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西部大开发》2009,(12):17-18
沣河是“长安八水”之一,发源于秦岭北侧,是渭河水系的一级支流,全长82公里,自沣峪口至西成交界处37公里。随着城市的发展,全面治理沣河的需求日渐迫切。沣河生态治理对于恢复沣河自然生态特色,挖掘沿线历史文化资源,拓展城市发展空间,提高综合防洪能力,  相似文献   

2.
<正>在沣河的西岸,坐落着一个有着1600多年历史的古镇——秦渡镇。秦渡镇亦称"秦镇",据记载,大禹曾经治理过沣河,西周的丰、镐二京就建在沣河东西两岸。如果说八水绕长安的沣河是挂在古城西安脖颈上的一串珍珠项链,那么秦镇就是这串项链上最璀璨的明珠。而说到拥有千年历史的秦镇原味何在,首提的就是户县黄酒。  相似文献   

3.
城市经济竞争的核心是产业经济的竞争,而城市产业经济竞争优势的确立和健康发展,离不开对市情和城市资源禀赋进行全面准确的把握。从西安现实经济发展所具备的资源和条件,提出在充分发挥西安传统文化旅游资源优势的基础上,同时发展都市生态旅游业,打造生态绿色文明城市,创造良好的经济投资环境,在实现城市与生态效益双赢的同时,推进西安经济的可持续化发展。  相似文献   

4.
黔西南生态文化旅游的生态补偿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文化旅游的发展可以保护旅游资源和生态环境,同时也会对其造成破坏,旅游生态补偿作为一种新型的平衡两者之间矛盾的有效工具,有必要对其进行研究。黔西南生态文化旅游资源丰富,同时又是一个生态系统较脆弱的区域,文章通过对黔西南生态文化旅游发展现状的分析,提出建立生态文化旅游的生态补偿机制,并对其生态补偿核心因素,即生态补偿的主客体、补偿标准及补偿方式也进行了探索,以期为黔西南生态文化旅游的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西安的宏观环境、地理区位、历史文化资源、科技人才等四个方面分析了西安发展文化产业的比较优势.  相似文献   

6.
王璇 《魅力中国》2014,(1):399-400
在西安这片土地上,曾经缔造秦朝的强大,大唐盛世的辉煌,明末农民起义的勇猛,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和令人叹为观止的人文景观。西安不仅是世界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也是全国重点旅游城市和国际旅游热点城市。因此旅游业作为西安最具特色的产业,在西安的经济结构调整和社会经济发展中有着较强的带动作用;西安日益增长的入境旅游,给城市发展带来巨大能量。本文通过对西安入境旅游的现状分析,有助于我们认识和掌握西安入境旅游流发展趋势,对于加强旅游管理、提高旅游设施利用率、增强旅游企业运作效益、强化旅游资源开发和规划的目的性和可行性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7.
采用现场调研、资料收集与实验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沣河水环境进行调查、分析、研究.从沣峪口至渭河入口进行五段分割,实地考察取样,选取高锰酸钾指数、六价铬、亚硝酸盐氮、氨氮和总硬度五个污染因子进行监测.根据实测浓度和标准浓度的对比计算了高锰酸钾指数和氨氮等的环境容量,并对河流纵向做了水质趋势的分析.  相似文献   

8.
西安,是闻名于世的历史文化名城;曲江,位于西安西南大雁塔下的汉唐皇家园林遗址,又是西安市历史文化承载最为厚重的一块土地、旅游资源蕴藏最为丰富的一片区域。党的十六大的胜利召开、陕西省“一线两带”战略决策的实施和西安“建经济强市、创西部最佳”宏伟目标的确立,  相似文献   

9.
《新西部(上)》2005,(8):78-79
西安中图国际大厦(简称“中图国际”)位于西安市繁华闹市区西华门十字东北角.是中国图书进出口西安公司投资新建的具有“文化、生态、智能”风格的文化大厦。随着中图国际的开业经营.将给西安这座13朝古都带来更加浓郁的文化气息.从而带动陕西从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经营大省迈进。  相似文献   

10.
藏、蒙古、彝族的生态经济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族文化是依靠社会群体一代代传承、保持和发展下来的,是民族存在的重要表现形式,是整个人类文化的组成部分和宝贵财富。藏、蒙古、彝族文化不仅表现在语言、艺术、习俗、宗教、法律等方面,同时也包含着在历史的长河中与其环境及其变化相互作用、相互适应的生态经济中。藏、蒙古、彝族对自然、环境、资源的认识不同,因而其适应方式也不同,利用环境资源的生产和管理方式也不尽相同,从而其文化内涵和表现形式也不完全相同。藏、蒙古、彝族社会经济、生态、文化艺术、风俗习惯各有千秋,但他们的生态伦理、文化习俗与生态经济原则密切吻合,充分…  相似文献   

11.
重视和提升城市“软实力”推动西安又好又快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健 《新西部(上)》2009,(7):47-47,44
本文分析了提升西安市城市"软实力"的现实意义及制约因素,提出要改变发展观念,将软实力发展提高到战略高度,明确西安发展的定位.1、积极培育西安特色文化,全力推动文化产业发展;2、抓住"帝王之都"的独特优势,加强历史文化传承;3、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树立西安宜居城市形象;4、改进旅游方式,提升旅游服务质量;5、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加大西安推介力度;6、加强社区文化建设,提升公民素质;7、推进政务公开,提升政府服务水平.  相似文献   

12.
西安历史文化资源丰厚,探索文化产业创新发展路径是西安实现追赶超越的重要内容:推进文化产业管理体制的创新发展;实施"文化+"战略,提供创新驱动力;借助"互联网+",开拓创新思路;催生新业态,推进文化产业供给侧改革;促进市场融合,提升文化软实力。  相似文献   

13.
励业  刘新朝  高鑫欢 《宁波经济》2016,(4):14-16,30
宁波是全国知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和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拥有全国唯一的海洋渔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具有丰富的渔文化资源。在保护传承好渔文化资源的同时,应对之加以合理开发,并推动其实现产业化发展,从而更好地发挥渔文化资源的精神价值、艺术价值和经济价值,为促进宁波经济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助力。  相似文献   

14.
西安商务旅游及城市国际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晓燕 《特区经济》2011,(6):162-163
商务旅游是城市国际化的重要推动力。依托优势资源,发展有特色的商务旅游活动,是提升城市国际化进程的核心。西安的文化资源、旅游资源、科教资源以及区位条件所产生优势,构成了其自身发展商务旅游的优势。西安商务旅游城市的定位是一座文化、教育、科技产业发达,古老文化气息浓郁的欧亚大陆桥地带国际商务旅游城市。  相似文献   

15.
有多少人曾经认为。西安是一个干旱少雨、黄沙漫天.充满时空掉队感的城市。而世界园艺博览会的成功举办,使西安显示出的厚积薄发。令世人尤为赞叹和震撼。从沪灞河区域的生态治理、雁鸣湖湿地工程,到曲江池遗址公园、大唐不夜城、大明富国家遗址公园的相继开发.我们看到.建设历史文化与生态园艺结合的吉城新园,主动求变。  相似文献   

16.
西安泸灞生态区成立以来.在上级部门的正确领导下,沪灞生态区已经成为展示西安品牌、提升西安形象的新名片,在生态环境恢复、建设、生态人居质量提高、生态产业优化升级、生态文化体系和以组织机构建设、政策和资金保障为主的保障体系等五大生态体系建设方面取得明显成绩,为西安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相似文献   

17.
建设国际化大都市推进西部大开发上新水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安作为关中一天水经济区中的核心城市,将在国家区域发展中担当重要的战略角色。西安建设国际化大都市重点突出两大战略——总量扩张战略和资源兑现战略。总量扩张战略主要是做大经济总量,做大城市规模,拓展发展空间;资源兑现战略主要是发挥历史文化资源、科教、金融服务、区位、产业、能源、城市服务功能等优势,并将这些优势资源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相似文献   

18.
好,我们开始述泉乐坊的故事. 话说济南城以文化积淀深厚著称,其历史之悠久可以推算到与人类历史同步.我们为什么敬仰罗马,是因为罗马留下了历史悠久、光芒四射的古城堡;为什么余秋雨写遍中国古城却唯独不敢写西安?是因为他对有着13朝帝都史的西安怀着敬畏之心,生怕把握不好笔触.济南亦是因为其历史之悠久、文化之丰厚而魅力独具.  相似文献   

19.
让城墙“动”起来—开发西安城墙旅游的两种设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安市“经营城市”理念的提出的确是一个创新。文物古迹是西安的有形资产,历史文化名城更是西安的无形资产。开发并经营好这一文化资源,不仅有利于促进西安的经济发展,更是为全人类做出的贡献。 西安是周、秦、汉、唐等十三朝古都。它的城墙、城门、护城河等是中国、乃至世界上保存  相似文献   

20.
文化是旅游的本质属性,湖北省文化旅游资源比较丰富.具有一定的资源优势。“一江两山”生态文化旅游区享誉海内外.旅游文化名城的建设初见成效,民俗生态旅游区风格独特.节庆文化旅游项目也得到了深度挖掘。“十一五”时期是旅游业旅游产品转型、结构调整、产业升级的关键时期。本文主要就湖北省文化旅游资源及开发状况进行相关分析.通过对文化旅游资源的整合.其旅游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也将进一步提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