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中国银行业的效率现状及动态效率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数据包络分析法(DEA)对我国银行业1999-2008年的经营效率进行总体分析与评价,并利用Malmquist生产率指数对其效率变动进行了测算,研究结果表明,我国银行业生产经营效率呈现上升趋势,但整体水平仍然相对较低,商业银行存在与自身规模不相适应的管理能力。同时,银行业结构、区域分布、规模大小以及企业类型等因素会使银行业在综合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与规模效率方面存在差异。银行业生产率改进大部分来自于技术进步。  相似文献   

2.
银行业结构与效率关系的实证分析——以甘肃定西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合理的银行业结构有利于银行业整体功能的发挥和效率的提高。本文对定西市银行业结构与效率的关系进行统计分析,发现银行业市场结构改革是效率提升的关键,存贷款总量的快速增长对效率的提高起到明显的促进作用,提高国有银行的服务职能对银行业效率有重要影响,对中小型股份制商业银行进行扶持有助于银行业的市场结构优化和效率提高。  相似文献   

3.
在服务贸易总协定框架下,如何确定国内银行业的开放战略,保持金融体系的效率与稳定.是发展中国家面临的现实问题。本文在Mattoo(1999)实证研究基础上,深入分析了发展中国家银行业的开放模式,对其收益和成本进行比较。最后,总结出对中国银行业开放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金融生态环境状况并不必然决定银行业安全的状况。金融生态环境对银行业安全状况的影响要通过经济竞争力的变化来实现。本文通过理论分析显示,经济竞争力的变化与银行业的安全状况之间成正相关关系。对中国29个省、市、自治区的样本数据的实证分析也支持了经济竞争力的变化与银行业的安全状况之间的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5.
我国银行业有效竞争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渐进式的转型改革决定了与其他国家不同的制度背景,也决定中国银行业有效竞争具有独特的特点。本文在对建国后中国银行业的发展进行阐述分析的基础上,利用非结构方法建立Panzar-Rosse模型对我国银行业有效竞争进行实证研究,有针对性提出一些加强市场有效竞争的措施,以确保将银行业竞争保持在适度的水平上,在提高竞争过程中效率和透明度的同时,有效降低银行业中存在的脆弱性和不稳定性等问题,最终实现银行业稳健发展而有竞争性。  相似文献   

6.
保持适度的流动性是银行业金融机构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本文首先从相关指标分析和市场反馈信号两个方面对西安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的流动性状况进行初步的判断,并对西安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资金运用情况进行分析,同时就流动性过剩对区域银行业金融机构经营的影响展开深入探讨,最后提出了应对流动性过剩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银行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银行运行效率的高低直接关系着宏观经济的发展。利用了数据包络分析法(DEA)和动态指数的Malmquist模型,对9家商业银行的运行效率进行了评价,并结合评价结果,找出商业银行运行中存在的问题。最后,对提高银行业的运行效率、缩小国有与股份制两种不同类型商业银行间的效率差距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8.
本文选择了上海市14家商业银行2001-2004年的经营数据,利用DEA方法对其效率进行评价。并求出反应商业银行业跨期动态效率变化的Malmquist生产率指数,结果表明上海地区国有商业银行在整体上比股份制银行表现出更高的技术效率;在全要素生产效率方面股份制商业银行处于上升阶段,而国有商业银行处于后退阶段。  相似文献   

9.
四大国有银行的经营状况多年来一直是学术界关注和讨论的对象,而这种关注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更加强化了。本文引入边界效率的概念,同时运用随机边界分析法(SFA,StochasticFrontierApproach)和数据包络分析法(DEA,DataEnvelopmentApproach)对国有商业银行的效率进行了研究。在准确描述其效率状况的同时,分析了其中的原因并提出可以采取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本文引入产权结构变量修正了传统的S-C-P(结构行为绩效)分析框架,并基于该框架利用截面数据模型实证分析了2000~2004年间以产权改革为主导的中国银行业绩效的影响因素。实证结果表明,产权结构单一和行业过于集中是影响银行业效率和绩效提升的两个主要因素;产权和市场结构对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绩效影响是不同的,产权结构和市场结构对国有商业银行绩效影响显著;而对于股份制商业银行,市场结构对绩效的影响更大。因此当前的银行业改革在侧重于产权改革的同时不能忽视行业市场结构的优化。  相似文献   

11.
国外大量研究验证了投资银行声誉理论,即知名的投资银行承销的IPO发行抑价低于普通投资银行承销的IPO,这个适合于发达国家的结论能不能适合中国的证券市场,在理论界存在争议。以2001年3月至2005年底沪深两市A股IPO市场的300只新股为研究样本,对投资银行声誉模型在中国的适应性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这一结论并不适用于中国,中国投资银行和发行市场的信息效率不高。  相似文献   

12.
博物馆是一个城市发展的象征和文化建设的重要标志,也是都市旅游业发展的重要依托.20世纪80年代以后,我国一些城市为保护近现代工业遗址、遗迹而兴建博物馆后开始出现的一种富有活力的、新兴的行业博物馆,在一定程度上打破原有博物馆类型单一的局面,近年来出现蓬勃的发展势头.本文通过对上海行业博物馆建设的考察,对中外博物馆及上海行业博物馆的状况进行初步分析,结合有关案例对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及如何在专业上和技术上建设上海商业博物馆进行探讨,并提出初步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以1997-2009年的上海数据为样本,通过带有控制变量的向量误差修正模型(VECM)和格兰杰(Granger)因果检验方法,研究法治水平与金融发展规模、效率以及银行业竞争之间的相关关系和因果关系.检验结果表明:法治水平与金融发展规模、效率及银行业竞争之间存在长期稳定均衡关系;法治水平的提高是促进金融发展规模、效率以及银行业竞争的格兰杰原因.因此,“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不仅要注重法律体系的完善,更要加强法治.  相似文献   

14.
选取我国沪深交易所上市商业银行2007—2011年间的数据,研究了商业银行风险管控和创新能力分别与银行绩效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对15家上市银行相关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商业银行的创新能力对银行绩效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银行可以通过提高创新能力来提升自身的经营业绩。从风险管控指标对银行绩效的影响来看,不良贷款率对银行绩效的影响不显著,资本充足率、资产流动性比率与银行绩效显著正相关,银行规模、存贷比对银行绩效的影响为负向相关。  相似文献   

15.
从商业银行经营效率的角度研究了中国商业银行跨国并购的动机。首先指出出于中国商业银行自身发展的需要,自2006年以来,中国商业银行跨国并购外资银行的事件正在大量的出现。接下来,以商业银行经营效率为核心,采用实证分析的方法,测算出历年来有国际并购事件的商业银行效率值,进而对效率产生的差异进行分析;同时,分析了影响银行跨国并购的动因。最后,得到了分析的结果。中国商业银行跨国并购的主要原因来自于获取发达市场国家的先进管理经验,以实现银行经营模式从成本型向市场主导型的转换,达到提高银行经营效率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30年代,汇丰银行曾经叱咤上海金融界。半个多世纪过去了,汇丰选择交通银行作为伙伴,在中国卷土重来。2004年8月6日,汇丰银行宣布以“香港上海汇丰银行”名义与交通银行签署入股协议。汇丰银行以每股1.86元入股,持有77.75亿股交行股份,占比19.9%。入股后汇丰将成为继财政部之后交行的第二大股东。这笔交易创下外资参股中资银行金额最高的纪录。  相似文献   

17.
通过构建主成分分析、包络数据分析和Moran指数相结合的科技金融效率评价模型,运用2015年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科技金融投入指标和产出指标,对全国科技金融发展效率进行了评价。研究发现:全国大部分地区的科技金融效率相对较低,仅有北京、上海、浙江、江苏、广东、天津等地科技金融投入产出效率较高,各地区科技金融效率呈现明显的区域不均衡发展态势。根据研究结论提出应从创新科技金融产品、优化科技金融投资渠道、构建科技金融服务平台和推动科技金融区域间协调发展等方面提高整体科技金融发展效率和水平。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网络支付、移动支付等新兴零售支付体系高速发展,与银行卡等传统零售支付体系形成了并驾齐驱的格局,在推动互联网金融发展、提升金融服务效率、促进金融普惠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本文在对零售支付体系进行界定的基础上,研究了零售支付体系的全球经验,分析了中国零售支付体系的现状及问题,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2007-2011年沪市上市的13家商业银行披露的45份年报数据进行实证分析,检验了股权特征里的股权集中度、股权制衡角度与银行创新能力的关系。结果表明,控股股东性质与银行创新能力呈正相关;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与银行创新能力呈负相关;前三大股东持股比例与银行创新能力呈负相关;股权制衡度与银行创新能力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20.
首先对上海内外资银行向上海聚集的现象做了一个总体性的描述,然后分析了国内银行向上海集中的经济动因和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在其中的作用,其次又以计量分析的方法寻找影响外国银行机构入驻上海的经济因素。最后得出结论:上海建设国际银行业中心的路径是在促进实际资源聚集的同时配以金融领域的进一步对内、对外开放,动力则表现为以经济利益为纽带的市场原动力和以市场规律为基础的政策驱动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