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地方高校创业创新型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创业创新型人才培养主要依靠创业创新教育。目前,国内地方性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创业创新性教育存在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清晰、创业课程设置和内容体系不一致及缺少创业教育特点等误区。借鉴国内外高校创业教育的经验,地方高校创业创新型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应是在加强专业基础教育的前提下,侧重培养学生的创业态度、行为和技能,鼓励具有地方特色的课程设置,并重构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改革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方式,以培养具备创业创新素质的高层次人才。  相似文献   

2.
我国一直以来对工商管理人才的培养模式均采用传统的教育模式,教师以书本知识作为主要授课渠道,这样失去明显的教育专业特色,无法将课程内容与实践相结合,最终导致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在就业竞争的浪潮中没有明显的专业特点,创业精神薄弱。学校要以创业教育作为核心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提高学校的就业率,让学生能够适应飞速发展的经济社会。  相似文献   

3.
针对现阶段民办高校工商管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从学生的特点出发,提出适合民办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定位,进行民办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不断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是培养适应知识经济时代要求的工商管理专业高素质创新人才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4.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国家出台了很多相关政策支持高等院校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活动,高等院校也鼓励大学生进行自主创业。工商管理专业是一门知识体系构建的较为完善的学科,学科知识较为复杂和抽象,强调实践性。因此,在工商管理专业教学中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具有重要意义,能够转变固有教学模式的限制,改进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之处,实现以创新创业为核心的工商管理专业组合式教学模式的产生。  相似文献   

5.
《品牌》2020,(2)
随着近些年来,我国的综合实力的不断提升,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在逐渐的提升,因此社会对于我国各大高校的编导专业人才培养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编导专业相较于其他传统的学科教育,有着不同寻常的教育方式。本文依托品牌工作室,对于提高编导专业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进行了探究,力求构建以"观念引领、内融外协、全程帮扶、自主定位、主动学习"为内涵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培养模式。通过依托品牌工作室,逐步将编导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贯穿于培养编导专业创新创业人才的全过程,并且在全国各大高校中形成创新创业实践能力培养的常态机制,将编导专业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内化为常态化的教学工作。依托品牌工作室,提高编导专业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对全国各大高校的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前,我国企业工商管理从业者缺乏实践经验、专业素养不高、缺少创新精神。其主要原因是在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学校培养模式单一、培养体系缺乏系统性、培养内容没有与时俱进等。应进一步完善我国企业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加强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相结合,提升工商管理类学科门槛,提高从业人员专业素养,注重培养专业人才的创新精神,从而使工商管理人才适应市场经济形势。  相似文献   

7.
《商》2015,(11)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同时对于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现实情况却是我国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要求相去甚远,难以很好地满足企业用人单位的要求,就业形势形式堪忧,因此,有必要分析当前我国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就业中存在的普遍性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具体对策建议,以进一步提高我国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市场竞争力。  相似文献   

8.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促进以创新创业带动就业"是我国重要的发展战略。本文从工商管理专业群建设角度深入探讨了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围绕工商管理创新创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从"基础、提高、专长、综合""四段式"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创业孵化实践基地、共享教学资源、创新创业教学团队建设等方面,构建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工商管理专业群建设体系。  相似文献   

9.
《战略管理》课程是工商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是培育企业管理高级人才技能方法的重点课程。在国家与高校大力倡导学生创新创业的教育要求下,《战略管理》课程教学已不再是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生区别于其他管理类专业技能优势的重要体现。本文通过对高职院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战略管理》课程知识模块化的教学改革,在进一步深化和提高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技能优势的培养与实现路径的同时,实现非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战略管理》技能知识的兼容教学,加强高职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提高大学生校园创业技能应用和创业效益。  相似文献   

10.
高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在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诸多问题,因此使得我国的工商管理人才队伍素质不够高。为了能够培养出高素质的工商管理专业人才队伍,笔者认为应该创新教育教学方法、优化传统的课程设置方式、密切关注市场变化,按照客观发展规律,以人力资源胜任力模块为前提,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加以培养。应用人力资源胜任力模块的教育方式,能够显著提高高校工商管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此同时能够符合我国对于高等教育的发展需求,提高高校工商管理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1.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互联网被应用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在"互联网+"视域下,在校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成为了社会普遍关注的主要话题,随着中职学校毕业生人数的逐渐增多,中职学校学生的就业压力也变得越来越大,因此加强对中职在校学生创业理念的培养十分重要,但是在学生创业的过程中仍然会遇到一些问题,这是迫切需要解决的内容。  相似文献   

12.
由于我国现阶段对于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方面的要求,并且根据目前在部分高等大学中的工商管理专业的教育体制所面临的诸多现象。为了满足我国对于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需要,需要对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综合素质以及综合能力等进行培养,并且制定相应的解决措施。为了尽快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将培养综合型人才作为当下的首要的教育任务,并且进最大努力提高在高等院校中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率,以及对于挑战能力。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随着我国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各个领域对于高素质的电子商务专业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越来越多人开始关注高职电子商务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高职院校是培养电子商务专业人才的重要教育机构,创新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推动学生全面发展。本文分析了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概述和高职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阐述了高职电子商务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14.
陈远高 《电子商务》2011,(7):71-72,74
本文分析了本科高校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现状,提出了面向创新创业的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思路,构建了创新创业导向的课程体系设计、实践体系设计以及相应的支撑体系等三个环节.该研究对于提高电子商务专业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和完善本科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5.
《商》2015,(38)
通过研究与分析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发展的必要性,分析国内高校现有人才培养模式的不足与局限,发现这些不足与局限导致了工商管理专业人才供给之间的矛盾越来越明显,市场的大量需求和学生的难就业情况形成了难以均衡的局面,因此,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必须根据当前社会和市场的需求,做出调整与创新,明确定位目标,突出就业能力,适应岗位需求。  相似文献   

16.
工商管理类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是新形势下高校适应市场需要的教育任务之一。目前,大多数学校在创业教育上缺乏系统的培养计划,忽视创业精神的培养,缺乏专业的师资队伍、广阔的实践平台和浓郁的环境氛围。应从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强化师资建设、营造环境氛围、加强创业实践等方面采取对策,以提高工商管理类学生的创业能力。  相似文献   

17.
高职财经类专业学生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是创新创业人才的重要力量。探索校企合作模式下的高职财经类专业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能够深化校企合作并且推进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有效性。校企合作培养高职财经类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具有多方面的意义,尽管当前的人才培养存在着问题与不足,通过校企协同制订高职财经类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理念、人才培养方案、课程内容、学分认定机制以及搭建线上线下服务平台,能够有针对性地开展人才培养。  相似文献   

18.
文章在分析了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地方应用型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的定位模型及对策,并提出创新创业引领下工商管理专业教育的素质模型,基于此模型构建了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19.
本文提出了高等职业院校营销与策划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目标,结合培养目标,提出了高等职业院校营销与策划专业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对高等职业院校营销与策划专业创新创业教育中学习目标、学习内容等问题作了探索,该文对于提高营销与策划专业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和完善营销与策划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0.
推行创业教育对于电子商务专业具有独特的优势,电子商务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要贯穿于大学四年教育的全过程,应从树立创业理念、完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电子商务创新创业实践平台这几方面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