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余额宝等互联网金融产品的风行,“互联网金融”已经是一个耳熟能详的名词了,它几乎成了金融创新的代名词。市场对其讨论不厌其烦,但换个角度看事情,会有不同的发现。为了清晰表述互联网行业和金融业的竞争和发展,笔者在这里提出“互联网金融”和“金融互联网”的概念一一前者代表着以互联网企业为主导向金融领域渗透的概念,后者代表着金融企业利用互联网工具创新的概念。  相似文献   

2.
依托于不断更新的互联网信息技术,我国互联网金融自产生以来,就一直保持着非常快的发展速度。然而,互联网金融的迅猛发展虽然为金融行业注入了新的活力,但同时也对传统的金融模式造成了一定的冲击,威胁着传统金融的主导地位,给传统金融带来了不小的挑战。想要保持自身的主导地位,传统金融就需要跟上时代的步伐,积极与互联网金融建立联系,探寻融合路径。本文基于近年来互联网金融发展情况,对互联网金融和传统金融进行对比分析,并对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的融合发展路径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3.
《会计师》2016,(24)
二十世纪以来,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给金融行业带来了一场巨大变革。在为金融投资者谋求高额收益的同时,互联网金融也隐含着巨大的风险,给金融审计带来了严峻的挑战。本文在分析互联网金融特征的基础上,针对互联网金融对金融审计的挑战,提出完善互联网金融审计的具体措施,以期进一步完善互联网金融审计。  相似文献   

4.
随着互联网和大数据的快速发展,互联网和传统金融企业的融合开始加速。在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的背景下,传统金融企业面临着互联网带来的巨大挑战和机遇,同时也使得金融企业会计核算变得更加复杂和多样,即对金融企业会计从业人员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本文着重对互联网金融环境下高校金融企业会计教学的改革进行探讨研究。  相似文献   

5.
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没有改变传统理财产品的本质,因此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同样面临着传统金融中的风险,然而因为它们具有了普惠金融和互联网的基因,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还面临着自身特有的风险。本文从产品、产品供给者、产品需求者三个方面阐述了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的风险特征,对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风险的理解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随着“互联网金融时代”的来临,我国互联网金融进入了发展的高峰期。然而,在其实际运行中,存在着诸多的不足,主要体现在互联网金融监管主体监管缺失、互联网金融经营主体信息披露和信息保护不健全、互联网金融系统自身应用技术的不完善三个方面,这些不足严重阻碍了互联网金融的健康有序发展。因此,有必要健全互联网金融监管体系,完善信息披露、保护制度,加强互联网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构建互联网金融信息技术安全制度,有针对性地完善互联网金融运行过程中存在的不足。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互联网金融正以极快的速度发展,为我们创造前所未有的机遇的同时,也让我们面临不可避免的挑战。本文基于互联网金融相关理论,对互联网金融面临的机遇进行分析,也指出了互联网金融面临着严峻的挑战。针对互联网金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待对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和不断创新,崭新的互联网金融生态正形成,并且影响和改变着我国的金融体系。本文以互联网金融自身为立足点,在分析我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现状和问题上,提出了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首席财务官》2014,(1):96-96
互联网金融作为时下热点话题,吸引了互联网领域、金融领域以及相关领域人士的热烈关注,它正以摧枯拉朽之势改变着人们的金融思维和金融方式。《互联网金融》面世之前,市场上尚未出现一本能够对互联网金融进行系统阐述和剖析的书籍,众多读者只能通过网络报道获取关于互联网金融的信息,但碎片化的信息仍然不能给读者一个全面系统的解答,人们对互联网金融的了解或局限于管窥蠡测的一隅,或仅仅停留在百花齐放的表象。《互联网金融》作为国内首部深度剖析互联网金融的书籍,系统、全面地阐述了互联网金融的本质、风险特征及国内外最新发展动态,正如吴晓灵的推荐序中所说,"《互联网金融》的出版问世为人们揭开了互联网金融的神秘面纱。"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和不断创新,崭新的互联网金融生态正形成,并且影响和改变着我国的金融体系.本文以互联网金融自身为立足点,在分析我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现状和问题上,提出了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互联网金融以高收益和便捷的操作方式吸引着投资者,本文以swot分析比较互联网金融和传统金融,并提出关于选择互联网金融的看法。  相似文献   

12.
伴随着云计算、支付平台、社交网络等互联网技术和工具发展,互联网金融产生了。互联网金融作为一种新模式和新业务,经历了网上银行、第三方支付、个人贷款、企业融资等多阶段,并且越来越在融通资金、资金供需双方的匹配等方面深入传统金融业务的核心。互联网金融更加透明化、公开化,弥补了传统金融机构一些业务的不足,但同时由于缺乏监管,也面临着较大的风险。多家P2P平台的倒闭,余额宝、现金支付宝、微信理财红包等互联网理财产品的出现,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褒贬不一。什么是互联网金融,该如何看待互联网金融,如何鼓励和规范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本文对互联网金融进行了浅析,期望大家对互联网金融有一个全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国民经济循环流转的视角,以金融的功能为研究起点,分析互联网金融在服务实体经济过程中,发挥金融的什么功能,以及如何发挥这些功能。分析发现,互联网金融在服务实体经济的过程中,发挥着提供支付结算便利的基础功能和资源配置的核心功能,并没有改变金融的本质。互联网金融利用信息流与现金流的结合,通过提高金融的可获得性,降低了交易成本中的搜寻成本、决策成本和违约成本;通过减弱信息不对称,降低了交易成本中的信息成本、监督成本,经由此两条路径发挥着金融的功能。在此基础上,本文以互联网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为准绳,从监管者的角度,从信息对称性、便利性、可获得性、安全性四个维度,构建了一个ICAR评估体系,对现有互联网金融模式进行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提出分类监管建议。综上,本文对于完善互联网金融监管,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互联网金融是信息化时代背景下金融业发展的必然产物。本文在总结互联网金融概念的基础上,探究了金融各业态在互联网金融模式下的发展机遇和挑战。本文认为,互联网金融是传统金融行业走向高效、便捷、普惠道路的抓手。传统金融行业要充分融合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模式,突破现有发展模式的瓶颈,从而实现长远可持续发展。与此同时,互联网金融作为大数据时代的新生事物,必然存在着操作风险、系统风险和法律风险,本文从监管体系、安全体系和法律体系方面思考如何解决互联网金融可能出现的各类风险。  相似文献   

15.
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互联网金融已成为一种新兴的金融模式。该金融模式能够高效集合社会上的小额闲散资金,从而实现对资本的最大利用,有利于资本市场的循环。但和传统金融模式一样,互联网金融模式仍面临着很多风险,亟须解决。本文通过介绍互联网金融发展主要模式,并提出监管建议,以促进互联网金融的健康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互联网金融蓬勃发展,商业银行面临着机遇与挑战。商业银行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充分运用历史形成的信用优势和业务覆盖面广的优势,学习成功的互联网金融企业的经验,并运用金融科技创新成果扩展金融业务范围、降低营运成本、确保金融安全,积极投身于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之中,成为互联网金融发展的主力军。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我国的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发展迅速,各种新型金融产品层出不穷。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现代信息技术正影响着我们生活的金融模式,不仅拓宽了传统金融行业的销售渠道。更是为消费者带来了便利与实惠。本文通过分析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金融行业的冲击,解读互联网金融的优势,对其风险监控措施提出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依托云计算、大数据和搜索引擎等新一代高新技术,率先在支付服务、网络信贷领域赢得创新亮点的互联网金融得到了飞速发展。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带动了整个金融体系资源配置的变化,对传统金融行业的经营管理模式产生了直接冲击。本文在对互联网金融产生背景进行概述的基础上,归纳了互联网金融的典型模式及其优势,分析了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金融行业的冲击和影响,最后探讨了互联网金融背景下传统金融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9.
陆玉博 《时代金融》2014,(8Z):48-48
互联网金融,结合信息技术和大数据,引来了传统金融思想的一场革命。他以低成本的流动与互动、开放、平等、协作与共享的互联网精神打造着金融业新生态部落。互联网金融是金融业在互联网时代的表现形式,同时也代表着金融业未来通过互联网服务客户的趋势。在移动互联网的冲击下,微博、微信平台作为互联网平台的延伸,具备着四两拨千斤的潜质,本文意在通过微时代的发展起源,依据我国金融业现阶段实际情况,设计适应互联网金融时代发展的微平台业务模式。  相似文献   

20.
互联网金融,结合信息技术和大数据,引来了传统金融思想的一场革命。他以低成本的流动与互动、开放、平等、协作与共享的互联网精神打造着金融业新生态部落。互联网金融是金融业在互联网时代的表现形式,同时也代表着金融业未来通过互联网服务客户的趋势。在移动互联网的冲击下,微博、微信平台作为互联网平台的延伸,具备着四两拨千斤的潜质,本文意在通过微时代的发展起源,依据我国金融业现阶段实际情况,设计适应互联网金融时代发展的微平台业务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