,这些综合因素导致了大学科技园科技成果转化经历了十几年的发展仍然处于转化率低的困境。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笔者充分调研了当前大学科技园发展存在的共性问题,认为进行大学科技园职务发明成果发明人产权归属、改善科技成果转化管理制度和评价制度,强化专业管理队伍建设、专业化大学科技园科技成果服务平台管理,完善平台信息市场化对接和风险投资制度、建立一体化市场服务平台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大学科技园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大学科技园科技成果转化必须要从思想上重视、技术手段上切实可行、配套服务完善才能为广大科技创新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