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现阶段的淮河流域经济空间开发不利于促进我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淮河流域经济空间开发应当遵循整体开发与各省开发相统一、经济开发与淮河治理相统一的原则,把徐州与蚌埠培育为区域经济增长极,把淮河干流沿岸打造为经济发展轴线。国家加快内河水运发展、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稳妥推进城镇化与加快农村改革发展的政策有利于淮河流域区域经济增长极的形成与开发轴线的构建。淮河流域应当把握机遇,壮大徐州与蚌埠的经济实力,提高淮河通航能力,促进人口与产业聚集并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  相似文献   

2.
长江中游城市群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又一新的增长极,已经纳入国家重点规划行列。长江中游城市群内城市间的集聚效应是影响城市群未来发展趋势的重要因素。本文运用经济引力模型来测度城市群集聚机理并揭示其空间结构。首先,对长江中游四省各城市的中心性进行测定,结果显示长江中游城市群是由4个"核心—边缘"结构的城市圈组成多中心巨型城市区域。然后,通过经济引力模型对4个城市圈的经济引力范围进行测度,并在此基础上画出了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包络线,明确了长江中游城市群经济引力的范围,揭示了群内的空间结构。从经济质量、经济距离和经济引力等三个层面,探寻城市群内部集聚的机理。  相似文献   

3.
从上海看城市地区的空间秩序与协调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上海及其周边地区的发展早就引起学界的关注。他们纷纷预言并论述该区未来的空间形态。从60年代J.Gottrnan的城市连绵带(megalopolis)、C.A.Doxiadis的“城市洲”(Eperopolls)和“普世城”(Ecumenopolis)的设想。到1996年北京大城市发展国际学术会议,以及现在两车一次的长江三角洲会议等等,都十分重视该区的发展。事实上,学者们的预言正不断成为现实,上海大城市地区正在浮现。随着各地城镇建设与基础设施的迅猛发展,上海大城市地区的范围不断扩大。区域空间秩序发生新的变化,亟需建立新的综合管理形式,促进城市在竞争与合作前提下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4.
区域差异是区域发展过程中普遍出现的问题,区域空间结构的演化是缩小区域差异、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手段,而交通格局变化与区域发展战略调整是推动区域空间结构演化的主导力量。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两个主导力量的不断变化,江苏省区域空间结构由细"一"字型到粗"一"字型再到"二"字型结构演化;将来可能形成"工"字型结构,远期还可发展为"Ⅱ"型结构。江苏区域空间结构的演化尤其是"工"字型和"Ⅱ"型结构将会推进区域间的产业转移,构建空间成长三角,缩小地区间梯度差,推进区域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5.
本文基于劳动空间分工及其协调机制的视角,在强调城市区域的空间组织特征主要表现为多尺度劳动空间分工叠加的基础上,认为转轨时期中国城市区域一体化发展存在的诸多问题都与劳动空间分工不足紧密相关,而深层原因在于市场、组织和政府三种社会协调机制的缺陷.文章最后指出了优化中国城市区域治理,推进其一体化发展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6.
税收的国际协调问题是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相生相伴的.国际税收协调对于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加强对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中税收协调路径的研究,不仅是国际税收理论与实践发展的需要,也是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的需要.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中,应选择从关税为主到间接税为主再到直接税为主的税收协调路径,不断深化和拓展区域内的税收协调,以推动自由贸易区经贸合作与发展.  相似文献   

7.
城市规划与房地产开发的协调机制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谢晖 《经济地理》2003,23(3):393-396,400
如何协调好城市规划与房地产开发的关系以实现房地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当今房地产业界和城市规划界所最为关心的问题。文章重点探讨了城市规划与房地产开发的互动关系,包括城市规划对房地产开发的引导机制、房地产开发对城市规划的反馈机制等基本问题。城市规划通过对城市地价的影响、城市规划对土地利用的管理、城市规划控制指标的制定三方面来实现其对房地产开发的引导机制。房地产开发通过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对城市发展的影响、对城市规划实施的影响三方面来实现其对城市规划的反馈机制。  相似文献   

8.
步入21世纪,全球经济一体化加快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也在向纵深发展。当前,在区域经济一体化驱动的区域一体化发展中,欧洲联盟的一体化发展规模空前,颇为壮观,影响深远,堪称典范。探其原因,在欧盟一体化进程的诸多保障要素中,立法协调发挥了独到而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国土空间开发格局是一个国家依托一定地理空间通过长时间生产和经营活动形成的经济要素分布状态。本报告分析了我国国土空间开发格局的现状与问题,探索了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的基本思路,即集中发展,多极化协同集聚;集约发展,高效利用国土空间;人口与GDP相匹配,产业集中和人口集中相同步;因地制宜,不同区域采用不同的开发模式;点、线、面耦合,构建城市群—发展轴—经济区区域空间体系。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打造发展轴、发展城市群、培育增长极、构建经济区、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强化粮食能源和生态安全保障等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的基本设想。  相似文献   

10.
江西省经济区位特征及其区域发展空间结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俞勇军  陆玉麒 《经济地理》2003,23(4):462-466,471
首先计算了江西周边各省会城市实力指数并划分出各城市的等级,根据强中心城市的影响范围,对江西省受强经济中心的影响区作了划分,共包含3个部分。根据江西与周边省份的发展差异及区位比较,得出江西处于经济边缘区的结论,并总结了江西经济边缘化的表现。落后地区的发展,必须依赖增长极的出现,通过强中心与弱增长点之间建立“点—轴型式”的发展轴,依靠强中心的渐进扩散,从而培养出强有力的增长极,江西必须加强与经济核心区的联系。基于江西各地区分别与上海、广州、武汉三个通达最便利的中心城市问存在密切的空间联系,提出了江西区域发展的空间轴线组合。江西的发展必须倚仗三个主要轴线的构建:广州—赣州轴线、南昌—九江—武汉轴线、上海(杭州)—上饶轴线。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国内区域协调发展定量研究的相关论文进行梳理,本文认为相关研究遵循指标选择-模型设定-权重设定的研究范式.在此框架下,本文对学者针对区域协调发展在概念理解、研究目标、方法设计及情境选择等方面的研究进行对照和总结,指出国内学者针对该主题的研究呈现出较强的演化特征,研究维度向多维化、深入化演进,研究指标向全面化、综合化演进,研究方法向客观化、科学化演进.同时本文还认为对区域协调发展状况的定量研究尚存在一定的难点,主要表现在:缺少对模型效度的检验;定量评价过多注重方法,忽略方法为区域建设服务的理念;数据采集的困难导致模型为数据服务,从而对真实情况反映不完整.在此基础上,本文最后提出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2.
发展新疆经济,可采取飞机形的空间布局,做大机头,引领新疆经济起飞;做优乌鲁木齐经济圈,支撑新疆经济的发展;建立伊犁、喀什自由贸易区,统筹边境地区开发,推动新疆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长期备受关注的理论与现实问题。资本通过证券市场在空间上的配置和变化,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影响,是一个重要的新问题。本文建立了证券市场资本流动模型(SMM模型),并对模型结果进行数值模拟,证明了证券市场对区域人均收入差距倒"U"曲线有加剧和加快的作用。短期内,证券市场将加速资本向发达地区集聚,加剧区域人均收入差距的扩大;长期来看,证券市场发展将促进区域收入差距收敛。同时,本文基于中国1997年至2011年证券市场与国民经济发展相关省际数据,使用SYS-GMM方法验证了SMM模型相关结论。本文政策含义在于:政府应尊重和正视证券市场资本空间配置发展规律,通过积极促进资本市场发展,扩展与深化资本市场的广度与深度,提高资本流动自由度;支持中西部地区证券市场发展,改善中西部地区参与证券市场的便利度,以资本市场总量的扩大和资本市场空间结构的调整,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4.
基于要素适宜度视角的空间经济协调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经济增长与空间位置相互关系的研究中,传统区域协调理论在现实经济中的指导性越来越难以把握。将区域经济的空间维度附载于要素禀赋的区域性和非区域性的统一之中,区域经济的发展必然表现为非平衡发展的特征,这取决于区域间固有要素禀赋的不同,以及区域性要素与非区域性要素之间的匹配程度。文章通过理论分析和模型推演揭示:要素适宜度在区域经济协调中的机理研究不仅足以澄清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的本质,而且也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协调基准。  相似文献   

15.
刘安国  李强 《经济经纬》2007,22(6):60-63
研究过程中,作者在剖析传统区域增长理论局限性的基础上,简要介绍在报酬递增和不完全竞争理论框架下对内生区域增长差异展开的最新研究,描述由微观层次的报酬递增、产业间的前后向联系与贸易成本之间的非线性相互作用所内生的区域经济格局依倒"U"形演化的深层动力机制,指出新经济地理学在解释资本和劳动的同向流动以及"二元结构"成因方面的理论创新所具有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6.
中部地区区域空间形态创新发展路径选择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世纪后期,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出现了大融合和大发展的态势,产业聚集区(产业园区、开发区等)、城市聚集区(城市群、带)等区域空间形态得到了快速发展,并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它表明区域经济发展已经进入了以区域空间形态创新为主导的新时期。为推进我国区域空间形态创新的快速发展,笔者在总结中国中部地区区域空间形态创新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提出了以分区域、分阶段、分步骤、分层次推进为主要内容的中部地区区域空间形态创新分层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7.
随着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与世界农业发展的关联度日益增强,农业正处在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口。福建省必须适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新阶段的要求,在日趋激烈的国内外竞争中,走出一条具有福建特色的外向型农业发展路子。  相似文献   

18.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前提和内在要求,当前我国正处于由"十三五"规划向"十四五"规划的战略转型机遇期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在新时代高质量发展背景下,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格局呈现一系列新变化:互联互通、优势互补的区域大循环格局开始形成,数字化、智能化的区域经济空间结构不断优化,建立起全方位、多层次、多元化的高水平区域经济开放格局。笔者认为,新的区域经济格局变化加速了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体系的转型和区域经济政策的调整。新时代的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坚持以区域总体协调发展与区域相对均衡发展并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战略导向、以"四个全面"作为区域战略布局基础。新时代的高质量区域经济政策调整方向表现在建立梯度化层次化的区域创新系统,提升区域数字一体化公共服务系统的供给质量,强化内外互通的区域开放联动机制。  相似文献   

19.
朱同丹 《江南论坛》2012,(11):18-20
长三角经济圈一体化的本质是经济区经济的一体化。经济区经济是指在一个自然地理环境区域内,不同行政区域以相同或互补的自然的经济要素为基础,以共同的经济发展目标为纽带的区域经济共同体。经济区经济不同于行政区经济。行政区经济是按行政手段,对相互关联的自然区域进行人为的划界,而经济区经济则是按照自然的经济关联度,对不同的行政区域重新进行的自主组合。行政区经济重点  相似文献   

20.
《经济师》2019,(2)
人口-经济协调发展是增强区域联动发展活力的重要前提。以京津保地区为研究区域,基于GIS和Geoda等空间量化分析平台,采用空间可视化的方法并以京津保三地市所辖区县为评价单元,对2003、2007、2011和2015年等年份的人口与经济系统发展水平、系统间协调发展程度及其关联性的空间格局的逐年均衡度和变化态势进行分析。结论显示:各市人口和经济发展水平与其所辖县域发展的均衡度间呈显著的正相关性,县域间人口和经济发展均衡程度也会对其人口-经济发展协调度布局产生直接影响,市中心辖区人口与经济发展水平一致性高,协调度也高,而市边缘辖区因人口与经济发展不一致而使得协调度较低。因此在协调度空间关联性方面主要形成高-高型和低-低型两种局部空间集聚形态。研究对于京津保三地市率先实现协同发展和增强其对河北其他地区的辐射力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