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生态旅游导游是操作的中心人地方生态旅游业要想得到健康发展,除资源、政策和市场因素外,必须以理性规划为基础,以科学管理为支撑。在生态旅游的起步阶段应特别强调前者,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将越来越关注以管理为内涵的景区软件建设,特别是旅游服务质量,即在旅游活动中能得到物有所值或超值的服务。生态旅游导游是景区服务质量的代表,故发展生态旅游必须充分认识导游人员的作用。造就一支素质高、专业精的生态旅游导游队伍是提高旅游服务质量、促使我国生态旅游业尽快走向成熟的重要环节。生态旅游导游是旅游活动操作层面的中心人物。作为…  相似文献   

2.
林丹 《发展研究》2011,(5):81-83
生态旅游是世界旅游发展的新潮流,导游在促进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要正确认识导游在生态旅游中所扮演的教育者、领导者及公关代表者的角色,从提高生态道德修养,完善专业培训,健全管理机制等方面提高生态导游素质。  相似文献   

3.
从生态伦理学角度谋求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史本林 《生产力研究》2006,(2):183-184,204
生态伦理学是研究人与自然间相互关系及人对自然应享有的优良态度和行为的学科。文章从生态伦理学内涵入手,阐述了生态伦理学理论为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向度,生态旅游应实现代际的利益公正、代内的利益公平、合理健康的旅游消费以及适度发展等,从认识论、方法论和技术三方面构建了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模式。  相似文献   

4.
生态旅游承载力研究进展及其展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生态旅游的快速发展,生态较脆弱的旅游目的地出现了过度开发、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一系列问题,并由此引发了各国对旅游地生态承载力、旅游环境容量、可持续发展等问题的极大关注.生态旅游承载力的提出与发展,成为协调景区旅游业发展与旅游地生态环境矛盾的一种有效手段和科学管理方法.文章综述了生态旅游承载力的发展以及国内外学者的各种观点,并从内涵入手,系统地对生态旅游承载力的定义、特征、分类、系统组成及影响因子等进行了总结分析.最后,探讨了目前生态旅游承载力研究中的不足,并就研究的进一步发展做出了展望,为完善生态旅游承载力理论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生态文明视角下的生态旅游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设生态文明,使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这是对我国人口剧增、资源短缺、环境恶化的严峻形势进行深刻反省的一种明智选择,也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长期的渐进过程,而生态旅游是生态文明观指导下旅游产业发展的具体实践。本文在厘清生态文明与生态旅游的内涵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生态旅游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与约束性条件,并对生态文明视角下我国生态旅游的实践方式与途径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6.
刘浩波  谭淑端 《经济师》2010,(6):229-230
从概念的提出到现在,生态旅游经历了将近30年的发展历程。由于对生态旅游概念和内涵的界定不清,导致生态旅游还存在诸多问题,离生态旅游开展初衷的实现尚远。文章对已有生态旅游定义进行了辨析,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试图为生态旅游活动的开展推广和生态旅游目的的实现服务。  相似文献   

7.
基于生态文明的区域生态旅游发展战略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生态文明要求具有较高的生态意识和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生态旅游的出现打破了我国传统旅游产业长期以来的“资源掠夺式”经营模式,是适应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要求的最优经营模式,是生态文明理论所体现的重要发展模式。本文通过对现状剖析发现,新形势下生态旅游产业的发展存在无经济发展的生态保护缺失、无生态保护的经济虚增、缺乏有效的产业培育机制等现象,指出区域生态旅游产业发展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生态文明的必然要求。区域生态旅游产业发展应加强制度创新、观念创新和产业结构创新,应强化生态旅游产业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和支持功能。文章以江西环鄱阳湖区生态旅游产业发展为案例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8.
中国传统自然观与生态旅游发展观的比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博大精深,其中的自然观是处理天人关系的规范。从中国传统自然观的视角来审视生态旅游的生态内涵和生态意蕴,将中国传统自然观作为生态旅游的立论基础进行研究,分析比照天人合一与生态旅游的天人系统;自然无为、道法自然与生态旅游产品开发;万物皆道与生态旅游平等共生观;天地伦理观与生态旅游的生态道德责任以及节俭朴素与生态旅游的绿色消费观等五方面,可以促进生态旅游理论研究与实践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生态旅游条件非常优越,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优势,自然生态与历史人文内涵丰富,山水与立体交通得天独厚。特别是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建成后,扩宽特色旅游线路,挖掘旅游景区的文化内涵,加强生态旅游区的建设,努力将鄱阳湖生态旅游示范区打造成“中国一流、世界知名”的国际湖泊型生态旅游胜地。  相似文献   

10.
徐建丽  范斌 《当代经济》2009,(17):156-157
本文以羌寨生态旅游纪念品开发为例,利用VRIO框架理论,从生态旅游纪念品的价值问题、稀有性问题、可模仿性问题等方面对羌寨生态旅游纪念品开发进行综合分析,提出了挖掘羌族原生态的文化内涵,创新开发羌族生态文化旅游纪念精品的措施,并对开发中所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剖析.  相似文献   

11.
雷公山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资源具有独特性、原生性、多样性的特点,充分利用它的资源优势,发展生态旅游,造福本地区人民,带动地方经济发展。以增加人们的生态意识,达到进一步保护自然,开发和管理好保护区为目的。提出开发生态旅游的构想,以期能为本地区今后生态旅游进一步开发与规划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2.
河南旅游资源丰富,生态旅游也是当今旅游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在生态旅游产品开发过程中也出现了不少问题,比如,破坏环境、规划不合理、开发过度、景区从业人员生态文明意识差等等的问题。针对河南生态旅游出现的问题,提出解决的方法和策略,为河南生态旅游发展提供方向,为河南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提供途径。  相似文献   

13.
生态城市是当前城市发展的重要方向。生态城市的实现,需要生态、环境、经济与社会层面共同提升,通过开展城市生态旅游,使区域特色产业、文化与自然资源得到更有效的利用,城市内部生态环境得以保护,从而展现城市人文风貌,体现生态城市建设理念。本文基于对生态旅游与城市的认识,分别从空间关系、供给面与需求面探讨城市生态旅游发展应考虑的因素,并选择台南市为研究区,基于区位、资源特色将其分为自然生态旅游与文化生态旅游,并进一步探讨其发展策略。其中,文化生态旅游是在城市中心区历史文化古迹的基础上,结合开放空间与旅游路线的绿化、美化,在保护文化古迹的同时,营造舒适的旅游环境;自然生态旅游则重点利用当地盐田、渔塭、湿地及红树林等自然与半自然资源,以保护及保育为前提对资源进行适度开发,在提升资源经济价值的同时,强化城市居民环境保护意识。  相似文献   

14.
文章基于管理的观点,对社区发展成为生态旅游地的关键因素进行了分析,报告了社区发展生态旅游的管理内涵。通过对生态旅游专家和学者的访谈,分析得出社区应会同生态旅游专家或学者进行社区生态旅游发展成本与优势的评估,制定出社区与内部生态旅游业者之间的生态旅游公约,强化生态旅游运作上的专门服务窗口;社区需致力于提高地方居民参与生态旅游组织的比率,外部的专业指导团队则应于社区发展生态旅游的初期深化指导涉入程度;应强调社区生态旅游解说员培训的专业化与系统性,以及生态旅游解说员认证机制的专业化与一致性,且社区生态旅游组织重要干部应具备产业营销能力;社区应将人工设施降至最低并采用天然建材,且强调社区的生态旅游所得为所有社区居民带来发展生态旅游的益处。  相似文献   

15.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生态环境问题已成为目前广为关注的热点.从生态旅游的视角研究水源区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通过实地调查与文献分析方法,在研究水源区生态环境概况及生态旅游发展的基础上,总结了生态旅游是促进水源区生态环境保护的战略性选择产业,并提出了水源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要加强政府宏观管理,进行依法管理、科学管理;要大力调整产业结构,积极发展生态旅游业;要开展水土保持、绿化江山建设,营造良好的生态旅游环境;要加强公民环保教育,提高环保意识;要结合新农村改造,重新布局有利于环境保护的居民新区;要建立完善的环境检测体系、生态及水资源补偿机制等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6.
目前生态旅游开发已成为旅游开发的一个热点,生态旅游是生态旅游者通过旅游实现感知、了解人类生态的行为过程,对其研究是进行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决策.协同学中非线性相关理论为研究生态旅游系统提供了一个先进而科学的理论基础,对生态旅游系统开发、演进中的非线性机制及非线性协同进行研究,能有利于切实有效地保护与发展生态旅游.  相似文献   

17.
武汉市生态旅游资源开发利用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剖析和界定生态旅游资源内涵的基础上,分析评价了武汉市的生态旅游资源,指出了武汉市生态旅游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武汉生态旅游资源地理分区的构想,探讨了武汉市生态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生态旅游地开发与管理研究   总被引:32,自引:0,他引:32  
梁锦梅 《经济地理》2001,21(5):629-632
本文分析了生态旅游兴起的背景及其定义,提出生态旅游产品具有自然性、生态性、高雅性、参与性和高成本高附加值等五个特点。认为生态旅游地开发与管理中应重视确立地方风格、加强环境保护、做好功能分区规划、在景观建设与管理中充分体现生态性、重视人才培养等六项步骤和措施,以保证生态旅游地可持续发展。雁南飞茶田旅游度假区是一个集三高农业、生态农业、生态旅游为一体的旅游度假区,其包含了独特的生态理念、丰富的文化内涵、高雅而细腻的风格,为生态旅游地的开发与管理做出了榜样。  相似文献   

19.
从生态文明视角出发,分析了当前我国生态旅游发展面临的种种问题,指出了问题产生的直接原因及根本原因,并从注重生态规划、协调各方利益关系、加强生态观念培养以及提高生态旅游科技含量方面对生态旅游发展路径进行了深入思考。  相似文献   

20.
解读精准扶贫的内涵和分析乡村生态旅游的效应,可以发现乡村生态旅游开发与精准扶贫在时间、空间、主(客)体和目标等方面存在紧密的耦合机理。因而可以从精准识别生态旅游扶贫对象,精准规划生态旅游扶贫项目,精准发力生态旅游扶贫项目建设,精准实施生态保护措施等方面建立乡村生态旅游与精准扶贫的联动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