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金融博览》2014,(3):8-10
2013年,在市场流动性充裕的情况下.两度“钱荒”现象的发生.引发市场强烈关注。流动性是银行“三性”管理原则之一.是银行乃至整个金融市场每天保持正常除的重要基础和保障。  相似文献   

2.
今年6月和12月,出现的两场罕见的“钱荒”将中国金融系统置于世界舆论的风口浪尖,“钱荒”每年有,为什么今年表现得尤其重呢?银行流动性为何急转直下?  相似文献   

3.
2013年第二季度末,随着中国货币政策不断加大紧缩力度,“钱荒”从银行体系内萌生、在资本市场被放大,流通领域内货币相对不足的现状则直接影响实体经济的运行。本文根据对钱荒现象实质的分析,结合当前经济情况,对我国市场流动性趋紧问题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4.
《金融博览》2013,(13):50-51
6月20日,中国银行间市场发生了有史以来最严重的“钱荒”,资金成本历史性飙升,银行流动性面临严峻考验。6月24日,银行股全面跳水,整体跌幅达到6.68%,中国银行业16家上市银行,总市值蒸发了约2510亿元,流通市值蒸发了1440亿元。对于近期市场流动性出现紧张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流动性管理是商业银行生存的基础.2013年6月20日银行间市场爆发的“钱荒”现象凸显了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不足的问题.本文从经济结构、同业业务、地方融资平台、对外贸易入手剖析了“钱荒”发生的原因及背景,并提出通过“盘活存量,用好增量”均衡经济结构,深层次解决“钱荒”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2013年,6月钱荒之后,12月又一次钱荒来袭,面对着倒逼,“央妈”不出所料地出手救市。12月20日,央行发表声明,针对今年末货币市场出现的新变化,央行已连续三天通过短期流动性调节工具(SLO)累计向市场注入超过3000亿元流动性。  相似文献   

7.
今年6月和12月,出现的两场罕见的"钱荒"将中国金融系统置于世界舆论的风口浪尖,"钱荒"每年有,为什么今年表现得尤其严重呢?银行流动性为何急转直下?  相似文献   

8.
钱荒启示录     
《银行家》2014,(5)
正钱荒来了,又走了,排山倒海地来,悄无声息地走。隔夜SHIBOR现在都不到2%了,人们都快忘记钱荒了。但银行人士不应该轻易放弃这个绝佳的案例,一定要从钱荒中总结出一些经验。钱荒的根本起因2013年6月20日以隔夜SHIBOR达到历史高点13.44%为标志的钱荒发生时,各种观点超级热闹,现在时过境迁,是时候做个冷静的回顾与反思了。要理解钱荒,要从银行为什么会有流动性问题开始解答。那银行为什么会存在流动性问题呢,或者说银行流动性问题的起源到底是什么呢?是错配。银行是以盈利为目的的企业,在银行的利润来源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借短放长,即进行资产负债合同期限的错配。这是因为,收益率曲线(Yield Curve)通常是倾斜向上的,短端  相似文献   

9.
近来,中国银行间市场的“钱荒”问题愈演愈烈,市场流动性频频告急。但今年以来货币供应快速扩张,M2增速远高于全年13%的预期目标,社会融资总量增速也较快,按理说不应出现“钱荒”。  相似文献   

10.
对于中国出现的“钱荒”现象,学者大都从国际市场影响、外汇管理、利率杠杆等因素来分析.本文从货币流动性的角度探讨了“M2/GDP”较高的水平以及并没有出现拐点的迹象,从而否定了“缺钱”的观点;至于宽松的货币政策,快速增长的“M2/GDP”对消费、居民储蓄产生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得出大量增加M2值从而刺激经济转嫁改革成本的方式有着很小的边际效益,反而加剧了流动性陷阱的出现,使货币流通性不足,从而从不同渠道导致了“钱荒”的出现.  相似文献   

11.
银行间流动性波动事件,一方面凸显了宴体部门债务扩大风险和金融体系瞧弱性,另一方面也宣示7去年以来相对宽松货币政策的终结。后“钱荒”时代到来了。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流动性过剩,已经被所有研究经济的人士和市场人士讨论由来已久.本文所说的流动性过剩都集中在银行体系.长期而言,银行流动性过剩成为主导债券市场运行的关键因素。这样的流动性过剩问题导致了房地产热和当前的股市狂潮。具体原因是:(1)经济结构性失衡是流动性过剩的根源;(2)货币流通速度的下降;(3)贸易顺差和货币供给过多导致了国内的流动性过剩:(4)全球流动性过剩的转移,国际直接投资和国际“热钱”的流入;(5)金融创新不足导致银行流动性过剩;(6)外部诚信环境不佳和银行改革提速加剧了流动性过剩……  相似文献   

13.
2013年6月份“钱荒”以来,银行间市场流动性持续承压,货币市场利率、国债、政策性金融债、企业债等债券发行利率与到期收益率均上行。2014年春节过后,银行间市场短期资金趋于宽松,隔夜SHIBOR由1月28日的4.85%下降至4月25日的2.36%。预计今年银行间市场流动性状况要好于去年,但不能就此乐观推断未来不会再发生“钱荒”。  相似文献   

14.
本文首先选取美国存款保险公司(FDIC)披露的7309家银行2006-2013年上半年的季度财务数据,将其分为破产和未破产两组,研究流动性资产和流动性负债总额分别占总资产和总负债的占比波动幅度与银行破产的关系.分组研究表明:破产银行的流动性资产占比波动性在所有项目的占比波动中最大,呈现出“先升后降”具有“拐点”的走势.并对破产银行组中在统计期间内破产的全部484家破产银行进行单个银行流动性资产占比波动分析,得出了与分组研究一致的结论.其次,文章提出按照流动性资产占比波动率的极差R值将银行的破产倾向量化并分为“标准级、风险级和破产级”三个等级的构想,对样本银行中未破产的6825家银行的破产倾向进行了等级划分,以实现通过量化破产倾向等级、预测破产发生时间对银行破产进行预警的目标.最后,运用2007-2012年的数据对我国15家上市银行的破产倾向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5.
商业银行经营中的流动性、流动性风险及其管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刘宗华 《新金融》2003,(2):34-36
一、流动性、流动性风险与银行挤兑 商业银行的流动性是指银行能够随时满足存款者的提现需求和借款者的正当贷款需求的能力.流动性是银行的生命线,也是整个金融体系及至整个经济体系对流动性需求的保证.盈利性和流动性是银行风险管理首先要解决的一对矛盾.如果银行持有大量的高流动性资产,当然可以减少流动性风险,但是同时也降低了银行的收益.  相似文献   

16.
从之前的流动性过剩到2013年"钱荒"事件的爆发,充分暴露了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的缺失与不足。因此本文重点分析了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在流动性风险管理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并对于商业银行防范流动性风险、加强管理提出了相关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银行同业业务和金融市场流动性为研究对象,试图厘清银行同业业务对市场流动性产生影响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银行同业业务与流动性管理二者之间存在天然的“悖论”,体现在对资产负债期限错配的不同偏好上:期限错配是同业业务盈利的重要来源,而流动性管理的目标则是严格约束期限错配。本文还在系统构建金融市场流动性测度指标的基础上,借助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不同规模银行、不同类型同业业务对金融市场流动性的影响大小,最后给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银行体系流动性过剩是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中凸现出来的经济现象。在基于国际收支、金融脱媒、货币流通速度三个角度基础上,本文对我国银行体系流动性发展趋势做了分析。由于国际收支“双顺差”持续,经济发展中的资金融通仍主要通过银行体系来进行,货币流通速度加快,银行体系流动性过剩在未来一段时间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常态。  相似文献   

19.
产能过剩和流动性过剩是近年来宏观经济运行出现的新问题,反映了我国宏观经济产业结构的深层次矛盾,二者具有内在的联系。本文从银行监管角度阐述产能和流动性“双过剩”对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带来的压力,为防止产能和流动性“双过剩”带来银行系统性风险,提出针对性的监管建议。  相似文献   

20.
重视和加强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万建华 《中国金融》1998,(6):16-17,37
重视和加强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万建华信用风险、利率风险和流动性风险是银行经营面临的三大风险,其中流动性风险以其不确定性强、对银行冲击震动大、可能触发支付危机等特点而成为“最致命的风险”。商业银行的危机,不论形成原因如何,最终的表现一般都是流动性的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