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9 毫秒
1.
对联“神效”质疑李仁魁过年了,在门上贴到对联表达自一己的C愿,是我们民族的习俗。对联贴上去了,是否就“。C想事成”,贴者并不十分在意,读者也不会去深究。如果以为贴上一副“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的对联,就可以高枕以待“小康”,则无疑是痴人说梦。但是,有的...  相似文献   

2.
乾隆皇帝与商业对联张剑华清朝乾隆皇帝擅长诗词,酷爱对联。有趣的是,他的一些对联涉及商业领域,读来妙趣无穷。一个腊月三十晚上,乾隆皇帝到大街上巡视,目睹幅幅歌颂太平盛世的春联,洋洋得意。高兴之示,见一鞋店未贴春联,顾客稀少,遂上前询问为何厂贴者联。老板...  相似文献   

3.
改对联     
改对联冯永良从前有个进土老爷,专横跋扈,不可一世,群众恨之入骨。一年春节,他为炫耀自己,在大门上贴了一幅对联:父进士,子进士,父子皆进士;婆夫人,媳夫人,婆媳均夫人。有个秀才路过进土家门,看了对联露出鄙视的神态。晚上,他就悄悄地把对联做了改动。第二天...  相似文献   

4.
贴春联     
腊月廿九上午九时,我们家开始贴春联。 按历法说,正月初一才算大年,可在我们农村老家,腊月三十才是真正的过年,三十晚上(除夕夜,我们叫年午间)是最热闹的,是年的高潮。所以像样的人家腊月甘九的上午就把春联、拄钱儿贴好了。从大门开始,所有的窗户、门,包括猪圈、鸡架都要贴上对联、挂钱儿、福字,红堂堂的,满院生辉,一门福瑞。  相似文献   

5.
对联是一种独具中国特色的文学样式。从五代时后蜀主李昶撰写的第一幅春联“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算起,已有一千多年发展历史了。在这期间,文人雅士乃至山野村夫撰写的对联,真如恒河沙数,无法计算。然而,收入各种对联专著中的多为春联、婚联、寿联、挽联、新居联、风景名胜联、题赠联、格言联等类,且不说金融方面的联语十分罕见,就连经商方面的联作也是凤毛麟角。  相似文献   

6.
算盘对联趣闻林春增在台湾台南市的城隍庙中,珍存着两架档,为1937年所造。两旁的对联是:大算盘。其中一个长3.6米,宽0.9米,21善恶全是人自作;档,造于1959年,算盘的两旁有这样一幅对是非奠定法难容。联:这奇特的算盘,奇特的对联,富蓄一番处几何...  相似文献   

7.
王再峰 《理财》2007,(2):14-16
在中国,若论及收视率最高、影响最大的电视节目,相信很多人都会毫不犹豫地说是中央电视台一年一度的春节联欢晚会(以下简称央视春晚)。20多年来,央视春晚像是镶嵌在中国人“年味儿”里的一个文化符号,尽管已有不少人将其视为食之无肉弃之有味的“鸡肋”。不管怎么说,对于绝大多数国人而言,过年少了央视春晚就不像过年,除夕夜看央视春晚,已经成为了一种习惯。  相似文献   

8.
谁是银行的最爱?谁是信贷部门的宠儿?谁是行长们在过年过节时亲自拜访的对象?  相似文献   

9.
年画,是中国特有的一种绘画体裁,过去过年家家都要贴,一幅年画一个故事,一幅年画一个愿望,既喜庆,又有年味儿。而九九消寒图,是用以记录入九以后天气阴晴的日历,以  相似文献   

10.
《中国金融家》2008,(1):110-110
唐代文学家柳宗元有个“答对钱联”的故事,十分有趣。在他贬居永州后过生日时,一些亲朋好友前来祝贺,柳宗元站在门口迎接。有一位同乡朋友存义恃才傲物,对文人崇拜柳宗元感到愤愤不平,他故意带着装有三枚铜钱的礼盒前来祝贺,盒内还放着半幅对联:“三枚铜钱恭喜,嫌少莫收,收则爱财。”  相似文献   

11.
《中国资产评估》2010,(1):44-44
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于、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亍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  相似文献   

12.
送走了一年一度的传统节日春节。静下心来品味,发觉如今的“年”已与传统意义上的“年”有了很大变化。以往过年是中国人辛劳忙碌一年阖家团圆的日子,这一天即使在千里之外也要赶回家,年三十儿必定是一家人几代同堂一起享受过年的祥和与欢愉。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观念变了,从过去只满足于丰衣足食,过年餐桌上有鸡鸭鱼肉到现在追求生活的高品质、个性化,人们在欢天喜地迎新年的时候,与时俱进地给过年增添了许多极富时代特征的新内容,概括起来这些变化是。  相似文献   

13.
    
诗台湾的珠算文化林春增当今社会,尽管现代化的计算工具比较普及,但作为华夏文化遗产的算盘在台湾也同样,仍然备受推崇。在新竹城隍庙的山门上,悬挂着一架大算盘,据说这是用以记人功过的,上面写有一幅对联:世事何须多计较;神仙自有大乘除。台湾人喜爱算盘,表现在...  相似文献   

14.
漫话端午     
1919年的“五四”运动震憾着中国大地。当时,上海市南市区为声援被捕学生而罢市的商店,在门口贴出对联:“学生一日不释,本店一日不开”、“学生含冤,定卜三年不雨;同胞受辱,可兆六月飞霜”。此联用齐妇含冤和邹衍下狱的典故,语痛意昂,观者动容。“四金刚捧日,的确可杀;众商行罢市,尤须坚持。”四金刚系指段祺瑞、陆宗舆、曹汝霖、章宗祥四个大卖国贼。一语双关,骂得痛快。上海最热闹的跑马厅,也出现了巨幅白布对联:“哪有心神看跑马,正应筹策补亡羊”。南京路上有一家服装店无动于衷,单独开门营业,立即有人贴上一幅对联加以讽刺:“你们雪耻雄心,全市罢工;本店金钱主义,孤独开门”。店主一见,连忙关闭店门。斗争胜利后,南京路各店纷纷换上新对联共贺:“共争青岛归还,同看国贼罢黜”;“欢呼学生复课,庆贺商店开门。”  相似文献   

15.
盼过年     
小时候,每到快过年的时候,奶奶就总要把我拉到身边,对我说“奶奶年纪大了,就盼过年。我盼过年呀,不图吃,不图穿,就盼到了过年的时候你伯伯、姑姑就该回来看我了。”奶奶每次说着说着就眼睛湿了,鼻子酸了。每当这时,我总是一边给奶奶捶着背,一边认真地对奶奶说:“奶奶,我也帮你盼过年吧,两个人盼呀过年就来得快。”奶奶一听,乐了。奶奶一乐,我也就笑了。  相似文献   

16.
孟曦 《中国金融家》2021,(1):166-167
什么是中国年的年味?是家人团聚的亲情之味?是灯笼对联衬托起来的吉祥之味?还是烟花爆竹释放出来的快乐之味?本期《金融生活圈》,让我们一起重温过年的仪式感,找回那些遗失的"年味"。备年货,备出满满仪式感备年货,是春节必有的仪式感。当一家老小开始忙前忙后往家拎东西时,浓浓的年味就像开水的热气,在家中弥散开来。小时候,买年货是...  相似文献   

17.
方化祎 《理财》2006,(3):9-9
2005年除夕,记者乘长途汽车到平顶山。平时,从郑州到平顶山票价是37元,这时售票员却要价100 元;到许昌平时20元就可以,这时却要价80元。司机讲:“过年不容易,跑车的都一样。不掏钱就下  相似文献   

18.
对联是一种源远流长的民间文学形式.其艺术魅力吸引着一代又一代人,历代都有“税收对联”,有些税收对联脍炙人口,广为传诵。  相似文献   

19.
过年     
过年,许是孩子们最盼望和牵记的日子了。我能够清楚地记忆乡里老家过年的情景,恰是文化革命那十年浩功时期。那时故乡很穷,粗衣遮寒,循食充饥,即使到了过年的份上,仍有人长吁短叹。许是“少年不如愁”的缘故吧?惟有孩子们那般兴高采烈的劲儿,才给过年增添了特别欢娱的氛围。  相似文献   

20.
过年的记忆     
越是到年根儿底,对于过年的记忆越是清晰可见,儿时的过年,是一种向往,因为过年可以有新衣,有新鞋,有更多好吃好玩的东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