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尹猛 《消费导刊》2010,(2):143-144
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人权状况的日益改善,促使人身权方面的立法也逐渐趋于完善。国内外都有关于民事主体人身权延伸保护的规定,说明人们对人身权法律保护的需求又有所拓展。民事主体人身权的延伸保护有其历史渊源和法理依据。结合国外及国内的相关法律规定,本文将对完善我国民事主体人身权的延伸保护提出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2.
赵霞 《现代商业》2011,(11):267-268
胎儿作为未来的民事主体,已逐渐受到世界各国民法学界的重视;尽管世界各国对胎儿权益保护的立法模式不尽相同,但对胎儿进行保护的初衷和目的却是相同的。本文结合我国的立法现状、各国的立法模式以及民法学界的观点,援引杨立新教授的人身权益延伸保护说,探讨了我国现行法律中关于胎儿民事权利能力制度保护的缺陷及矛盾,以我国新的民事理论学说"人身权延伸保护理论"为基础,探讨了民事法律中应赋予胎儿的一定民事主体地位;同时探讨了侵犯胎儿民事权益的民事责任;并提出了对胎儿保护的立法建议。  相似文献   

3.
吕倩倩 《致富时代》2011,(10):173-173
现实社会中,利益是多元的,除了权利以外,法益亦应是法律保护对象之一。民事法益是于权利之外存在的,法律主体享有的间接受法律保护的利益。随着社会利益的发展和法律保护不足的现实冲突,法益保护的需要越来越迫切。  相似文献   

4.
惩罚性损害赔偿旨在通过对侵权责任人科处实际损害金额数倍以上的处罚,来警示和预防严重危害民事主体合法权益的侵权行为的发生。我国法律虽然规定了惩罚性损害赔偿制度,但是该制度缺乏可操作性,未能实际保护民事主体的合法权益,应当继续对其进行完善。  相似文献   

5.
企业名称是使企业人格特定化并区别于其他民事主体的标记,具有唯一性、特定性、排他性的特点。因其表明了企业的性质、法律地位及地域,故除区别的作用外,还有方便经营特别是维护交易安全的作用。企业名称权制度是一项重要的法律制度。所谓企业名称权,是指企业对其依法取得的名称享有的独占和排他的权利。对其法律性质历来众说纷纭,主要有姓名权说、人格权说、财产权说、工业产权说、人身权说、人身权兼财产权说等。无论如何,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关注企业名称权的有效保护,在新形势下加强企业名称登记管理的理论研究和工作力度…  相似文献   

6.
罗海珍 《商》2014,(38):241-241
现行民诉法第55条首次以立法形式确立了民事公益诉讼制度。但对于提起公益诉讼的主体,只概括性规定了“法律规定的机关和有关组织”,没有做出明确性规定。笔者认为,检察机关应当具备提起民事公益诉讼的主体资格。笔者针对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存在的一些实际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旨在对公益诉讼制度的完善献上一份绵薄之力。  相似文献   

7.
侯宜泳 《消费导刊》2012,(7):158-159
未成年人作为一个弱势群体,历来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相关法律规定未成年人作为独立的民事主体,应当负有适格的民事责任能力,这也是出于保护被侵害人利益出发而作出的规定。我国立法对于未成年人侵权行为的构成要件和责任承担都规定的不够完善。针对未成年人侵权责任归责问题和费用承担问题,在对国外立法例考察分析的基础上,从保护未成年人和被害人利益出发,认为我国对未成年人侵权的构成要件的规定上要包含识别能力要件,在监护人责任承担的归责原则应采用过错推定责任原则。确实保护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和发展,从而实现保护受害人合法权益与保障未成年人健康成长两者之间的平衡。  相似文献   

8.
杨春 《中国拍卖》2008,(4):35-35
优先购买权,是特定的民事主体依照法律规定享有的优于他人购买某项特定财产的权利。这种权利是对所有权的一种限制,以牺牲出卖人和第三人的合法利益为代价,换取对优先购买权人特殊利益的保护。  相似文献   

9.
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内涵上的复杂性、时间和空间上的传承性和包容性、文化来源上的代表性,与当前的知识产权法律体系并不完全契合。我国司法实践中以商标法和反不正当竞争法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并积累了有益经验,基本实现有法可依;以著作权法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民间文学艺术作品,取得了一定社会效果,但在权利的主体和内容上有待进一步厘清。建议在法理或立法上明确非物质文化遗产名称权、标志权的概念,对其适用标志性知识产权法律和反不正当竞争法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间文学艺术作品中具有特色的表现手法和风格应属于著作权法意义上受保护的表达形式,赋予其署名权、修改权和保护作品完整权等著作人身权,同时建立相应的公益诉讼和救济制度;立法规定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技术方案享有“技术信息来源披露权”,并将其作为一种人身权加以保护。  相似文献   

10.
是否应赋予非法人组织民事主体资格,我国法学界存在争议,但在我国的社会生活中,非法人组织以他不同于自然人和法人的特征,在社会的各个领域发挥着自然人和法人不可替代的作用,法律应赋予其明确的地位,权利能力是确立民事主体资格的本质因素,在民事基本法中应明确赋予非法人组织“次法人”的民事主体资格,并应完善该民事主体的相关规定。  相似文献   

11.
《商》2016,(14)
生态法益作为一种新的法益,亟需刑法对其加以保护,通过完善刑事立法,优化刑事法律机制,以及加强司法保护来保护脆弱的生态法益。  相似文献   

12.
王少明 《商》2012,(21):153-153
公司在被吊销营业执照后的民事主体地位一直是理论界和实务界探讨的一个重要议题,直接关系到公司的相关债权债务的实现及其他民事主体的权益,也是市场经济顺利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本文从传统民事主体理论基础、诉讼程序、实践需要、现行法律规定等方面进行了各方面的分析,认为公司在被吊销营业执照后有其适格的民事主体地位,可以参与相关的民事活动及诉讼过程。  相似文献   

13.
企业名称保护中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企业名称权的法律属性问题我国《民法通则》在民事权利的分类中 ,把企业的名称权归入了人身权的章节 ,而且法人的名称权受到侵害适用对公民姓名权的有关规定。虽然我国《民法通则》把企业名称权归入了法人的人身权 ,但从名称权的法律属性上看 ,名称权应该属于知识产权的范畴 ,名称权的侵害与救济的内容应与工业产权中的商标权大体相同。《保护工业产权巴黎公约》第一条规定 :“工业产权的保护对象有专利、实用新型、外观设计、商标、服务标记、厂商名称、货源标记或原产地名称和制止不正当竞争”。企业名称与商标一样 ,都同属于智慧产品…  相似文献   

14.
李媛 《致富时代》2014,(3):84-84
2014年4月11日发生在甘肃省兰州市的四个区大面积污染引发了大家对环境污染后如何通过法律手段诉讼维权的思考。尽管新修改的《民事诉讼法》对环境公益诉讼做出了条文规定,但是对于该规定的主体适格性是否在实践中有可行性还有待研究。本文将通过该起水污染事件从普通公民的视角分析公益诉讼的适格主体问题,以便更好的构建合理的公益诉讼制度和完善法律体制。  相似文献   

15.
产品责任主体之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法律对产品责任主体的规定很不明确。《产品质量法》规定“受害人”为产品责任的权利主体,“生产者、销售者”为产品责任的义务主体,但没有对“受害人”、“生产者”和“销售者”的范围具体地界定,这对于保护缺陷产品的受害者是很不利的。应完善我国在产品责任法对产品责任主体制度方面的法律缺陷,明确产品责任的权利主体与义务主体。  相似文献   

16.
《商》2016,(15)
生活中,我们时时处处都是消费者。作为消费者,我们享有人身、财产安全权,现代社会正在经历“从契约到身份”的变化,消费者人身权的保护也愈加完善。当遇到有关消费纠纷时,我们该如何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权益,遭遇“商家搜身”时,又如何寻求救济通过比较中外两个案例,对我国消费者人身权保护提出细化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一、网络空间本身产生大量新型权益与调整需求作为对现实世界的延伸与反映,网络空间本身也已产生并将继续产生大量新型民事权益,其中既包括人身权利,也包括财产权利。例如持有人对于域名与通用网址所享有的相关权利;占有人对于其主页空间或邮箱空间的所有权、使用权、转让权等权利;上网用户对其合法网名的禁止侮辱与位”思想,即应重视对网络权益特别是新型权益的确认与保护等条款的规定,以保护相关网络主体的合法权益。因此立法工作中对于变化较快的网络问题应通过一般性法律条款或弹性法律条款加以规范。在具体适用法律时由人民法院…  相似文献   

18.
<正>一、我国民事再审启动事由的法律规定及特点民事再审是纠正错误生效判决、裁定的法律制度。民事再审启动作为民事再审制度重要组成部分,包括民事再审启动事由、民事再审启动主体、再审启动时限和民事再审启动次数等具体内容。在此笔者仅就我国的民事再审启动事由进行论述。所谓的民事再审启动事由是指引起民  相似文献   

19.
居桐 《消费导刊》2011,(9):147-149,96
民事诉讼受案范围关系到人民法院审判权限和当事人诉权保护,然而我国法律对受案范围的规定十分抽象,使得法院在民事审判中把握受案范围的界限较为困难。为了克服这一困难,法院应当基于法的价值指向,准确理解民事法律规范的内涵和外延。  相似文献   

20.
《商》2015,(20)
理性的法律制度,能够为市场交易地稳定进行提供保障,使社会财富在不同民事主体之间合理流转。我国合同法上的同时履行抗辩权法律制度,在防范信用风险,增益债权的功能方面有重要意义。然而,法律关于其构成要件及适用范围的规定仍具有不够明确之处。通过对理论和法律相关规定的研究,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我国的同时履行抗辩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