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韦庄感伤诗具有普遍而深刻的特征。诗人通过抒写忧国伤时之痛和个人穷愁之苦表达自己感伤的情绪,并运用“夕阳”、“楼”等具有感伤特质的意象抒发情感,是唐末感伤诗作的突出代表。  相似文献   

2.
江湜论述其诗歌主张的诗作主要有两篇,虽然不多,然而结合他的诗歌创作,亦可以了解其诗歌理论主张——“主情说”的诗歌本体论,“真、创新、从俗”的诗歌创作方法以及“妙悟说”的诗歌发生学理论,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将自己的诗歌理论付诸实践.除了受到传统诗歌理论和同时代诗人诗歌理论的影响之外,江湜的诗歌理论还明显地受到了禅宗的影响.从诗歌理论史的角度上看,江湜的诗歌理论与其同时代诗人的理论主张交相辉映,共同促进近代诗歌理论和诗歌创作的发展和转变.  相似文献   

3.
以相关文献为佐证,再现了福建乾嘉间较著名的学者兼诗人谢震的生平及其诗歌创作的概况。谢震虽然命途多舛,但具备高扬的政治理想。他的诗歌独具“孤寂惆怅、感伤幽怨”的情感,且其诗歌创作具学问化倾向,实开同光体闽派“学问化”之波澜。  相似文献   

4.
李商隐诗艺术成就主要体现在李商隐善于用朦胧技巧作诗,在对心灵世界里开拓方面具有不同的凡向的艺术风格;李商隐是一位追求诗美的诗人,李诗主情,诗虽然美艳,但色彩刺激很少;李诗开拓了一个全新的艺术表现领域:浑融凄艳以及多义性,非逻辑跳跃式的意象组合。李的咏物诗以托物寓怀见长。李的爱情诗,情真意切、深厚缠绵。李在抒情诗、爱情诗、咏物诗等诗歌发展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5.
阮藉《咏怀》,叙写的是生命的感思,具有强烈的思性色彩。阮籍《咏怀》诗的创作,表现出随意性、无目的性,发展了诗歌比兴的创作方法,而诗歌创作的这种变化,又与玄学思潮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白居易的讽谕诗论以“为时为事”为创作原则和批评原则,合乎中唐时期的社会需要和进步诗人的愿望要求,有一定的进步性。同时,又忽略了诗歌的审美特征,有碍于诗歌创作的题材丰富性和艺术多样化。批评历代诗人诗作,也有失偏颇。这是受传统儒家人世思想和“六义”诗论影响以及受政治热情、报恩意识所支配造成的。  相似文献   

7.
黄庭坚作为北宋诗坛中流砥柱,在诗歌创作中形成了平朴深隽和禅意幽深的特点。句式凝练,用词精准,于旧词中发新意,以禅语入诗,形成了其独特的“黄庭坚体”,体现有宋一代的诗歌艺术特征。皖江文化作为安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与黄庭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黄庭坚皖江地区诗作,体现了黄庭坚诗歌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8.
在白居易的讽喻诗中,有一部分使用了丰富的“物”意象。这些“物”意象的使用,增添了这些诗作的含蓄性和形象性;与此同时,也削弱了它们的战斗色彩。  相似文献   

9.
托马斯·格雷的《墓园挽歌》常被解读为“感伤主义”的代表作。诗中描绘了一种静谧、闲适的农村田园生活,表现出诗人超然豁达的生死观和淡泊名利的人生态度。  相似文献   

10.
从南梁诗中出现"西楼",到唐诗宋词中"西楼"文学意象的逐渐形成以至成熟,"西楼"已然成为了寄托古代诗人词人感伤类情感的特定意象,是感伤抒情心理的象征。追溯古典诗词中"西楼"意象抒情意义的成因,我们发现它的形成与发展和西楼建筑的实际作用以及其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是密不可分的。  相似文献   

11.
沈德潜是清代著名的诗人和诗论家,曾选编了多部诗选集,以唐诗为基点,上溯先秦,下探清代,构建了一部比较完整的“诗史”。这部独具风格的诗史,以“温柔敦厚”的诗教立论,重视人品与诗品的合,一,严谨而又通侻认可诗歌创作风格的多样性,包容诗史“正”与“变”的多种样态,相对降低了唐宋诗之争所带来的负面效应。  相似文献   

12.
朱自清在《诗言志辨》中,以“诗言志”为开山纲领。从文学批评的角度论诗,以征引法、定量分析、以一驭万法等方法厘清诗言志、比兴、诗教、风雅正变等命题。  相似文献   

13.
新生代散诗作家主要是指在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创作并取得了相当成就的青年散诗作家。他们在散诗的本体建构、主体关怀、人格建设.传达手段等方面都体现出了与过去的散诗作家有所不同的创新意识,为散诗艺术的发展注入了新鲜活力。  相似文献   

14.
比兴,中国特有的理论概念,最早见于<周礼·春官>"大师教六诗;日风,日雅,日颂,日赋,日比,日兴.以六德为之本,以六律为之音."之后,<诗大序>指出"故诗有六义;一日风,二日赋,三日比,四日兴,五日雅,六日颂",只解风、雅、颂,没有对比兴进行说明.郑众在<周礼·大师>注日"比者,比方于物也;兴者,托事于物".郑玄在<周礼注>日"比,见今之失,不敢斥言,取比类以言之;兴,见今之美,嫌于媚谀,取善事以喻劝之".直至魏晋南北朝,刘勰<文心雕龙>专立<比兴>篇,在前人的基础上,阐析了自己对比兴的看法,具有承启的历史作用.本篇重在阐述刘勰比兴说与汉儒比兴说的异同.  相似文献   

15.
白居易诗《长恨歌》与《李夫人》,均以帝妃爱情为书写对象。二者的题材具有很高的同质性,甚至可能同时存在于诗人的构思中。但《长恨歌》着意于爱情悲剧的讲述,《李夫人》却通过议论部分,对同质的题材做出了新的解读,使主题变为“鉴嬖惑”。在这种变化的背后,是白居易诗歌“感伤”与“讽喻”类别的不同属性的影响。《李夫人》所属组诗《新乐府》,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讽谏性创作,《李夫人》自然也要传达利于政治的公共价值观。但在实际表达上,题材和诗人无意识的影响使《李夫人》整体上依然呈现出爱情感伤之色,与主题发生了错位。  相似文献   

16.
中唐的元和诗坛上,刘禹锡是一位特立独行的大家,其豪放劲健雄直的诗风给后人留下了无穷的回味和慨叹,但更让人折服的是其诗中闪现出来的理性精神和文化魅力,成为宋代诗歌的先驱。论文即围绕他的诗作探究其中的深层哲思,以图在更好地理解刘禹锡诗歌创作的基础上探究其在唐宋诗风转变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17.
清代诗人结社众多,该文就直接或间接与嘉兴有关的李符“梅里诗课”、王相“九九诗会”与《白醉题襟集》、王襞之“乞巧吟社”与《乞巧吟社诗》从结社的年代、运行状态、人员组成及诗作等情况进行了考察,为清代诗人结社研究添砖加瓦。  相似文献   

18.
西汉班婕好作《怨歌行》,自比团扇,将自己的身世遭遇融入其中,引发了后人的同情。自此班婕好其人其事成为后世诗歌创作中常用的典故,团扇也因此成为诗歌中常见的意象。唐诗在继承了前代诗歌的基础上,对典故运用呈现出一定的新特点,团扇诗因此产生了更加丰富的意蕴。唐诗中的“宫怨诗”在写作上更加成熟。  相似文献   

19.
借助“抽象的形象”,以议论入诗,表达复杂、独到的人生体验,这是苏轼诗艺术方式的特质。《和子由渑池怀旧》一诗,把径直的议论与实景回忆前后交融,取譬精警,形象生动,塔称苏轼哲理诗作的代表,而他那种超脱通达、乐观自信的精视风貌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相似文献   

20.
清代的况周颐提出:“作词有三要,曰:‘重、拙、大。’”一将“拙”这一范畴定性为词学的三大基本范畴之一。而词发展的盛衰史正体现了词之创作争理论由“拙”入“巧”及由“巧”返“拙”的历程。词经由晚唐五代词人到宋,其音律、构词谜句、营章布局等各方面都从初时的拙率朴陋发展为后期的精巧稳妙,文人作词亦由初期的。率意”到后期的“羽意”,词体从萌生到极盛,由小令的轻巧动长调的工巧。其实也是一种音乐文体从民间之拙动文人之巧的过租。从宋人对词体的理论认识中可以看出,宋人对待词的美学认识并不像对诗那样崇尚老拙古朴。而是“尽态极妍”,以词律之精巧、构思之惠巧、运意之奇巧为“正体”之美。词之由“巧”返“拙”则是一个词学理论诗化的过程。尤其是清代常州派格外标举比兴寄托.求词中深意而提出“沉郁”、“顿挫”、“柔厚”等美学范畴以纠渐派之弊。与宋人普遍追求的“巧”相反,清代中后期词学理论家开始普遍崇尚“拙”。并且他们往往穿透唐宋人词的“巧”,而刻意发掘蕴涵其中的“拙致”。词学理论由“不妨巧”到“巧不如拙”的发展历程,实质上就显示出词由音乐文学之重视音律到传统诗学之重视意境之浑化古拙的过程.从形似到神味的追求,是词“诗化”的一个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