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乡风文明,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灵魂.建设文明乡风根本是要立足农村实际,找准切入点,搭建新载体;关键是着眼农民需求,找准兴奋点,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由农民自发推进乡风文明.今年以来,太仓市在深入调研,总结基层经验的基础上,积极搭建乡风文明建设新载体,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全市大力开展“百村乡风文明岗“活动,取得良好成效.……  相似文献   

2.
王蕾 《江南论坛》2006,(9):36-37
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使命,是一项推进农村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农村和谐社会协调发展的系统工程。乡风文明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在农村的具体体现,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灵魂,其内容包括一个地方的文化、风俗等,具体则反映为人们的思想道德和行为习惯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是农民.实现乡风文明,不断提高农民群众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是关键。为提高农民素质,倡导文明新风尚,经过几年来的实践,桐乡市在乡风文明培育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也积累了一些成功的经验:  相似文献   

3.
“乡风文明”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和主要目标之一,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灵魂。太仓是一个有着45万户籍人口的县级市,针对农村目前存在的文化基础设施比较落后,村常住人口发生改变,农村教育存在“空洞”,打牌赌博现象普遍存在,村容村貌长期脏乱差等问题,太仓市委市政府成立的乡风文明工作组,通过广泛宣传发动,召开现场观摩会、经验交流会、工作推进会、总结表彰会等形式,有效地推动了全市乡风文明建设,取得良好效果。一、加强技能培训,培育崇尚学习新风全市以实施“万名农民培训计划”为抓手,努力营造创建学习型村镇、学习型…  相似文献   

4.
金增岳 《当代经济》2007,(4S):42-43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发展战略,这是我国当前和今后经济工作的重要任务。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长期以来我国的农业、农村、农民都比较落后,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即“三农”问题已经成为现实社会较为突出的问题,“三农”问题解决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顺利进行,也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5.
新农村建设的“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涉及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等方面,这些方面的建设都与农业信息化建设紧密相连。本文分析了湖南农业信息化发展的现状,通过阐述农业信息化对促进农业生产、增加农民收入、实现乡风文明、培育新型农民、统筹城乡发展的作用,提出了今后推进湖南农村信息化建设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6.
乡风文明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涵,乡风文明建设是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任务。乡风文明建设体现了人们在文明演进中的主体性,而主体能动性的充分发挥要遵循生产方式为基础的文明生成的深层逻辑。从生产力的角度看,生产工具系统对乡风文明的生成形态起决定作用,生产对象的拓域有利于乡风文明发展的扩容增效,而劳动者素质的提升是乡风文明建设塑型铸魂的关键因素。从生产关系的角度看,农村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了乡风文明的宽度,农民在生产中的地位以及农业生产的分配方式和利益结构直接影响到乡风文明建设的高度和厚度。立足于生产方式的整体性推进乡风文明建设,一要注重化解社会主要矛盾,二要有机融入中国式现代化发展进程。同时,在乡风文明建设中,积极发挥党和人民的历史主动精神也是极其重要的。  相似文献   

7.
按照城乡统筹发展的要求,切实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统揽农业和农村工作。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体要求“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就是让更多的公共资源和公共服务深入农村、惠及农民,尊重农民意愿,发挥农民主体作用,维护农民权益,使农民真正得到实惠,弥合各项公共事业的城乡差距。农村税费制度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它不仅仅是经济领域内的事,也涉及到农村上层建筑问题,所以变得更加复杂和艰难。  相似文献   

8.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劳动力转移流动频繁,农民工成为一个极其重要且不容忽视的群体。农民工成为支撑中国农业发展、农村建设和农民生活改善,也为城市创造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但这一群体为社会发展所做贡献与他们所得的权益极不相称。因此,有必要为农民工建立社会保障制度,建立覆盖全体农民工的相对低水平的社会保障体系,为解决农村、农业和农民"三农"问题,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9.
欧志文 《经济师》2007,(5):189-190
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在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主力军作用。农业合作经济组织是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使农村“生产发展,生活宽裕”的经营体制创新;是提高农民素质、实现新农村“管理民主”的孵化器;是提升农民文明水平,建设“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的新农村的重要载体因此,发展农业合作经济组织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0.
农民工,一个不同于而又介于农民和市民之间的群体,具有农民身份的产业工人。他们为城市的繁荣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由于长期以来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所形成的城乡“二元结构”及其固有的经济社会制度,就使得农民工游离于城市和农村之间。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由此产生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因此,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成为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中一个急需破解的难题。  相似文献   

11.
上一届政府执政的5年,是我国农村变化最大、发展势头最好、亿万农民得实惠最多的5年。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管理民主,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原野大地生机勃勃,广大农民的日子是“芝麻开花节节高”。  相似文献   

12.
教育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根本。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都和农村教育紧密相关。大力发展农村教育,提高农民整体素质,才能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核心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促进农民增收,重点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但根本是发展教育,培育一代“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只有培育好一代新农民,才能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  相似文献   

13.
丁萍芳 《经济师》2008,(9):266-268
文章分析了武汉市服饰企业农民工短缺的原因指出解决武汉市服装企业农民工短缺问题应当“四管齐下”:政府要加强对农村劳动力合理转移和有序流动的工作力度,解决好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后顾之忧;完善劳动力市场运行体系和公共服务体系,让农民工在城市安居乐业;服饰企业要转变经营管理观念,善待农民工人力资源;农民工要转变观念提高素质。  相似文献   

14.
一、研究问题提出我国的农村外出务工者又称“农民工”,指的是“户籍仍在农村,主要从事非农产业……已成为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的群体;也是指“处于转移、流动中的经济人口”。自20世纪70年代由我国农民自发进行继而于1979年初以后为中央政府正式认可与肯定的农业生产经营  相似文献   

15.
城乡户籍制度下的农村城镇化与“农民工”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许经勇 《财经研究》2003,29(12):50-54
农村城镇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和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是农村城镇化进程中产生“农民工”这一特殊社会群体的基本条件。在我国的特殊条件下,“农民工”是推进农村城镇化的生力军。但是,“农民工”所面临的歧视性待遇,又会制约城镇化的健康发展。把“农民工”转变为真正意义上的城市居民,是农村城镇化必须完成的艰巨历史任务。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发展战略,这是我国当前和今后经济工作的重要任务。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长期以来我国的农业、农村、农民都比较落后,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即“三农”问题已经成为现实社会较为突出的问题,“三农”问题解决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顺利进行,也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7.
在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上,中央就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要求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等原则,协调推进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和党的建设;并明确指出要以完善强化支农政策、建设现代农业、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积极调整农业结构、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加快社会事业发展、推进农村综合改革、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等作为新农村建设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18.
农村基础设施是为农村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及农民生活提供基本共同条件的各种设施的总和。作为农村社会生产、生活的“共同基本条件”,农村基础设施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前提,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和基础工程,是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  相似文献   

19.
农村基础设施是为农村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及农民生活提供基本共同条件的各种设施的总和。作为农村社会生产、生活的“共同基本条件”,农村基础设施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前提,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和基础工程,是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  相似文献   

20.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中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的关键,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过程中形成了一个特殊的群体——农民工,如何维护农民工权益、促进农民工就业是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中不可回避的问题。本文首先阐述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农民工问题形成的原因,以及其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地位,然后提出了维护农民工权益、促进农民就业的财政支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