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中国与东盟各国在矿产资源方面存在高度的互补性,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为我国与东盟各国在矿产资源产业链供给方面的合作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会,各方面的合作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在“一带一路”倡议的推动下,中国—东盟国家战略性矿产资源的产业链供给问题,开展立法、司法协作的研究已成为当务之急。文章拟通过深入分析我国与东盟国家战略性矿产资源产业链供给与安全合作的现状与特征,探讨所面临的法律风险,并结合国际先进国家战略性矿物资源产业链条供给与保护的实践经验,提出有利的风险化解措施,在此基础上出台相应的优惠政策,为我国与东盟国家的战略性矿产资源安全合作提供法律保障。  相似文献   

2.
李冰 《河北企业》2023,(11):37-42
首先,从定性角度分析了RCEP在促进中国-东盟贸易升级方面的作用和重要意义,总结了具体国家不同产品贸易的未来机遇,并结合RCEP各成员国的降税承诺和产业特点,提出相关政策建议。其次,结合联合国商品贸易数据库(UN Comtrade)中各国数据以及Lall提出的科技结构产品分类,选取出口产品相似度指数、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和产业间贸易互补指数,分析了中国与RCEP伙伴国之间的贸易竞争性和互补性。从贸易竞争性来看,中国与日本、韩国在高技术制成品方面相似度指数较高,与东盟在低、中、高科技制成品方面均存在一定竞争,与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各产品相似度指数比较均衡。从贸易互补性来看,中国与澳大利亚、新西兰在农业和资源型产品方面具有高度的互补性,与东盟、日本、韩国在中等科技行业具有较高互补性,与日本、韩国在高科技行业的互补性有所降低,但与东盟国家间的这种趋势并不明显。对中国企业而言,应积极把握RCEP带来的机遇,在深化同伙伴国经贸合作的同时,继续优化贸易结构,推动产业升级。  相似文献   

3.
在日前由外经贸部和云南省政府主办的中国-东盟贸易、投资和发展合作国际研讨会上,外经贸部副部长周可仁在开幕致辞中表示,中国与东盟合作潜力巨大。他说,中国和东盟开展经济合作具有良好的基础和独特优势。双方地理位置毗邻,地缘优势得天独厚;双方悠久的民间往来和多年形成的政治互信,为双方发展经贸合作奠定了坚实得基础;在资源构成、产业结构、工农产品等方面各具特色,互补性强,开展经贸合作的潜力巨大;亚洲金融危机后东盟经济的复苏、东盟内部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速、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以及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为双方开展深层…  相似文献   

4.
《价值工程》2013,(16):13-15
澳大利亚是全球重要的矿产资源大国之一,与我国在资源合作的方面互补性很强,在我国矿产资源领域"走出去"整体格局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中澳建交以来,两国之间的交往日益频繁,其经贸关系也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新时期。中澳经贸关系是中澳关系中最具有活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断加强与深化两国经贸合作符合双方的共同利益。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云南东盟公共物流信息有限公司为例,假设该公司引入矿产资源监管的业务,对云南省某些矿产资源进行监管,文章通过矿产称重系统以及网络视频监控系统两大方面对矿产资源进行有效地监管。  相似文献   

6.
宋国明 《国土经济》2011,(11):31-34
亚洲大多数是发展中国家,其中不少矿产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巨大,与中国有较强的互补性,是中国矿山企业“走出去”的重点目标。如蒙古、老挝、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等。若要到这些国家进行矿产资源开发投资,全面了解他们的矿业权管理制度是非常必要的。 一、矿业权管理概况 1.中央与地方政府权力分配  相似文献   

7.
随着中国-东盟合作的加深和中国经济转型发展,提高产业链互联互通水平已成为推动双方贸易关系更加紧密、增强服务贸易的互补性及推动开放格局的必要手段,构建广西区域企业与东盟跨境产业链成为加快提升中国-东盟贸易关系的紧密性、增强中国-东盟服务贸易的互补性、推动中国-东盟服务贸易的开放格局形成的应然之举。文章拟采用政策分析法,对广西区域企业与东盟跨境服务贸易发展现状进行深入分析,探索广西区域企业与东盟跨境产业链的构建途径。为推动中国和东盟各国服务业的互补性发展,促进中国-东盟的服务贸易开放与发展,应鼓励贸易自由化、便利化,建设跨国服贸投资平台,增强双方的沟通与交流。  相似文献   

8.
《国土经济》2005,(9S):18-22
铁、铜、钨等矿产资源作为国家的战略资源,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命脉,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和对资源需求的加大,加之国内资源利用效率普遍偏低,矿产资源供需方面的矛盾将在今后很长一段时期内存在。温家宝总理在今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要注重能源资源节约和合理利用,要加强矿产资源开发管理,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  相似文献   

9.
《企业与市场》2005,(6):70-70
东南亚地区与中国紧邻,是世界上海外华人最集中的地区。中国与东盟各国经贸互补性强,近些年相互间经贸合作大幅增长且势头正旺。今后10年,伴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中国与东盟各国市场的相互开放,商机与挑战将接踵而至。  相似文献   

10.
李嘉 《企业天地》2003,(7):28-29
2002年11月,中国与东盟签署了一系列经贸合作框架协议,而作为多方合作起点的2003年所具有的重要意义更是不言而喻。中国与东盟国家山水相邻,具有特殊的地理和人文优势,而且在资源结构、产业结构、市场需求、科学技术等方面具有不小的互补性。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如果建成,将是一个拥有17亿消费者,国内生产总值近2万亿美元,贸易总额达1.2万亿美元的经济区域——这将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自由贸易区,也是由发展中国家组成的最大的自由贸易区。  相似文献   

11.
中国-东盟自贸区建设的推进为福建省加强与东盟的经贸往来提供了更大的机遇。福建省在和东盟合作中具有地理交通、闽侨、经济互补性强等传统优势。目前,福建省与东盟合作出现进出口持续增长,商品结构不断优化,贸易互补性进一步显现等特点,在此基础上,福建省应通过继续优化产业和贸易结构,积极发挥政府职能,促进服务贸易等举措扩大与东盟经贸往来。  相似文献   

12.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涎生标志着一个最大的南南合作型一体化组织的建立,有利于推动区域内经济的合作和发展。中国和东盟各国在能源、林农产品等部门表现出一定的互补性,为扩大双方的贸易往来提供了基础。与此同时,产业结构和贸易结构的趋同性也使得中国与东盟之间的竞争问题较为突出,中国与东盟都应采取积极主动的态度,调整内部的产业结构。  相似文献   

13.
《企业与市场》2006,(4):57-57
中国与东盟各国在自然资源、产业结构和生产能力上的差异,导致在产业间和产业内都形成了互补性的贸易特征。  相似文献   

14.
中国与东盟经济合作迅猛发展,互补性很强。2005年纺织品服装配额制度取消,东盟国家正在加紧整合纺织业。我国纺织业同样将迎来业内重组,泛珠三角区域正好处于我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前沿和中心区位。本文通过对泛珠三角区域纺织品面临问题提出了相关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5.
当前我国与东盟各成员国的贸易往来,尤其是农产品贸易不断取得新的发展,由于地理位置、交通运输条件、自然环境因素以及农产品贸易政策的差异等,中国与东盟之间的农产品贸易具有较强的互补性。本文旨在探究CAFTA建立之后中国与东盟国家农产品贸易发展现状及影响因素,对强化双方农产品互补性贸易提出建议对策。  相似文献   

16.
自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以来,越南在发展中国与东盟各成员国之间的合作与交流中起到桥梁作用。越南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热带亚热带水果和旅游资源,同时其采取一系列措施,增强经济实力,提高自身地位,更好地参与到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之中。越南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区域方位以及便利的交通,使其成为中国通往东盟的陆路门户,推进了中国—东盟进一步密切往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全面建成后,越南绝大多数产品将实现零关税。  相似文献   

17.
陈瑶 《国土经济》2005,(9S):10-13
中国是世界上疆域辽阔、成矿地质条件优越、矿种齐全配套、资源总量丰富的国家,是具有自己资源特色的一个矿产资源大国。  相似文献   

18.
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成以及科技全球化的进程加快,中国与东盟间在科技领域的合作得到进一步发展。云南作为面向东盟国家的"桥头堡",在与东盟科技合作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文章对云南与东盟国家间科技合作的现状入手,分析了双方科技合作存在的问题,并进一步提出相关政策建议,以促进云南-东盟国家间科技合作的顺利开展。  相似文献   

19.
中国--东盟博览会给会展经济管理的新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5年10月19日至22日,第二届中国-东盟博览会和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在广西南宁举行,短短四天的博览会,取得了圆满的成功.第二届中国-东盟博览将有1058家企业参展,主要分布在灯具灯饰、工艺品、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家用电器、农产品、食品、摩托配件等行业,做到具有针对性、凸显专业化,从而突出中国与东盟经济的互补性,加大贸易成交量.  相似文献   

20.
何昊 《财会通讯》2011,(9):34-36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CAFFA)建设给北部湾经济区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构建面向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北部湾会计信息市场,有助于提高该地区的会计信息资源的质量,促进会计资源在中国-东盟自贸区的优化配置,还能填补在中国东盟自贸区和北部湾经济区会计市场研究方面的空白。要实现目标必须找出现实存在问题,提出针对性的对策,本文对此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