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8 毫秒
1.
农村土地征收制度改革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地征收的计划体制和土地供应的市场体制并存,财政体制由"统收统支"变为"分灶吃饭",地方政府由"上传下达"的机构变成独立的利益主体,在土地征收过程中地方政府由农民利益的监护者变成了农民利益的竞争者。现行的征地制度引发利益冲突,改革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2.
论我国转型期城建领域的政府利益和道德风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健 《当代财经》2006,(4):33-37
在我国经济转型期,缺乏约束的地方政府由于过度谋求自身利益而损害公共利益已经成为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由此直接引发政府的道德风险,在政府利益集中的城建领域这一风险尤为突出,主要表现为地方政府在城市建设中常置公共利益于不顾,通过公共权力的运用为自身谋利。必须构建一个对地方政府和官员既有动力又有压力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尽量减少或消除政府道德风险产生的内在根源,改革不完善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对官员勤政和廉政给予足够激励,对官员从事道德风险活动给予足够的惩戒和约束,使道德风险活动的成本大于预期收益,使政府的利益目标与社会利益趋于一致,实现官员与民众之间的激励相容,政府利益与公共利益的和谐共存。  相似文献   

3.
随着改革的深入和治理、整顿工作的推进,地方财政包干的负效应也愈益显现出来。因此,有必要对财政包干的负效应进行冷静思考,以兴利除弊,把改革引向深入。 思考之一:财政包干的实施,极大地强化了地方利益,使地方政府行为目标发生转移。地方政府在经济发展上的多重压力下,全力追求地方经济利益最大化,从而造成地方经济壁垒,贸易封锁,导致统一市  相似文献   

4.
公共选择理论认为,经济人假设也适用于政治领域,组成政府的人和组织有自己的利益追求,他们会借助政府的强制力来实现自己的利益,因此,地方政府也有其自身的利益。由于有着多重的利益目标,政府竞争既有中央与地方政府间的纵向竞争,还有地方政府之间的横向竞争。在不同的制度环境中,地方政府也会有不同的竞争行为选择。建立健全的竞争制度,可以规范和引导地方政府竞争。  相似文献   

5.
我国目前的生态补偿实践对地方政府和农民,尤其是地方政府,经济激励不足,相关制度的设计也不能保证他们的预期收益,社会监督的空缺增加了补偿金被挪用甚至被贪污的风险,这些弊端导致生态补偿效益短期化。通过改善相关制度设计来保证动力源的经济利益是构建生态补偿长效机制的首要措施,然而,补偿只是生态保护的"推力",它的作用只是保证农民或地方政府的经济状况不倒退,而农业产业化和农村人口城镇化的"拉力"才是解决"贫穷破坏与污染"问题的长久之计,因此必须使生态补偿与促进地区经济增长有机结合起来,这才是构建生态补偿长效机制的根本之计。  相似文献   

6.
基于对上海某小区集体上访的田野调查,分析了政府自上而下的权力在信访实践中造成了不少"遗留问题"难以解决。分析通过两条线索展示,明线是正文的故事线,暗线是脚注的分析线,并得出信访博弈的逻辑:只有是在该级政府权责范围内的,且居民被纳入联盟利益分配的或者没有触及到"政府—开发资本"联盟利益的利益诉求才会得到支持。  相似文献   

7.
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存在着领导与被领导关系,使得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利益均衡博弈存在一些特殊性,这决定了中央与地方政府问的利益均衡博弈要经过一番讨价还价,建立在妥协基础上的利益均衡。本文基于博弈论的视角,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来研究中央与地方政府间的利益均衡关系,并引入粒子群优化算法对该数学模型进行最优化求解。通过对该数学模型的求解,总结、探寻中央与地方政府间利益均衡的博弈行为,并为如何使中央与地方政府间的博弈达到利益均衡提供现实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本文围绕着土地流转行为,将农户的经济决策放置在农户、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的三重博弈框架中展开论述。我们构建一个包含农户、地方政府、中央政府三重博弈的农户经济决策一般模型;研究发现:在土地流转过程中,农户的决策行为趋于理性。现实中,农户的决策行为决定于其家庭自身的经济禀赋以及外部政策环境。在一定经济禀赋条件下,农户群体面对各种政策环境与条件的变化,认识到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利益导向以及与自身利益的一致性。当地方政府的政策比中央政府的政策更有利于农户时,农户容易与地方政府达成默契,形成利益同盟,并努力促使中央政府修正政策。当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利益相互配合,而中央政府的政策相对地方政府更有利于农户时,农户则可以利用中央政府政策对地方政府形成压力,迫使地方政府修正政策或者自己提前采取"行动",充分获取利益。  相似文献   

9.
如何发挥地方政府在节能减排中的作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中央政府的节能减排目标与地方政府短期利益的矛盾,导致地方政府在推进节能减排工作中缺乏内在动力。现有的财税制度和政绩考核体系形成的对地方政府的激励机制不利于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鉴于此,本文提出了构建有利于地方政府推进节能减排的激励机制。  相似文献   

10.
社区参与乡村旅游利益相关者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乡村旅游中社区居民与政府、开发商等利益相关者的博弈行为,可使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博弈过程沿着"多赢"的目标前进,最大程度满足各方的利益要求。政府应发挥主导、协调作用,在公开公平的制度框架内满足各方利益,建立有效的行为监控机制。开发商要完善利益分配、保障机制,鼓励社区居民参与社区旅游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30年来,我国财税体制改革先后经历了财政包干制、分税制和公共财政体系建设三个阶段,每个阶段的地方政府与同一阶段不同层级或地域的地方政府,其行为表现出较大的差异。导因于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调整对地方政府的不同激励与约束机制,地方政府对中央政府的财政依附性在不断增强;地方政府之间的财政竞争逐渐让位于合作;地方政府推动市场化改革进入了良性轨道;地方政府职能逐步从经济性向公共性过渡。  相似文献   

12.
中国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的地方化及其后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当前中国的财政分权背景下,中国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划分呈现出地方化的特点,支出责任自上而下地下沉到地方政府。县级政府承担了大量的基本公共服务职能,包括教育、医疗等外溢性较大的职能,但是其政府自身却没有相应的财政收入能力保障这些职能的实现。中国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地方化、收不抵支的直接后果就是,地方政府基本职能实现必将对财政转移支付、预算外收入等外部资金的依赖。  相似文献   

13.
税收竞争、地区博弈及其增长绩效   总被引:60,自引:5,他引:60  
中国的财政分权改革激发了地方政府推进本地区经济发展的积极性,但不恰当的分权路径也加剧了地区间的税收竞争。本文运用空间滞后模型,对中国省际间的税收竞争与博弈行为进行检验。研究显示,省际间税收竞争反应函数斜率为负,这说明省际间在税收竞争中采取的是差异化竞争策略;同时也意味着地方政府目前对公共产品的偏好较低。而对省际间税收竞争增长绩效的格兰杰因果检验则显示,公共服务水平对地区经济增长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并且地方政府的征税努力与其财政充裕状况直接相关。为此,本文提出应加快地区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和转移支付的法制化进程,努力打破数量型增长的政绩观,从制度层面营造地区间协调有序的竞争关系。  相似文献   

14.
随着我国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我国也开始了财政分权的改革历程,并期望以此来促进公共产品供给效率,解决基层政府的财政困难。财政分权的核心支撑因素就是地方应拥有可自主支配的地方税,且财产税和地方税主体税种的选择标准有很高的吻合度。另外,研究还发现:销售税和个人所得税作为地方税主体税种的合理性值得怀疑。在地方主体税种的构建中,综合国外成功经验并本着地方税收原则,建议把我国现行的房地产税收体系改革、整合为新的财产税,并以此作为我国地方税收入的主要来源。  相似文献   

15.
关于地方公共财政支出体系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我国地方政府一直致力于构建公共财政体系,其中心环节就是建立科学、规范的地方公共财政支出体系。构建地方公共财政支出体系是个空间立体模型,主要包括公共财政支出的框架和框架里的内容。公共财政支出框架主要是指横向的公共财政支出范围、纵向的财政支出规模;框架里的内容则主要是指地方财政支出结构。  相似文献   

16.
郭青 《财经科学》2011,(5):104-108
农民工权利的保证包括诸多方面,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其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权利的获得。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的提供主要依靠政府,但目前我国财政分权体制的现状导致中央和地方政府的权责存在一定程度的不一致性,地方政府在为农民工提供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上缺乏主动性、积极性。本文对此进行了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健康事关每个公民的基本福祉,每个政府都应当为公民提供最基本的医疗卫生服务或补助。对河北省2007年的县级数据分析表明,该省的县级医疗卫生支出处于一种"低水平的均衡"状态,且该转移支付在该省的分配过程并没有体现缩小上年县际间医疗卫生支出差异的均等化导向。对中国基层政府医疗卫生支出的政府间财政策略应当具有阶段性,首先应激励基层政府加大医疗卫生投入力度,其次应防控基层政府之间医疗卫生支出差异的扩大。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我国频繁发生大型公共危机,严重影响了民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与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我国公共危机防治的困境在一定程度上导源于地方财政的机会主义行为,而我国政府间激励约束机制不合理和财政管理体制不健全则是地方财政机会主义普遍存在的重要根源。从现实来看,地方财政机会主义的普遍存在不仅导致了公共危机的形成,而且加大了公共危机的治理难度,放大了其对社会经济运行的负面影响。为此,我国需要重构地方财政运行机制,建立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合理界分政府间公共危机的防治责任,为地方政府配置有效的财力,并建立完善的地方财政监督机制。  相似文献   

19.
分税制框架下的现行地方公共收入机制,无论从增长效应还是从公平效应看,其制度设计均不利于促成地方政府有效供给公共物品。基于大国治理逻辑的一个理论基石是,促成公共物品有效供给的地方公共收入机制,需要融合独立性财权与权力制衡机制。据此,结合受益原则与支付能力原则,利于公共物品有效供给的地方公共收入机制构建,应在不触动当前政府间财政制衡设计的框架下,围绕权力确定、来源清晰,负担落实、征管优势、适度弹性原则,注重财产税、使用者费、地方公债三大收入形式的运用,并借助制度调整来增强地方独立性财权。  相似文献   

20.
中国地方公共支出规模的膨胀性、成因及其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各国公共支出规模膨胀过程中的潜在问题,特别是欧洲一些国家的财政危机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所以,研究在调整社会福利的同时降低政府公共支出规模的问题,就显得非常重要。根据中国省级政府的面板数据研究,结果发现:城市化对于政府支出规模具有明显的扩张效应,公共教育需求却具有明显的规模经济效应。基于实证分析的结果,未来中国的地方财政必须要优化支出结构、强化支出管理,在"有增有减、减大于增"的政策取向上进行改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