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0年七期<钱币研究>程宣本先生<少见五铢钱"宽头"五>一文,从所拓之图看,该钱铢字金旁三角形宽大,朱部上下部都圆折,一望而知是东汉五铢.  相似文献   

2.
姬荫槐 《西部金融》2001,(12):61-62
西安三桥镇农民有老生坑轮侵五铢钱12枚.书铸风格雷同.轮压"五"字右侧上下角,二横短平,竖笔有微曲、较直、宽肥和中腰弯曲等型态.压铢字"金"左侧,四点长短不一."朱"字有方、圆折和中竖上长等.钱径大小有时差地异之别.摘拓5枚如图表.  相似文献   

3.
2000年夏,在集币市场一农民拿着一串五铢钱,约百余枚,钱体锈蚀较重,绿锈斑驳,但文字仍清晰可辩.我从中挑选了10余枚.这批钱大部分钱体厚重,钱文古拙,五字多数交笔为直笔,"朱"字上下方折,但书写随意,与后期上林三官五铢及昭、宣时期五铢不同.很显然这批钱应为西汉早期的郡国五铢,现选拓10枚供研究.  相似文献   

4.
五铢少见品     
近期,笔者见到一批生坑小五铢钱.这批钱正面类似龟兹五铢(见图),制作规范,钱形小轻薄,广穿,内外细郭(正面无穿郭),面文清秀细字,五字行笔微曲,五字中间交叉"点"与其他常见的各代五铢钱有明显的不同:常见的五铢钱的五字行笔是在中间"点"跨越交叉;该五铢的五字行笔是通过中间"横条"跨越交叉,铢字金短朱长,朱字上下方折,右侧笔划紧沿穿孔边坡.钱体锈色发黑,品相均极佳,属未流通前入土.据卖钱者讲,此五铢出土于江苏邳州市古邳镇.笔者查阅手头有关钱币工具书资料,均未查到该钱的归属,特此供泉家研究.钱径19.8,穿孔9,厚0.7毫米,重1.7克.  相似文献   

5.
半两和五铢钱是中国古代的两种钱币,世存量颇多.笔者藏有两枚异品钱.图1钱出自襄樊汉江江底砂砾中,钱径22毫米,穿边长8毫米,重1.9克.钱表黑绿,铜质细腻,铸造精良.从钱文看为官铸品无疑.  相似文献   

6.
东汉末年三国时,孙权统治东吴地区,公元229年,孙权由武昌还都建业(今南京)后,称东吴大帝.公元236年(嘉禾五年)铸"大泉五百",形仿王莽大泉,钱文篆书直读,四字古朴遒劲,制作较粗,一当五铢钱五百,高额虚值,徒有空名,是钱虽不珍罕,然市并不多.  相似文献   

7.
最近,笔者从泉友处交换得一枚异版"裕民通宝"背"一分"钱,该钱直径28.5毫米,穿宽6毫米,重6.35克,青铜质地,钱文仿宋体,钱面"裕民通宝"四字对读,背穿右铸"一分"字样,表示折银一分.该钱与普通"裕民通宝"背"一分"折银钱的最大差异在于,正面钱文"民"字下有一巨星.该星纹直径1.2毫米,形状为规整的圆形,高高凸出地章,非常惹人注目(如图).笔者收集有不少裕民背"一分"折银钱,如此异版钱还属首次发现.  相似文献   

8.
西汉:有廓半两,俗称三分钱.直径2.4厘米,穿0.7厘米.钱面有外廓,无内廓,背平素无廓."半两"二字略突,"半"字比"两"字稍长."半"字头两点和上平划为方折,"两"字内"从"字简划为"十"(图一).  相似文献   

9.
笔者集有两枚洪武通宝背记值钱,现拓图介绍如下: 图一,洪武通宝背"五钱",直径4.1、穿径0.9、厚0.4厘米,重24克;图二,洪武通宝背"三钱",直径3.2、穿径0.7、厚0.19厘米,重11克.上述两枚记值钱皆为红铜质,钱体厚重,包浆自然.钱文为真书顺读,字体粗壮工整,字迹清秀遒劲,笔划清晰,字口深峻,品相极佳.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90年代初,甘肃省庄浪县曾出土一枚"顺天元宝"钱,但已残半.2010年7月,该县民间又发现一枚"顺天元宝"钱(如图).其直径36毫米,穿边长9毫米,重21克,质地为青铜,铜质精细,传世品.钱文"顺天元宝"四字旋读,隶书,书体更见纤秀,制作工整,字口峻深,拙朴明晰.钱体重、形制、色泽均同"得壹元宝"钱.钱背为上月文饰.  相似文献   

11.
大约在10余年前,我在上海肇嘉浜路的钱币市场上遇见一枚略显特殊的古钱,此钱正面钱文为楷书"高昌吉利"四字,背面为光背.我拿在手上仔细端详,觉得此钱制作十分精整,钱文规范有力,钱体黑漆古包浆,应该是枚典型的传世品.  相似文献   

12.
咸阳市渭城区窑店镇一村民家藏数枚秦半两,是几年前在牛羊村崖坎取土时捡拾的.仔细鉴赏,这些钱币与以往所见秦半两有异,较为独特.铜质,圆形方孔,无郭,直径3.5,孔径1.1厘米,重8.5克.肉外薄内厚,沿厚0.08-0.15厘米.钱文篆书,字迹凸起."半"字高1.3厘米,"八"字方折,第一横牛角状;"两"字高1.4厘米,一横稍短.二字各宽0.95厘米."半"字上大下小,"两"字上小下大.背平,素面.两面平整光滑,外表附着一层黑褐色,局部可见铜色,黄中兼紫."半"字右上角边沿有W形剪口,背面方孔内侧四沿中间各有一对称弧形缺口.  相似文献   

13.
四铢半两钱铸行于西汉文帝前元五年(前175年).因朝廷法定钱重四铢,文曰"半两",故通称"四铢半两".其钱文"半两"二字虽为小篆,然笔画方折,已显汉隶风韵.笔者近日在自己的数百枚四铢半两钱中发现8枚面文书法异于常品,现介绍给同好共同鉴赏.  相似文献   

14.
<陕西金融·钱币研究>2000年第6期刊发张凤坤先生<也说大观通宝平钱版别>一文,……是据一般的"广穿"大观通宝平钱穿径最大不超过6.6CM…….笔者再翻旧藏,找出一枚大观通宝平钱,该钱径2.45,面穿0.68,背穿0.58,厚0.17CM,重4克(见图).该钱钱文俊秀纤细,铸造规整,特别是"通"字犹狭短.所袁林先生等著<大观通宝平钱刍议>一文(见<陕西金融·钱币研究>1993年第12期)9,小通版类:<大全>中的"小字广穿"版(图38)……钱文"通"字、"观"字犹显狭小,故名.这类钱边缘一般较宽,制作虽多有不精整,但钱肉较厚,重量合乎常制,出于官炉所铸无疑.  相似文献   

15.
西魏大统6年(公元540年)铸"五铢"钱"五"字交叉为直划,铜色微红,铸工尚佳(图一)为大统五铢钱. 隋自开皇元年(公元581年)9月废北周、北齐旧钱,采用西魏的型制铸行"五铢"新钱.世称"开皇五铢".又因后来为取缔私钱,曾在京兆各关隘置百钱为样,不合格的一律销毁重铸,故又名为"置样五铢"(图二).台湾著名钱币学家蔡养吾先生在他的<中国古钱讲话>中写道"惟大统及置样两种五铢之混淆,仍有未明之处,故隋钱之证明,至今仍在争议中."笔者正好也有两枚不同大小、不同重量的"五铢"钱为佐证作一区分,测的数据列表如下:供泉界同好教正.所测数据也基本与2002年11月<陕西钱币研究文集>79页"试论隋置样五铢的重量形制与分期"文章中测得大统、置样五铢的数据相近.  相似文献   

16.
近集得曹魏五铢两枚,一枚钱文横读五铢,径23,穿11.5毫米,重2.1克,右边残缺一块,"铢"字锈蚀不清,背稍移范(图1).一枚钱文横读五铢,文字隐起,面上正中有一卧"五",暂读"五五铢",径23,穿11毫米,重2.5克(图2).上述两枚钱币均广穿,周边有毛刺,廓压钱文,制作不精,完全是曹魏五铢之形制.此钱得之一农民之手,自称是金村人(曹魏故城内一村名),种树挖坑挖出的,同出还有几枚汉剪边五铢钱(本文不作介绍).  相似文献   

17.
北宋太宗淳化元年(公元990年)铸御书"淳化元宝"钱,文体有真、草、行三体;另有一种"缩水淳化"数量极少.笔者藏有一枚钱文四字奇特的真书"淳化元宝"钱(见图).径24.6,穿6,厚0.7毫米,重3.4克.  相似文献   

18.
花轮钱欣赏     
我收集的古钱中,有的外轮经手工锉刻有简单花纹,藏友谓之"花轮钱".此种钱并未受到藏家重视,钱谱多不收录.下面是笔者收藏的花轮钱. 图1为唐开元通宝钱.此钱厚重,但钱文漫漶,面外轮被刻成辐射线状,这是我所见年代最早的花轮钱.图2为北宋祥符元宝钱,此钱制作规整,钱文深峻,钱背刻成斜齿状.图3为清宝泉局道光通宝大样钱.此钱硕大厚重,经锉磨后直径29.4毫米,厚2毫米,重量仍有7.7克,钱的外轮锉成齿轮状.  相似文献   

19.
<后汉书·光武帝记>:建武十六年(公元40年),"初王莽乱后,货币杂用布帛金粟.是岁始行五铢钱."东汉五铢"铢"字"金"头较大,略呈等边三角形,"金"旁四短竖,"朱"旁圆折(个别也有方折者),中竖高出"金"旁,一般重3-4克.然而,五铢钱到汉代中期质量开始减重,铸造粗劣,字文笔画粗浅,仅重2.1-2.4克.东汉钱币的减重到桓帝时期更加严重,而这时私铸之风大行,私铸恶钱充斥市面,货币体系濒于崩溃.两晋南北朝时期尽管各朝有自己的铸造五铢或其他货币,但仍以汉代五铢为主要流通货币,其中私铸钱占很大一部分.从目前的出土情况来看,无论是东汉末年还是魏晋南北朝的钱币窑藏,私铸五铢所占比例都在50%以上.  相似文献   

20.
我在自己收藏的北宋钱币中,发现2枚特殊的崇宁通宝钱,现介绍如下。之一,直径32.6毫米,穿边长7.5毫米,厚2.1毫米,重8.5克。钱文“重“字末横笔向右下斜折笔(图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