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隐喻性语言的理解、构建及输出均已成为英语学习者写作的一大难题。从语篇层面调查英语专业生写作的隐喻能力状况及英语写作水平与语篇隐喻能力关系。研究结果显示语篇隐喻能力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写作者概念流利性表达,尽管英语写作者试图从语篇层面使用隐喻性语言,但他们仍难以达到本族语者的语言熟练程度,除非他们能将隐喻思维概念化。因此,英语写作教学中应重视写作语篇隐喻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2.
《红楼梦》中的诗词并非点缀之笔,而是隐喻人物命运的伏笔,与人物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作者在《红楼梦》中多处使用"诗谶"的方式来表现主要人物的悲剧命运,使《红楼梦》这部作品成为诗意与写实充分统一的佳作,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与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3.
通过分析霍克斯英译《红楼梦》的翻译行为,证实了"操纵""文化构建"思想对翻译文学存在一定影响,一方面文化对翻译有"操纵"作用,译者有受操纵的一面,也有反操纵的一面;另一方面翻译有一种"文化构建"的重要功能,翻译一经产生会对目标语或译入语文化的演进产生巨大影响。翻译不仅塑造了原作在读者心中的形象,而且是传递文化信息的媒介,是文学更新的重要工具。  相似文献   

4.
在《红楼梦》的众多英译版本中杨宪益夫妇的译本和霍克斯的译本相较而言是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对《红楼梦》这两种英译本的翻译策略进行比较赏析,分别从语言层面和文化层面来揭示两种译本的差异以及两种译本分别使用了异化和归化的翻译方法的原因及效果。以此得出结论:一部好的译作,应在语言层面上运用归化的翻译策略,而在文化层面上应保留原作的文化背景即运用异化的策略。  相似文献   

5.
《红楼梦》作为一部百科全书式的鸿篇巨著,其翻译工作无疑是浩大而艰巨的,即使是所占篇幅极小的章回目录的翻译也是颇值得讨论的。目前,《红楼梦》有几十种英译版本,其中具有权威性的代表乃杨宪益、戴乃迭夫妇的译本。这些译本分别代表了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读者对于《红楼梦》的理解及在各自理解基础上进行的翻译。文章从杨氏夫妇的译本对古典章回小说的目录翻译进行一些讨论。  相似文献   

6.
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称呼语的发展变化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变迁,它的每一个细微变化都带有时代的印记。"小姐"作为对女性的一个常见的称呼语,随着时代的发展其使用范围和含义也在不断发生变化。本文从社会语言学语言演变的角度探究了"小姐"称呼语词义变化的轨迹,并分析了其变化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习语是语言长期使用的结果,习语中所运用的比喻和联想是由一个民族的生活经验决定的。由于不同民族存在着思维方式和化背景的差异,表现在英汉习语中,同一设喻形象所载的喻义就有可能不同。另一方面,有些设喻形象在源语中含有丰富的语用意义,而在译语中却不能产生等值的联想意义。习语的翻译应尽可能地保留源语形象,并根据目的语的化与语言习惯,在形象再现、形象替换、形象增补、形象舍弃和形象转移之间作出选择。  相似文献   

8.
论英汉礼貌用语的语用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西方化的巨大差异导致其礼貌语的使用差异。本从礼貌原则的角度分析了英汉礼貌用语在恭维与自谦语、称呼语、交际语言、隐私语言与禁忌语等方面的语用差异。  相似文献   

9.
文学中的新隐喻具有新颖、晦涩的特点,它不同于日常对话中使用的隐喻,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才能理解,同时对它的理解更加依赖语境。这种语境与以往交际中的认知语境不同的是,文学中的新隐喻所依赖的语篇认知语境具有宏观性和连贯性。因此,从关联和语用推理角度出发,探讨语篇认知语境是如何影响文学中新隐喻的理解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功能对等理论的角度,从不同的语言层面对Monika Motsch《围城》德译本中部分隐喻的翻译进行探讨,让读者通过各种不同的隐喻类型更好地欣赏译作,领略译者的翻译技巧,同时肯定了功能对等理论对翻译实践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1.
隐喻是人们的一种思维和行为方式.汉语词汇中借喻类和形体相似类隐喻词语的隐喻性沉淀程度相对较低,由于本体和喻体的离散性最强,这些已经固化为一般词汇的死隐喻词在一定的语境中可以回复其字面意义而实现一定的修辞效果.投射类和命名类隐喻词语的隐喻性沉淀程度已经彻底固化,本体和喻体很难离散,也就不易复活.  相似文献   

12.
从篇章单位看人物个性化语言的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红楼梦》中典型人物的个性化语言为材料,以其两个译本为范本,从词汇、句子和段落三个篇章层次分析了不同译者对人物语言翻译的取舍与效果,探讨了人物个性化语言的翻译策略问题。  相似文献   

13.
翻译不仅是语言之间转换,也是各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碰撞。文章以劳伦斯.韦努蒂的翻译理论为依托,以霍克斯译本和杨献益夫妇译本为蓝本,分析了《红楼梦》英译本中文化因素翻译策略,进一步指出阻抗式翻译策略在向强势英美文化介绍中国文化时,可以发挥一定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4.
诗歌是一个民族语言的精萃,更是文化的结晶,含有丰富的意象和形象词,因而诗歌翻译自然体现两种文化因子的转换,即文化转基因。本文立足于许渊冲诗歌翻译的"三美论",试从其译作《登高》中洞悉诗歌翻译中的"文化转基因"现象。  相似文献   

15.
以话语标记语well为研究对象,以关联理论为分析框架,重点剖析了其在商务谈判领域的多种语用功能,包括缓和面子威胁、标记信息短缺和修正错误信息等。谈判中well的使用有助于对方选择、调整恰当的语境假设,获取话语的显义和隐义,从而保证商务交际的顺利进行。类似的微观研究有助于分析well等"小词"在商务领域中的交际作用,以进一步揭示话语标记语的语用功能。  相似文献   

16.
汉语亲属称谓数量众多,化蕴涵丰富,与英语亲属称谓数量贫乏形成鲜明对比。本通过分析英汉亲属称谓的特征,从化差异和语篇意义对等两方面来分析杨宪益、戴乃迭《红楼梦》英译本中亲属称谓的翻译以及译在称谓翻译中所采取的策略,以期更好了解汉语亲属称谓英译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7.
《商周刊》2012,(12):84-85
与其说周汝昌先生是在研究《红楼梦》,不如说他是在续写《红楼梦》的精神——追求爱与美、平等与自由的情怀。周汝昌先生去世了,一代斯人,终成绝响。他是新红学的代表人物,他的研究特色如梁启超先生所说:"笔锋常带感情"。  相似文献   

18.
《红楼梦》在人物形象塑造方面,有高超的艺术魅力。作品善于通过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对有头有脸,有名有姓的四百多个人物,无论品行,还是形象,无论脾性,还是作为,无论行事,还是说话,或褒扬,或贬斥,或赞美,或讽刺,都予以了分寸恰当的描写。"香菱学诗"中黛玉指导香菱学诗的门径,香菱谈读诗的体会,香菱苦心学诗的经过,使教者有方的老师——黛玉的形象及一个爱好、崇尚高雅的女子——香菱刻苦学诗的状态跃然纸上。  相似文献   

19.
《红楼梦》"情文化"体系有着明晰的情结构布局。小说以人之有无"本真之情"为标准,把大观园内外的各色人等分成无情和有情两大类。从《红楼梦》整体描写来看,有情描写是重点,在重点的有情描写中又以贾宝玉的"意淫"描写为核心。从典型意义的角度来看,无情人物类别以贾雨村、贾政、王熙凤为代表,其无情的表征可分为为官不仁、忘恩负义,为父不亲、情感畸变,笑里藏刀、心狠手辣三种类型。有情人物类别以贾珍、贾琏和贾宝玉为代表,他们的情感特点可概括为肌肤滥淫和"意淫"两种情况。  相似文献   

20.
中国素有“文明古国”、“礼仪之邦”的美誉,人们之间的交往彬彬有礼,互敬互谦,体现了一个民族优秀的文化素养。礼貌的表现,一方面是真正出自内心的态度上的恭谨有礼,另一方面则是称呼对方时所使用的礼貌词语。纵观汉语称呼语的过去与现在,我们不难发现,中国人在称呼语的使用上十分考究,称呼语的划分极其细致。中国的称呼语基本上经历了从敬体到简体到随意体三个阶段,而从中不难发现社会变迁的深刻印痕。 一、我国在不同时期的流行称呼语 50年代之前中国的流行称呼语体现了一个“敬”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