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我国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不同于发达国家早期的工业化,发达国家一般是走“农业化——工业化——信息化”的路子,而我国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与信息化紧密结合;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走出中国特色的资源节约型的工业化道路,实现可持续发展。福建地处东南沿海,在工业化过程中既存在优势又存在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2.
卢翔  韩江波 《经济师》2009,(5):12-13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中国在实行新型工业化的跨越式发展过程中提出来的,它不仅是新时期城乡由不平衡发展到平衡发展的现实选择,也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的客观要求:它不仅关系到人们的小康目标和国家现代化目标能否实现,而且最为重要的是关系到中国的经济、文化、政治及社会能否协调统一。从新型工业化的视角研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主要是利用新型工业化的“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和“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这两大理念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3.
张赞  孙铁军 《经济前沿》2003,(12):44-46
“新型工业化”这个词对于我们并不陌生,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首次提出中国要走“新型工业化”的发展道路,这个“新”是指“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水泵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从中可以看出“新型工业化”包括环境保护的含义。  相似文献   

4.
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一个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什么是新型工业化?就是要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之路。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以现代文化引领新型工业化的发展,这是我们必须坚持的既定方针。  相似文献   

5.
王建 《资本市场》2005,(12):37-38
中国必须以新能源和原材料为基础,发展新的加工技术,以彻底摆脱传统能源与原材料的束缚;这样的“新工业化社会”不仅对中国是新的,对世界也是新的。实现“新工业化”将需要依靠国家的长期有计划投入来进行。  相似文献   

6.
论中国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新世纪中国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与西方发达国家传统的工业化道路和中国计划经济条件下的传统工业化道路不相同,是信息化带动、以集约型增长为主、发挥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协调机械化与就业、力求产业结构优化、与城镇化适度同步、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实现可持续发展、对外开放和政府导向、市场推动型的工业化道路。  相似文献   

7.
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SWOT分析及路径选择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王志刚  杨绍安 《生产力研究》2006,(10):187-188,216
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全新的、有中国特色的工业化之路。要走好新型工业化道路,就必须全方位审视我国工业化进程中所具有的优势、劣势及所面临的机会和威胁,从而有针对性地找出走好新型工业化的路径。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黄石市作为老工业城市,要率先在全省实现工业化,必须把握这一重大历史机遇,全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黄石具有工业化基础好、城镇化程度高的优势,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基本实现工业化,既有诸多有利条件,又有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六大”和国家“十五”计划都提出,中国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其中的“新”字,是对比过去中国的工业化主要依靠资本和资源的投入,主要靠量的扩张实现经济增长而言,强调今后要更多地靠技术投入,因此对中国来说是“新”,对发达国家来说却并不新。而若中国要建设“新工业化社会”,由于所使用的能源、原材料和加工技术必须都与传统工业化技术不同,所以不仅对中国是新的,对世界也是新的。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六大”和国家“十五”计划都提出,中国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其中的“新字”,是对比过去中国的工业化主要依靠资本和资源的投入,主要靠量的扩张实现经济增长而言,强调今后要更多地靠技术投入,因此对中国来说是“新”,对发达国家来说却并不新。而若中国要建设“新工业化社会”,由于所使用的能源,原材料和加工技术必须都与传统工业化技术不同,所以不仅对中国是新的,对世界也是新的。  相似文献   

11.
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发达国家都足在工业化之后推  相似文献   

12.
王新婷 《经济研究导刊》2015,(1):283-284,291
近代中国第二个历史任务的核心是现代化、工业化。如何实现中国的工业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一直思考的重要问题。由于建国初期中国所处的历史环境,导致中国没有选择比较优势的战略,而是选择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这种选择既有重大的历史作用,又有很大的历史局限性。  相似文献   

13.
孙静 《经济师》2005,(4):46-47
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 :“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 ,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 ,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这为我国工业化与信息化的互动 ,即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 ,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 ,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和最佳的时代契机。文章从哲学的角度分析了工业化与信息化互动的必要性 ,剖析了互动的“瓶颈”制约 ,并在此基础上 ,提出了工业化与信息化整合的思路。  相似文献   

14.
西方国家“再工业化”浪潮:解读与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融危机爆发后,西方发达国家开始重新审视制造业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纷纷采取“再工业化”战略重塑本国竞争优势.文章对发达国家“再工业化”的概念内涵、发生背景以及各国的实现路径、战略举措进行分析总结,并对我国制造业发展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工业化的“二元结构”与农村工业化的发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党的十六大提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这是区别于“一五”时期的“社会主义工业化”。“二五”至“五五”时期实行的“速度赶超型”工业化,以至单纯强调“知识经济”或“信息化”而忽视与工业化相互促进关系的全新的工业化道路。但与此同时。人们往往忽视这样一个问题:我国工业化目前是两条主线——城市工业化与农村工业化并行发展,而农村工业化不论科技含量还是整体水平都大大落后于城市工业,这种工业化的“二元结构”终将成为实现新型工业化目标的重要制约因素。本文拟就我国工业化道路的历史沿革、城乡工业关系的演进趋势和加快农村工业化发展等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6.
1949年以来中国工业化的“轻、重”之辨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7  
在1949—2005年中国工业化进程中,“轻、重”关系发生了三次大的转变:在1949—1978年的求强阶段,工业化的“轻、重”关系表现为“重重轻轻”①;在1979—1997年的求富阶段,工业化的“轻、重”关系表现为“农、轻、重”同步发展;在1998—2005年探索新型工业化道路阶段,工业化的“轻、重”关系表现为政府和企业都在通过结构调整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以实现快速发展。通过对工业化三个阶段的分析,提出要纠正有关“轻、重”问题的五个认识误区。  相似文献   

17.
中国“入世”的最大障碍——中美谈判——经过13年艰苦地讨价还价,终于被扫除了;现在与欧盟的谈判也比较顺利,中国的“入世”从目前看,大局已定。虽然是尘埃落定,但担心、指责之声,仍时有耳闻;有的学者甚至认为,中国作为发展中的工业化国家,在对经济影响至关重要的3个竞争优势上,即工业优势、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都还比较弱的情况下,  相似文献   

18.
新型工业化思想的历史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工业化的道路 ,没有什么固定模式可以借鉴。党的十六大提出 :我国要走一条以信息化为基础的高效益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新” ,体现了中国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和前苏联走过的工业化道路而具有明显的“中国特色” ,其思想的立足点就是全球信息技术革命背景下的中国国情。而这种具有“中国特色”工业化思想一直体现在建国以来的工业化道路探索之中。本文试从产业间关系、传统产业与现代产业间关系、科技与人才的作用、对外开放等几个方面对新型工业化所蕴涵的战略思想进行探析 ,得出这些思想具有很强的历史继承性的结论  相似文献   

19.
我国应实行就业增长的工业化政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陈耀 《经济纵横》2003,(10):2-6
我国以往的工业化实际是“以产出增长为中心” ,它在推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 ,也造成就业增幅长期下降。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的历史阶段 ,我国的工业化应从“以产出增长为中心”转向“以就业增长为中心” ,这既是工业化的本质要求 ,也是充分发挥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 ,解决失业问题 ,提高人民生活的政策选择  相似文献   

20.
产业集聚及其对经济发展的意义   总被引:32,自引:0,他引:32  
十六大提出要走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如何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高效率的新型工业化道路,需要研究具体的产业发展形态。其中,产业集聚是一个需要引起足够关注和重视的问题。下面根据珠江三角洲和浙江省杭州湾地区的调研,就产业集聚问题做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