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凭借多年与德国合作办学的经验,在系统分析德国“双元制”职教模式的办学机制、培养方案、师资配备、质量监控、考核评价等关键要素基础上,结合我国国情及校情,提出了德国“双元制”模式高职本土化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即办学机制问题,并进行了积极探索与实践.  相似文献   

2.
"双元制"在我国难以推广的问题及原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是一种培养专业技术人才的典型模式。它适应了当今时代社会分工和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造就了德国的高素质劳动产业大军。在阐述德国“双元制”基本内涵和背景的基础上,分析了“双元制”在我国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并对此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3.
口头表达能力作为职业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未来生存发展所需的基本能力。本文基于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将讨论式教学法应用于高校学生的职业素养课程,并形成了一套关于训练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教学模式。因该模式的训练课已经在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广泛应用,本文根据实践效果对讨论式教学法的利弊进行了深入分析,以更好的推动我国大学生职业素养教学模式的探索。  相似文献   

4.
根据对高职院校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人才需求调研,确定了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在对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中,借鉴德国职业教育的“双元制”课程模式,采纳了与职业岗位技能标准对接的《机电设备维修》课程的教材,以期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5.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职业教育在世界各国得到迅速发展,特别是一些发达国家职业教育取得了惊人的成效,走出了各自的特色。德国职业教育基本形式为“双元制”模式。接受双元制培训的学生,一般必须具备主体中学或实科中学(相当于我国的初中)毕业证书,先同企业签订培训合同,得到  相似文献   

6.
通过建设健全的课程教学体系来强化学生综合职业素养,是不断改善院校教学效果的基础与方法。随着现代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营销模式发生了较大改变,高等院校在开展“新媒体营销”课程教学改革时,要紧密结合最新职业需求,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层面加强模块化课程教学设计。在一学期教学完成后,对学生开展问卷调查,依照反馈结果对教学目标、新教学法应用以及教学手段进行反思和优化。  相似文献   

7.
深化职业教育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机制,重视五年制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涵育,无疑是促进职业院校内涵式发展的重要任务。对当下五年制高职学生群体特点进行调查,梳理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其成因,明确职业素养的内涵及其重要性,从职业兴趣、职业道德、职业技能、人文素养、创新创业能力、文明礼仪、健康心理等方面提出培育措施。同时,要协调政府、企业、行业多主体参与,从顶层设计、协同育人、拓展育人载体、完善评价机制四方面为五年制高职生获得良好职业素养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8.
良好职业素养的培育既是高职院校职业教育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学生个人基本能力的体现。本文展现的是目前高职院校校企合作职业素养培育存在的问题,并以泉州轻工职业学院为例进行分析,着重从学校、企业、教师、学生四位一体探索职业素养教育的对策,本着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服务社会这一原则,着力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能力、就业竞争力,实现学校、学生、企业的"三方共赢"。  相似文献   

9.
台湾和大陆有着相同的文化渊源,教育传统一脉相承,但由于历史和现实原因,两岸在学生职业素养培养方面却存在诸多差异。为了解台湾高校在提升学生职业素养方面的经验和做法,通过实证调查研究,分析赴台交流学习学生赴台前后职业素养变化,以学生主体角度评鉴台湾高校学生职业素养提升方法,比照两岸职业素养做法和成效的差异,为大陆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培养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  相似文献   

10.
技术技能和职业素养是高职教育的本质属性,核心是职业素养的培育。高职院校图书馆应发挥职业文化服务的重要功能,建设具象化的职业文化教学素材库,并采用嵌入式学科服务方式使职业文化教学与专业课教学相融合,借助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建立职业文化教学平台,在内容、方式、手段上构建辅助职业文化教学的服务体系,促进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提升。  相似文献   

11.
高职教育的目标是"以服务为综旨,以就业为导向"。高职教育培养的人才应能满足社会需要,满足企业要求,并能在职业活动中为社会作出贡献。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仅有职业技能是远远不够的,一个人的职业发展除了职业知识和技能外,隐性的职业素养更具有决定性作用。因此,高职院校要将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作为重要的培养目标来开展教学活动,让学生有更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  相似文献   

12.
高技能型人才到了社会上进入职场,在具备正确思想观念、相应知识技能的同时,还需要学习和掌握必要的“职业素养”。本文从“积攒机会、激发激情、成长天赋”三个方面,对“什么是职业素养”做了初步的探索与阐述,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高职院校学生专业社团对学生的职业素养养成有积极的意义.文章从高职院校学生专业社团的内涵分析出发,阐释了专业之于学生职业素养的具体意义,指出了当前在专业社团建设中存在问题,并提出应从社团定位、管理机制、专业培育及政策与资源的保障等四个方面加强专业社团的建设.  相似文献   

14.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谁来种田、怎样种好田”,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因素,但现有职业农民培育却无法有效解决这一问题。本文通过对统筹城乡实验区崇州市锦江乡职业农民培育典型样本的动态剖析,发现以土地股份合作社为核心的组织载体建设和适应不同阶段的动态培育机制,是职业农民培育过程中有益的体制机制创新,并基于此进一步提出了制度创新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中等职业教育是我国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职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是中职教育的重中之重,培养符合社会企业用人要求的学生职业素养、技能水平是中职教育的两大关键。建立适合电商专业学生的"多元化"考核评价体系,通过"学校教师评价、企业带队教师评价、项目使用方评价、项目组内学生互评、项目小组综合评价"多评价主体、多维度协同评价机制,构建学校、企业、社会组织和学生多方参与的学生职业素养评价体系,切实提高学生真实工作能力,提升学生职业素养。  相似文献   

16.
奥地利的职业教育所开设的专业注重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企业界大力支持并积极参与职业教育,学制规定灵活,能较好地把“双元制”体制,模拟公司体制结合在一起,使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得到全面发展。瑞士的职业教育从“双元制”转向“三元制”,并构建中、高等职教相互衔接的新职教体制,以推进终身职业教育的发展。 这对于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与启示。  相似文献   

17.
高职创业教育本质上既是一种与职业素养教育相契合的全面的素质教育,也是职业教育所追求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实现路径,更是满足社会对“大众创新万众创业”人才的现实需求.本文通过阐述创业教育对提升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重要意义,分析高职创业教育过程中的局限性和优势性,以北京财贸职业学院为例,构建具有高职特色的“课程、大赛、服务、孵化”四位一体创业教育体系,切实提升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将高职大学生创业教育工作落在实处.  相似文献   

18.
目前各高职院校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越来越重视,通过多种培养途径进行了实践,但学生职业素养水平仍不容乐观。究其原因主要是现有考核体系难以对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进行全面考核,导致学生对自己的行为缺乏约束,无法正确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为此文章研究构建了一套职业素养考核体系,旨在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高职教育片面重视学生技能培养,而忽略综合素养能力的提升,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高职生的职业持续发展。为全面量化综合素养对高职生职业发展的影响,本文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以用人单位、高职院校工作人员和高职毕业生为研究对象,通过因子分析,将影响因素降为基本素养、核心素养和拓展素养三类。研究表明,基本素养在职业发展中的作用要高于核心素养,拓展素养对职业发展也有一定影响;同时,结合职业生命周期理论,阐述各阶段素养养成需求。通过研究发现,高职教育应注重素养培育的全面性,加强素养培育的针对性,坚持素养培育的持续性,以更好地促进高职生职业生涯发展。  相似文献   

20.
新型职业农民是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和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力量。深入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政策绩效评价,科学构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政策体系,对提升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质量、更好服务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全国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地区典型省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政策绩效实地调研数据和深度访谈素材,以行为经济学“前景理论”为理论基础,以结构方程模型为研究工具,运用实证分析方法检验了收入预期及环境感知等关键要素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政策绩效的作用机制,探讨了年龄、教育程度、收入水平不同的新型职业农民组群的异质性影响效应,揭示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政策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深层原因。研究发现:新型职业农民环境感知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政策所带来收入预期与培育政策绩效的关系中起到部分中介作用;新型职业农民年龄、教育程度、收入水平等特征因素呈现显著的异质性影响,这些因素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政策带来收入预期和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政策绩效之间的关系强度起调节作用。因此,科学构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政策体系,进一步提升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质量和水平,亟须创新以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政策需求为导向的新型职业农民精准培育政策模式,建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