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新城区地处银川市西 部,其范围大至在满城街 和西干渠之间,包兰铁路 横穿其中,辖区面积 94KM2,人口约22万。 新城区东部是在清代 新满营方形城池基址上发 展起来的,西部则是在贺 兰山山前洪积平原上发展 现代工业建立起来的。新 城区主要是1958年随着包 兰铁路的通车以及银川市 开辟工业用地发展起来 的,目前这里已成为银川 市以轻纺、机械、化工、建 材为主的大型工业区和科 技文教区,区内聚集了银 川市近40家大中型企业和 十多所大中专院校及科研 单位。在西部大开发的背 景下,这里在银川市及宁 夏工业、科技发展中…  相似文献   

2.
王平 《环境经济》2012,(12):60-61
党的十六大以来的十年间,南京市江宁区的生态面貌日益变新,“绿色”逐渐让江宁人的生活变得更清新,在这里,生态文明,成为一个越来越清晰的发展主题。  相似文献   

3.
绿色企业与生态工业园的循环经济理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循环经济是人类为摆脱环境污染、资源短缺困境,追求可持续发展的产物。绿色企业是循环经济的一种组织形式,体现了循环经济特征。生态工业园是循环经济理念指导实践的典型范例。  相似文献   

4.
日本发展生态工业园的实践及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态工业是一种根据工业生态学基本原理建立的、符合生态系统环境承载能力、物质和能量高效组合利用以及工业生态功能稳定协调的新型工业组合和发展形态。作为生态工业实践的生态工业园区,是最具环境保护意义和生态绿色概念的工业园区,国外皆有较成功的实践经验。本文在介绍了日本发展生态工业园区建立背景的基础上,分析了日本生态工业园的管理模式、推进工业园建设的做法及特点,以及今后的发展趋势,并从我国发展生态工业园的现状出发,指出尽管中日两国处于不同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在生态工业概念理解、兴起背景、推进模式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但日本在发展生态工业园方面的许多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相似文献   

5.
陈达 《经济论坛》2011,(5):73-74
随着全球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人类文明在自身不断发展的同时也给自身居住的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的破坏,建设生态城市成为各国缓解生态危机、改善居住环境的重要战略。本文分析了我国当前生态城市建设的状况与问题,提出了未来生态城市的建设策略。  相似文献   

6.
新型城市化背景下新城区产业发展的核心任务是产业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型,为了探讨新城区产业升级面临的困境及突破方向,以厦门市集美区为案例,研究集美区的经济发展特征及产业升级存在的问题,认为未来经济增长、技术创新以及国际直接投资等因素对我国新城区产业升级没有明显的促进作用。研究表明:集美区产业升级面临着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影响产业可持续发展、对外商直接投资的吸引力下降、技术创新能力弱等发展困境。未来集美区产业升级的重点在于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由投资导向转向市场导向以及加强本地产业链的网络联系。  相似文献   

7.
生态建设对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我国目前的粗放型掠夺式增长方式已使生态环境不堪重负。而生态税从经济学的角度为解决我国日益恶化的环境问题提供了思路。本文探讨的重点是如何科学设计生态税,完善我国生态税制。  相似文献   

8.
基于生态足迹法的铜陵市可持续发展竞争力评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应用M.Wackernagel等提出的生态足迹方法,对安徽省铜陵市2000~2003年间的生态足迹指标进行了计算,通过对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生态赤字、万元GDP生态足迹等指标的变化趋势分析来评价铜陵市近年来的可持续发展水平,继而提出了铜陵市实现提高可持续发展竞争力的政策建议,包括循环经济建设和生态补偿等等。  相似文献   

9.
从生态伦理的视角论循环经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生态伦理的视角看待循环经济,是基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反思,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辩证思维.这种思维会促使人们更加理性地处理好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正确地认识到循环经济不是单纯的经济循环,而是一个在"人类-社会-生态"这三维复合系统整体循环下的经济循环系统,为更好地践行于循环经济实践拓展了新的理论思考空间.  相似文献   

10.
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已经成为人类最主要的柄息地,也是社会变迁的决定因素.生态文明代表了一种更高级的人类文明新形态,城市已逐渐成为人类最重要的柄居空间.文章通过对我国城市建设现状与问题的剖析,指出在新的形势下要以生态文明理念来指导生态城市建设,并以长沙市为例,对如何建设生态城市进行了拐讨.  相似文献   

11.
循环经济发展与城市生态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现在面临人口众多,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135人(世界平均数字是45个人),资源相对贫乏,生态环境脆弱等问题.特别在高强度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面前,资源存量和环境承载力两个方面都出现了严重的问题.循环经济就是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即按照生态规律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和绿色化转向.同时也是保护环境削减污染的根本手段.生态工业学是一个由工程学、生态学和生物经济学交叉构成的科学技术的崭新领域.其思想的主旨是促使现代工业体系向高级生态系统的转换.转换战略的实施将包括四个方面:将废料作资源重新利用,封闭物质循环系统和尽量减少消耗性材料的使用.工业产品与经济活动的非物质化.在循环经济学看来,只有放错地方的资源,而无绝对无用的垃圾.  相似文献   

12.
当今社会,随着世界工业化进程的快速发展,人类面临的生态危机越来越严重,而且波及的范围越来越广,使其成为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难题。因此,深刻反思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积极探寻当今社会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就成为我们必须认真思考和努力实践的时代课题。传统生态观下的“牧童经济”模式  相似文献   

13.
工业生态园提供了利用废物循环利用的方法,即利用一种工艺产生的废物作为另一种工艺的原材料,从而减少原材料的使用和废物的产生。工业生态园是依据清洁生产要求和循环经济理念及工业生态学原理设计、建立的一种新型工业园区。文章通过对国内外工业生态园区发展的社会背景及现状的介绍,总结出适合我国的工业生态园区的建设之路,为我国发展循环经济和生态工业区的建设提供有意义的建议与对策。  相似文献   

14.
论生态文明观下我国产业的生态化转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文明观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人类对工业文明观的超越,代表了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认识的新升华。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尊重生态规律,能缓解资源供给与经济需求之间日益趋紧的矛盾,符合生态文明建设要求。以生态文明观为指导,推动产业生态化转型是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突破口。当前,为推动我国产业的生态化转型,需不断健全循环经济法律法规体系,实施鼓励生态化转型的产业政策,推行并完善绿色GDP政绩考核制度。  相似文献   

15.
生态文明观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人类对工业文明观的超越,代表了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认识的新升华.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尊重生态规律,能缓解资源供给与经济需求之间日益趋紧的矛盾,符合生态文明建设要求.以生态文明观为指导,推动产业生态化转型是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突破口.当前.为推动我国产业的生态化转型,需不断健全循环经济法律法规体系,实施鼓励生态化转型的产业政策,推行并完善绿色GDP政绩考核制度.  相似文献   

16.
工业文明在带给人类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和资源短缺问题。为解决社会经济发展与资源和环境之间的矛盾,人们将注意力转移到生态产业上。生态产业是在一定的理论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几乎涵盖所有产业部门的新型的产业形式。介绍了与生态产业相关的理论以及生态产业在世界及我国的发展状况,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生态产业的发展趋势及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是唯物史观在生态领域的表现形式,具有丰富而深刻的内容。在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的今天,正确认识和评价并充分发掘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对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现实指导意义。循环经济理念符合发展客观规律,是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在当代中国的重要实践平台。  相似文献   

18.
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伦理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企业生态伦理观是从文化的角度来思考环境问题,以价值理念的形式来影响企业发展。在利润最大化的经营理念下,企业的发展以滥用环境为代价。在新的形势下,不考虑环境的承受能力,企业的发展是不可能持久的;企业生产从滥用资源和排放废物中得到好处而把坏处转嫁给社会是不公正、不道德的。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将指导企业把发展的持续性同资源的合理利用结合起来,为企业发展注入崭新活力和巨大的推动力。  相似文献   

19.
基于循环经济的产业结构调整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发展循环经济是实现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产业结构是影响循环经济发展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之一。文章在分析我国产业结构存在一些不符合循环经济要求的问题基础上,探讨了我国循环经济下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方向,并提出了一些促进产业结构优化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朴晔 《环境经济》2005,(11):36-38
要将朝阳区建成人与自然关系和谐、适宜人类居住和创业的现代化生态新城区,就必须以可持续发展战略为理念,以整体优化、生态平衡、高效和谐为原则,通过转变观念、深入开展体制改革,从社会发展、生态经济建设、生态环境改善等方面出发,全力以赴。[编者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