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2006年10月4日,欧盟委员会公布了一个题为《全球的欧洲:在世界中的竞争》报告。该报告阐述了欧盟全球贸易新战略。欧盟全球贸易新战略的目的就是通过对外贸易政策的实施,来实现欧盟的经济增长和就业增加。欧盟确定把区域或双边自由贸易协定作为实现经济增长和就业增加的一个战略平台。亚洲将是欧盟选择自由贸易协定谈判对象的主要地区。欧盟的全球贸易新战略与美国小布什倡导的"竞争性自由化"战略如出一辙。由于自由贸易协定在本质上偏离了WTO所倡导的非歧视原则,所以,欧盟与美国的做法将对多边贸易体制产生消极影响。中国面对美国、欧盟甚至是日本展开的一系列自由贸易协定谈判,应该作出应有的反应。  相似文献   

2.
东亚贸易自由化是全球区域贸易自由化的重要议题,但是,自从2002年中国与东盟、日本与新加坡达成自由贸易协定以来,东亚贸易自由化进展并不顺利。其原因在于东亚贸易自由化在整体呈现福利改进的同时,对主要参与国的部分产业产生了负面的影响,使得区域贸易自由化遭受了来自国内的较大阻力。作者根据全球贸易分析模型,分析了中国在东亚地区贸易自由化中的地位与应采取的战略。作者认为,中国在东亚贸易中的中心地位非常明显,而且有不断加强的趋势。中国要充分利用“市场中心”的优势,争取在东亚地区贸易自由化中占据主导地位。同时,为了减轻区域贸易自由化对中国制造业的负面影响,应当注重培养国内制造业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3.
新环境新变化--日本对外贸易政策动向评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进入新世纪以来,日本所面对的贸易环境发生了较大变化,WTO首轮多边贸易谈判得以启动,区域自由贸易协定(下称区域协定)发展势头强劲,中国成功加入WTO,日本贸易收支盈余出现减少倾向等,都对日本对外贸易政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区域贸易协定(RTA)包括:关税同盟(CU)、经济伙伴关系协定(EPA)、自由贸易协定(FTA)、局部自由贸易协定(PSA)、服务贸易一体化协议(EIA),但不包括单向优惠的优惠贸易协定。它是指政府之间为了达到区域贸易自由化或贸易便利化的目标所签署的各类协定的统称。  相似文献   

5.
自"多哈回合"多边贸易谈判陷入僵局以来,各国均积极寻求缔结双边或区域自由贸易协定(FTA)。作为全球贸易大国,中国也在积极推行FTA战略。本文旨在深入评估中国与贸易伙伴国缔结的FTA所产生的出口贸易效应。首先,基于联合国贸发委的出口贸易数据和产品分类标准,按照商品技术含量对出口产品进行分类。其次,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本文构建了扩展的引力模型,就中国签订的FTA对贸易伙伴国的出口流量和结构所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最终结果显示:中国签订的贸易自由化程度较高的FTA有助于中国产品的出口,而中国签订的贸易自由化程度较低的FTA减少了中国对这些国家初级产品、资源密集型商品和低技术劳动密集型商品的出口,但提高了中国中等技术商品的出口。  相似文献   

6.
王勤 《亚太经济》2003,(2):18-20
近年,新加坡积极与美、日、澳、新、加、墨等国展开了双边自由贸易协定的谈判,并巳与新西兰和日本正式签订了双边自由贸易协定。新加坡加速双边贸易的自由化,主要是八千球多边与双边贸易自由化浪潮下该日积极调整对外经贸战略的重要措施,而其自由商港和城市国家的地位则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新加坡双边自由贸易协定的签证,使得未来区域内经济合作与贸易自由化的模式更趋错综复杂和丰富多彩。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构建自由贸易协定数字贸易异质性条款指标体系,在静态签订、总体深化、水平深化和垂直深化多重视角下,全面探究自由贸易协定深化对数字贸易影响。分析发现,自由贸易协定签订、总体深化、水平深化与垂直深化均对数字贸易存在显著正向效应,核心WTO-X深度条款、边境后措施深度条款促进效应更强,但自由贸易协定深化的第三方效应对数字贸易存在显著的负向作用。在异质性影响方面,数字贸易条款类型、自由贸易协定深化领域类型、数字产品类型等对数字贸易呈现显著差异化影响,电子商务、数据流动条款深化呈现促进效应,但知识产权条款深化呈现抑制效应;包含政治性、经济一体化和研发合作领域的自由贸易协定对数字贸易促进作用更大;自由贸易协定深化对计算机及外围设备出口的促进效应更大,对通信设备出口的影响次之。基于全球样本的经验证据,本文以RCEP和CPTPP为样本,探寻构建数字贸易规则的“中国范本”,促进中国掌握新一轮全球数字贸易规则制定的主动权。  相似文献   

8.
中国区域贸易自由化战略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李众敏 《世界经济》2007,30(8):46-51
随着区域贸易自由化在全球范围内的兴起,中国参与区域贸易协定的力度在不断加大,各种可能的自由贸易协定方案都在积极的讨论之中,中国与澳大利亚、新西兰、印度、韩国、日本和南非的自由贸易协定是六个主要的方向。本文分析了中国与以上六国的贸易关系,并根据GTAP模型分析了中国与六国建立自由贸易区的经济影响。从短期看,中国有必要加强与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三国的贸易关系;从长期看,建立自由贸易区的重点是韩国、印度、南非三国。中国在与韩国建立自由贸易区时,要重点关注自由贸易协定对纺织服装业、交通工具和其他制造业的负面冲击。  相似文献   

9.
<正>RCEP正式在菲律宾生效,全球最大自贸协定在全部15个成员国进入全面实施阶段。6月2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正式对菲律宾生效。至此,RCEP全部15个签署国均完成生效程序,并相互实施关税减让。“RCEP的全面生效充分体现了15方支持开放、自由、公平、包容和以规则为基础的多边贸易体制的决心和行动,将为区域经济一体化注入强劲动力,全面提升东亚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水平,助力地区和全球经济长期稳定发展。”当天,中国商务部发表声明表示。  相似文献   

10.
WTO多边贸易体制的困境使得谈判主体达成一致协议的交易成本不断提高,利益成员在多哈回合不能实质突破的情况下会积极寻求体制外的有效安排。自由贸易协定自然导致联盟外部性,领导国对多边谈判议价和序列谈判议价的选择取决于跟随国存在正或负的联盟外部性。现实情况表明美国更倾向于自由贸易协定的建设,而客观形成了对多边贸易体制的阻碍作用。中国自由贸易协定建设起步较晚,应积极推动与不同发展程度国家贸易磋商与谈判,以加强中国外贸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合作。  相似文献   

11.
Formal economic modeling of intra-industry trade ignores transportation or, more broadly, trade costs. Yet, as Anderson and van Wincoop (2004) suggest, trade costs are quite large. This paper extends work by Bergstrand (1990) that addressed intra-industry trade in the explicit presence of trade costs. In the context of a Helpman–Krugman-cum-trade-costs model, we derive four empirically testable hypotheses regarding intra-industry trade and trade costs. These hypotheses are investigated empirically using a cross-section of bilateral OECD Grubel–Lloyd indexes. The results are strongly in accordance with the hypotheses, indicating the importance of a more rigorous and systematic treatment of trade costs in the intra-industry trade literature. JEL no. F14, F15  相似文献   

12.
贸易自由化与贸易保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一、贸易自由化的概念贸易自由化—国对外国商品和服务的进口所采取的限制性逐步减少,为进口商品提供贸易便利的过程或结果。它表现为进口关税率从比较高的水平逐步调到比较低的水平。同时表现为非关税壁垒或关税以外贸易障碍的逐步减少或消除。从  相似文献   

13.
Trade Policy, Trade Costs, and Developing Country Trade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4.
中日贸易差额分歧与中日贸易摩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虽然被表面化为贸易差额上的分歧,但这并无法掩盖中日贸易中所存在的深层次问题。随着彼此对于对方都更加重要,频繁的贸易摩擦给双方带来的影响无疑也将越来越严重。中日应该尽早寻求有效的解决出路,包括统一统计方法和口径、建立预警机制以及建立自由贸易区等区域一体化组织。  相似文献   

15.
产业内贸易理论与中美贸易关系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在过去半个世纪里,国际贸易(进口与出口)量占产出比率的急剧上升,已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经济全球化的最显著的特征之一。Feenstra(1998)指出,1970年至1990年的20年里,在美国与经济合作发展组织(OECD)国家,国际贸易占G DP的比重都翻了一番。这意味着贸易的增长速度远远超过全世界G DP的增长速度。国际贸易在过去50年中的迅速增长,对标准的国际贸易理论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按标准的理论,贸易在全世界范围内的扩张主要是关税壁垒降低的结果。但正如K ei-M u Y(i2003)所指出的,这种传统的解释无法说明两个事实:第一,从上世纪60年代至世纪之交…  相似文献   

16.
对外贸易、区域间贸易与地区专业化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黄玖立 《南方经济》2011,29(6):7-22
本文回顾了中国地区对外贸易发展及其对区域间贸易和地区专业化影响的相关文献。现有研究的主要结论总结如下。首先,在国际分工和FDI等因素的驱动下,中国地区对外贸易增长呈现非平衡高速增长特征。其次,对外贸易促进了区域间贸易发展,影响着区域间贸易的流量和流向。再次,通过产业空间转移和结构转换,对外贸易推动了地区专业化和产业集聚,是沿海与内地之间差异的重要来源。最后,地区对外贸易开放对区域市场一体化的影响呈现“先抑后扬”的U型特征,区域市场一体化反过来也影响着地区对外贸易行为。  相似文献   

17.
对外贸易     
  相似文献   

18.
中国对外贸易行业内贸易决定变量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探求适合国家的对外贸易发展贸易战略是各国政府对外贸易政策研究的重点,在我国加入WTO世界贸易组织后的今天更是如此。寻找制约和影响国家贸易发展的因素无疑对该研究的深入与推动会有所帮助。本文结合当今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和中国贸易发展的实践,对中国总体对外贸易,非制造业对外贸易,制造业对外贸易的行业内贸易决定变量分别进行了实证分析。根据本研究回归分析的结果,我们发现影响我国总体对外贸易的行业内贸易因素有平均市场规模、平均人均收入、外国投资、地理空间距离、平均关税税率;影响我国非制造业行业内贸易发展因素有平均人均收入、外国投资和平均关税税率;影响我国制造业行业内贸易发展因素有市场规模差异、平均人均收入、平均人均收入差异、外国投资、地理空间距离和平均关税税率。与此同时,本研究还发现产品附加值的程度对影响我国行业内贸易发展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产品内分工与中美结构性贸易顺差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持续的中美贸易顺差源于多方面的因素,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美国和东亚诸国的产业升级以及对华产业转移,特别是劳动密集型加工环节的转移所导致的产品内分工和产品内贸易。本文实证分析表明,产品内贸易与中美贸易顺差存在长期的协整关系,是产生中美之间结构性贸易顺差的根源。  相似文献   

20.
产业内贸易理论视角下的中国——东盟双边贸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中国-东盟双边贸易结构的不断调整,产业内贸易所占的比重日益扩大,发展趋势逐渐增强,用产业内贸易理论来解释我国与东盟之间的产业内贸易问题就越来越具有说服力,产业内贸易理论已经成为研究我国与东盟双边贸易关系的一个新视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