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2.
当前,西部地区产业结构不合理造成产能过剩和供需错配、产业结构调整中创新驱动不足及产业结构调整软环境建设滞后等一系列问题。进一步优化西部地区产业结构,要充分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政府应在化解过剩产能、促进产业升级和发展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方面发挥引导作用。  相似文献   

3.
西部地区实现产业结构调整亟待深化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部地区在接替东部地区已经或者即将淘汰的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的产业过程中,必须坚持“有所要,有所不要”的原则;虽然西部地区的旅游资源非常丰富,但是在其他相关条件下不太具备的条件下,旅游业最多只肥是作为该地区第三产业当中的支柱性的产业,而不有作为整体经济发展的主导性产业;工业化、知识化、信息化、服务化、高科技化和绿色化是西部地区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4.
5.
西部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6.
西部产业结构调整环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建峰 《经济师》2002,(4):96-97
在西部大开发中 ,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具有重要的意义 ,是推进西部经济发展的基础。西部地区一直被认为是资本匮缺、劳动力和自然资源丰富的地区 ,西部区域经济发展长时期走的是资源开发为主的道路。随着市场和国际环境的变化 ,这种以资源禀赋为中心的传统工业化战略受到了挑战和冲击。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必须实行两个转变 ,一是由“国家推动型外源开发”转向“自成长型内源开发” ,增强西部地区的自身实力 ;二是由以往的“政府主导型开发”转向“企业主导型开发” ,把企业培育成为西部大开发的主体。要特别重视培育西部地区的“造血机能”和市场竞争力  相似文献   

7.
西部产业结构调整的基本思路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经济管理》2001,(17):9-12
  相似文献   

8.
本文用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理论分析了西部一些地区县乡干部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中包办代替的弊端,论证了创造条件让农民及农村企业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发挥主体作用的必要性和措施。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西部地区国有企业在产业政策有效性、产业退出、创新驱动等方面对产业结构调整形成了迟滞效应。混合所有制改革能够破除迟滞效应,从降低产业退出和进入障碍、增强产业关联度、提供更强的创新动力和资金支持等多方面加快西部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因此,西部地区应利用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契机,通过合理设计产业开放次序,选择性引入非国有资本,完善产权交易市场以及建立现代公司管理制度等措施,加快产业结构调整进程。  相似文献   

10.
田祖海 《经济论坛》2000,(19):13-14
一、因地制宜,发挥西部要素禀赋优势 西部地区的现状是80%的人口是农民.自然资源在全国所占比例最高,这种现状决定了西部地区的比较优势就在于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劳动密集型为主的产业,节约昂贵的资本,其产品相对来说成本就比较低,因而具有竞争力,从而利润可作为资本积累的剩余量也就比较大。如果我们在西部开发中,在资本严重缺乏的条件下,推行资本密集型产业优先发展战略,所能做到的仅仅是把有限的资本倾斜地配置到少数几个产业上,其他产业则将得不到最起码的资本。结果,所扶持的产业即使在扭曲价格和国家保护政策下…  相似文献   

11.
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变动趋势、环境变化和调整思路   总被引:32,自引:1,他引:32  
本文首先根据大量数据分析指出 ,90年代以来西部产业结构变动过程明显加速 ,专业化水平有所上升 ,变动方向基本正确 ,但产业竞争优势较弱 ,产业结构的综合素质普遍较低 ,与东部的差距继续拉大。其次 ,从工业化加速、市场格局巨变、市场化改革、全国产业布局重组等方面 ,分析了西部产业结构变动的成因和机理。最后提出 ,国内外市场需求变化和经济全球化加速对西部产业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 ,西部迫切需要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产业结构调整的新途径 ,走适合区情的产业发展新路子。  相似文献   

12.
中部六省产业结构调整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占东 《经济经纬》2005,(6):109-112
中部塌陷的形成既有国家产业布局政策的原因,也有中部六省自身产业结构缺陷的原因,它会给我国经济发展造成整体性的危害。实现中部崛起是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建设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它对保持和提升我国国际竞争力具有重大意义。实现中部崛起,除争取国家政策支持外,应基于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大力发展优势产业;选择主导产业,促进支柱产业发展;以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有选择地培育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着力调整农业结构、工业结构,支持新型服务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与经济持续增长具有强相关性,改变陕北黄土丘沟壑区经济落后的状况必须不断优化区域产业结构。选取陕北榆林黄土丘陵沟壑特征显著的绥德、清涧、子洲县区为研究对象,以产业经济学理论为基础,结合陕北黄土丘陵区的区域特点和产业发展具体状况,分析了陕北黄土丘陵区产业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依据国内外产业结构优化研究理论及政策,结合该区域经济发展特点,从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带动农业产业化,结合当地资源优势发展化工产业,完善和提升现代服务业、打造黄土旅游胜地等等方面提出了产业结构优化的具体对策和方案。  相似文献   

14.
产业结构变迁、要素重置与中国经济增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笔者应用偏离-份额法(SSA)将要素重置效率从生产率中分解出来,实证研究了1978年~2008年中国产业结构变迁过程中要素重置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在此基础上,利用分行业随机前沿生产函数,分别对1990年~2008年中国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内部结构变迁的要素配置效应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产业结构变迁带来的要素重置效应推动了中国经济增长,它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随时间的变动呈现出三阶段的变化趋势;在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内部结构变迁过程中,轻工业和服务业增长的要素重置效应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5.
中国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内在机理进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确定了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影响因素及其量化指标,构造了产业结构高级化的空间计量模型,并运用1992—2012年中国省份面板数据进行了估计。研究得出,社会需求对产业结构高级化影响最为显著,是产业结构高级化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其中,消费需求对产业结构高级化水平的推动作用最大;目前的制度安排对我国产业结构高级化存在显著的负面影响,造成了产业结构升级困难等。  相似文献   

16.
珠三角地区产业结构变迁与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珠三角地区凭借独特的区位优势和政策机遇,积极承接世界产业转移,经济迅速崛起,"广东粮、珠江水、岭南衣、粤家电"一度闻名遐迩。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珠三角地区的综合经济实力和工业化水平已位居全国前列,然而,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的背景下,面对日益剧烈的国际贸易摩擦和资源、环境的双重约束,珠三角地区产业结构升级、发展模式转型问题亦倍受关注。本文聚焦于当前珠三角产业转移和升级的现实压力,运用产业经济学研究方法,总结了珠三角地区产业结构变迁的历程,试图提出未来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7.
戴志敏  罗燕 《技术经济》2016,(5):118-123
基于2000—2014年中国中部地区六省以及黑龙江和吉林两省的省级面板数据,运用静态面板固定效应模型,研究了区域金融发展、产业结构优化以及两者的相互作用与城镇化的互动关系。结果显示: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优化对中国中部地区的城镇化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的交互项对城镇化具有阻碍作用,两者发展不协调;区域工业化水平和对外开放程度对城镇化具有正向的促进作用。最后,提出推动中国中部地区城镇化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台湾产业结构变迁的经验对于浙江产业升级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戈 《技术经济》2007,26(12):60-65
浙江与台湾在地理位置、资源秉赋、文化根基和社会经济发展等诸多方面具有较大的相似性,而且浙江当前的产业结构与经济发展水平同台湾20世纪80年代的发展阶段相当接近。本文通过考察台湾各个阶段(特别是1980—1990年的产业升级阶段)的发展战略、产业政策及产业结构变迁的经验,为浙江下一步的产业升级提供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互动关系中分析阻碍西部地区产业集聚发展的行政性成本,探讨西部地区如何通过体制创新降低行政性成本,从而提高资源整合效率,促进产业集聚,实现西部地区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20.
基于2007—2016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从产业结构合理化和产业结构高级化两个维度实证检验区际产业转移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影响及区域异质性。研究结果表明:区际产业转移显著促进了地区产业结构的合理化,但是短期内抑制了产业结构高级化。分区域的结果说明,区际产业转移对我国中部地区的产业结构合理化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对西部地区的影响暂不显著,区际产业转移对中西部地区的产业结构高级化都产生了一定的阻碍作用。此外,人力资本水平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未产生显著作用。最后,基于研究结果提出关于区际产业转移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