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曾经有一位家长对我说过一句话:这些孩子对你们老师来说,只是你们教的成百上千学生中的一个,但对我们家长来说,那就是我们家族的一代人啊。是啊,一个孩子,是一个家族的一代人,这一个个孩子加起来,不就是我们国家、我们民族的一代人吗?  相似文献   

2.
书架     
《中国西部》2013,(9):124-125
走在孩子的后面作者:汤勇著出版社: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年:2012-7上架理由:这本书有点像家教辞典,但这是一个家教老师的观察笔记。60多个孩子的真实教育故事,邀您一起来探讨什么是好的教育,教师和家长如何面对这一代孩子。孩子是一首诗,篇篇都如奇花异草,却是长在现实的土地上。那些有血有肉、鲜活的青春少年一个个跃然纸上。那不是文章,而是一部部MV,立体而生动!老师跟学生是师生关系,准确地说老师跟孩子更像是师徒关系。能读到这本书是老师的  相似文献   

3.
自制与制胜     
国外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让一群儿童分别独自走进一个空空荡荡的大厅,在大厅里最显著的位置为每个孩子放了一块糖。测试老师对每一个将要走进去的孩子说:”如果你能坚持到老师来叫你出去的时候还没有把这块糖吃掉,将对你有一个奖励,再给你一块糖。就是说,你将得到两块糖。如果你等不到老师来就把糖吃掉,那么你只能得到这一块。”  相似文献   

4.
曾看过一本书叫《孩子,向前冲》,说的是秦皇岛高中肄业的王福志将自己的孩子王京送入清华大学的事。王京上小学时,上一年跳级一年,他们是怎么做到呢?其实就是家长王福志和孩子,利用一个暑假将下一学年的知识学完。王福志说:小学这点知识没什么,要讲究豹子的速度;体现豹子速度的,还有山东潍坊的韩兴娥老师,在开学的前两三周就将一本书讲完,之后是拓展阅读。韩老师的学生没有家庭作业,而个个考试成绩优秀,全班没有一个差生。  相似文献   

5.
高云龙 《东北之窗》2012,(22):97-97
西岗区建设小学的四年一班,是个与众不同的班级:全班35个学生,有31个是“外来娃”。但四年一班的与众不同,还因为他们有一个好老师,她就是“不让一个孩子掉队”的班主任李娟。  相似文献   

6.
唐爱华 《发展》2008,(5):97-97
许多家长和老师都在为孩子不听话、缺乏爱心、厌学、贪玩、死板而发愁。到底是谁之过?究其根源,是孩子的问题还是家长或老师的教育方法问题?这值得我们每一位家长和老师深思。  相似文献   

7.
<正>上周去中学,给初三的女儿家长会。女儿属于那种"即将优秀"阶层,就是中上生,学校要抓抓这批孩子,抓上重点线。所以,我们要参加正式家长会之前的好几场单科家长会。不得不说,中学老师非常辛苦,看各科老师忙里抽闲,来给我们这七八个家长滔滔不绝地说,真心觉得他们好累。每位老师在面对我们时,都提到个问题:"这些孩子动力不足,缺乏一种内在的自己想学、想上进的意愿,好像必须要老师推着、逼着去学,所以,要家长激发孩子的内在动力。"有的老师总结说——说到底,孩子的问题就是"态度问题"!呃——懂了,就是学习态度不端正,没有刻苦钻研,勇高峰的精神。老师还说:"不要我们在学校努力鼓劲儿,鼓起来了,结果一回家,家长不扎起(编者注:配合),给他松了劲儿了,就不好了。我们要起来给娃娃鼓劲儿,让娃娃有紧迫感,不要像现在这样,他们自己不急,就好像我们老师来追着学样。"我听了这话,心想应该惭愧才对,我们家从来就是"松劲儿派"。上周,女儿回家,自己觉得某科考得不理想,哭兮兮的,老公跟她说":那个分数有啥子(编  相似文献   

8.
董振芳 《中国西部》2012,(3):102-105
又到一年寒假时,这个假期孩子是怎样的度过,是否又向从前一样在作业的海洋中度过。还是有什么新意呢?老师和家长该如何安排才能给孩子一个既轻松又有意义的寒假?本文将给你、你们更多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王竹英 《魅力中国》2011,(18):257-257
父母是孩子的抚养者和监护者,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终生老师,对孩子有权威性影响。学生具有心理障碍则需要家庭科学的教育方法应对才能使孩子放下包袱,开动机器。  相似文献   

10.
王文 《魅力中国》2013,(34):160-160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一种良好的学习品质。他能引领学生走进知识的殿堂,去探索科学领域的规律。 每一个教师都希望学生对自己的学科感兴趣,那么,你如何坚持和激发低年级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低年级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根据刚入学孩子的心理及教学学科的特点,采取生动活泼的方式,激发孩子学数学的兴趣,带领孩子进入数学的乐园。  相似文献   

11.
郑建华 《中国报道》2009,(6):109-109
—个人成名后的生活是什么样子,我的这个作者应该是一个代表。这是我做的一本家庭教育书的作者,当过老师,成功培养了自己的孩子,还是诗人、教育研究工作者,一个有着这四种身份的人写出来的书应该会受欢迎。  相似文献   

12.
丁芃 《新财经》2008,(5):50-51
“您好!是来接孩子的吗?这边走。”东方爱婴的工作人员把《新财经》记者当成了来接孩子的家长。顺着工作人员手指的方向,记者看到一个装点得花花绿绿的教室,一群宝宝正在家长的陪同下与老师一起做着游戏。从另外一个房间传出“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的朗诵声,循声望去,几个年轻妈妈正在认真地朗诵诗文。  相似文献   

13.
近距离之美     
闾婕婷 《魅力中国》2014,(1):193-193
在很多人眼里,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宛如猫与老鼠的关系,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特别是低年级的孩子,对老师有一种单纯的崇拜感,言听计从,经常都可以见到家长向老师“告状”,说孩子在家里怎么怎么不听话,麻烦老师帮忙教育教育。似乎这样的班主任,做起来应该很轻松才对。只是,正因为六七岁孩子“三分钟热情”这一心理年龄特点,很多时候,积极认错,认真改错,但没过多久就“旧病复发”了,致使班主任要耗费更多精力。  相似文献   

14.
苏航  王华 《东北之窗》2012,(17):92-92
对城里的孩子来说,弹钢琴,上音乐课,似乎已经是家常便饭,音乐不但给人愉悦,也在陶冶情操。但是,在许多贫困的山区,孩子们连享受一节正规音乐课的权利都没有,拥有一架钢琴和一个比较专业的音乐老师对他们来说只是梦想。  相似文献   

15.
霍君英 《魅力中国》2011,(15):287-287
选择一所什么样的学校让自已的子女身心能够健康全面发展?大多数的家长们都将目光盯向那些有点“知名度”的学校。其实小学阶段的教材都非常简单,不同学校的老师的差距也不会太大。孩子在小学阶段最重要的是要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意志品质。培养学习习惯,可以选一个相对好的班级和负责的老师。无数家长和老师的经验是:小学阶段一个负责任的老师大大超过一所好的学校。丽且除了学校,小学家长需要配合的方面多一些,要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意志品质。  相似文献   

16.
王德英 《魅力中国》2013,(29):224-224
作为一名老师对待学生要像对待自己孩子那样,只要你付出真情、爱心,对症下药,掌握技巧运用一些心理学,帮助孩子进步。懂得如何做才是正确的。  相似文献   

17.
王林青 《魅力中国》2012,(32):146-146
在幼儿园每次进行手工活动、数学操作活动的时候,我总会发现有几个小朋友会说:“老师我不会”、“老师你帮我做”,“老师帮帮忙”,其实要做的都是很容易的,可是那些幼儿却只是站在边上,脸上带着悲伤、惶恐的神情看着其他在做的小朋友。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现在的孩子大多是家庭中的独生子女,父母都是持着含在嘴里,捧在手心的态度,把孩子当宝贝一样的珍藏着,为孩子包办着一切,这样做的结果就是让孩子丧失了独立性,而变成一个没有责任感,不用头脑而怯懦的人。而幼儿时期是打基础的阶段,因此,我们需要在幼儿时期在家园共同努力下培养幼儿的独立性,为独立性的发展创造环境与条。  相似文献   

18.
刘洪华 《中国西部》2012,(21):134-139
每个班里总有一些让老师头痛的学生,他们总是变着花样的给你出一些难堪的问题,对此,老师们给他们一个封号——“调皮孩子”,这帮孩子在生活中逐渐的形成为一个小团体,有一个核心人物在起着一定的引领作用,改变他是改变一个班级的关键,这就是俗话说的“擒贼先擒王”。其实,当我们一味的指责调皮孩子时,而忽略了他们调皮的天然性因子,潜意识认为他们身上有数不清的坏毛病,因此让我们的视野和管理教育思维更加狭隘,他们身上的缺点得到了极度地放大,优点被常常地忽略,这对于学生来说是不公平的,也是违背教育的本质。作为教师,能够顺势发挥教育技巧,让他们成为班集体中的正面发展推动力量,才是我们教育的根本。  相似文献   

19.
孩子的笑总是真实的、无畏的,当我们在济南市经九路小学的校园中偶遇一群上着活动课的孩子的时候.这种感觉越发的强烈起来,他们最开心地笑、最放肆地跳,孩子童年的记忆往往可以影响他们一生的成长。当教育变成一种创意.创意的优势就会逐渐显现出来,在济南市经九路小学学习的每一个学生都盼着上一堂叫做“科技教育”的课,老师由主角退居到配角的位置.学生成了课堂上真正的主宰的课。经九路小学校长滕静雯说.我们的目的很简单.教育不是学生的负担.也不是老师的负担,上课需要一点激情和方法来带动老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创意在教育上同样适用.  相似文献   

20.
孙明春 《魅力中国》2013,(8):203-203
有的课因为学生没有什么反应,整个课堂好像老师在唱独角戏,一进教室上起课来,尽管自我感觉语言生动流畅、教态自然大方,学生却死气沉沉,课上不愿回答问题,课后作业抄袭应付,老师的心情也随之像霜打的茄予。学生上课不配合现象严重,这是为什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