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75 毫秒
1.
当前中国的汽车消费带有明显的奢侈性消费特征,这与当前中国社会转型期富裕阶层的身份情结和消费主义意识形态紧密勾连。奢侈性汽车消费是当前中国富裕阶层建构社会身份的重要方式。社会身份的建构是创造社会资本以获取个人利益的重要途径。奢侈性汽车消费的社会功能塑造了当前中国的汽车消费文化,并会对未来中国汽车消费和汽车产业的发展走向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孔淑红 《经济师》2010,(1):21-22
文章以对150个奢侈品汽车消费者的调查问卷为基础,对中国提高高排量汽车消费税对奢侈品汽车消费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总体上汽车消费税的提高对豪华汽车的消费没有起到抑制作用。在全球金融危机全球的豪华汽车消费平均下降20%的情况下,我国的豪华车消费一支独秀表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究其原因,是因为我国经济持续了30多年的稳定增长,产生了一批富豪家庭,他们的消费正处在上升时期。他们的消费也表现出了很大的非理性。  相似文献   

3.
正一、我国汽车消费金融发展前景广阔自1998年中国人民银行正式批准开展汽车消费信贷业务以来,我国汽车消费金融实现了快速发展。据统计,2001年全国汽车消费信贷余额为436亿元,2011年该余额突破3000亿元,十年间增长近7倍。同时,我国汽车消费金融制度体系建设不断完善,市场主体不断多元,尤其是近年来受国家扩大消费战略以及国内汽车消费市场扩容影响,汽车消费金融正步入新一轮快速增长  相似文献   

4.
陈新 《广东经济》2009,(6):10-13
温家宝总理在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强调:“要培育消费热点,拓展消费空间。完善汽车消费政策,加快发展二手车市场和汽车租赁市场,引导和促进汽车合理消费。”黄华华省长在2009年政府工作报告上也提出要“扩大汽车消费,激发文化、通信、体育、健康等消费活力。”广东省目前汽车消费现状如何,是否需要加快发展,应当采取怎样的相应对策加以引导,本文作一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5.
个人汽车消费贷款业务,是指银行对在特约经销商购买汽车的借款人发放的人民币担保贷款。当前国家为扩大内需、刺激消费、促进经济增长,随着汽车工业的不断发展与居民收入的不断提高,个人汽车消费贷款市场的发展空间也不断增大,各家银行的个人汽车消费贷款业务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如何实现商业银行个人汽车消费贷款业务稳步发展,以促进个人汽车消费贷款业务的持续、健康、发展,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索。  相似文献   

6.
在分析汽车消费贷款业务发展的现状及汽车消费贷款业务发展存在的问题和制约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了大力发展汽车消费贷款业务需要采取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随着我国汽车产业的发展、国民收入的增加、人们消费结构的改变及消费信贷意识的增强,我国银行业的汽车消费贷款业务得到了一定的发展。本文主要从我国汽车消费贷款的现状入手,分析影响我国汽车消费贷款的发展因素,为商业银行营销汽车消费贷款,加强汽车贷款风险管理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8.
陈义彬 《现代财经》2005,25(2):45-47
近年来,我国实施启动内需保持经济高速发展的战略,汽车消费因其行业关联性强而作为刺激内需的重点,被经济学界特别推崇。在国人一片“改善汽车消费环境和积极发展汽车消费”的呼声中,我们应从不同角度分析汽车消费的无限度扩大对可持续发展的危害,在消费模式,尤其在汽车生产和消费等方面作出规划和引导,使我国汽车消费的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的矛盾得到协调。  相似文献   

9.
本文紧密结合我国"十二五"期间将扩大消费需求作为扩大内需的战略重点的需要,将凯恩斯消费函数运用于汽车消费研究,并采用实证分析的方法,认为:经济增长能带动我国汽车消费;而贫富差距的扩大将制约我国汽车消费。对此提出政策建议:在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情况下,应逐步缩小贫富差距以提高群众对汽车消费的能力,从而使汽车产业在"十二五"期间为扩大内需,促进我国经济的平稳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0.
在分析汽车消费贷款业务发展的现状及汽车消费贷款业务发展存在的问题和制约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了大力发展汽车消费贷款业务需要采取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我国个人汽车消费问题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近几年 ,汽车消费成为国内消费需求的一大亮点。然而 ,因汽车价格过高、税费负担较重、金融服务滞后、个人信用制度不健全等因素影响 ,汽车消费规模与汽车业发展规模不适应 ,与国外个人汽车消费水平相比 ,差距更大。为扩大内需 ,我国政府需进一步加大改革力度 ,提高个人汽车消费需求规模与水平 ,拓展中国汽车产业市场的发展空间 ,同时也提高汽车产业在发展经济中的贡献份额。  相似文献   

12.
陈其超 《时代经贸》2012,(10):136-137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居民的汽车消费有明显的增长。自2009年起我国汽车产销量居全球第一,汽车产业得到了平稳快速的发展。成都作为西部地区的重要城市,汽车消费异常火爆,成为了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其汽车保有量居全国第三位。随着成都经济开发区龙泉汽车城的建设完成,成都汽车产销结构和消费结构带来了新一轮的汽车消费热潮。  相似文献   

13.
工行推出了强化汽车行业金融服务、推动汽车消费贷款业务发展的新措施。据介绍,此次工行推出了三项新举措:一是扩大工行汽车消费贷款支持的品牌。今后,工行汽车消费贷款支持的范围由目前的7个轿车品牌,扩大到包括轿车、卡车、客车及微型车在内的30个品牌,这些产品均为国内骨干企业生产的知名品牌产品。二是为汽车行业提供“生产———销售———消费”全方位的信贷服务。今后,工行将在继续积极为汽车生产企业提供生产性贷款的同时,尤其要积极对汽车销售公司和汽车经销商发放批发性汽车消费贷款以实现购车、贷款一次性操作,为消费…  相似文献   

14.
众所周知,尽快启动汽车消费市场,并使之早日成为中国经济新的增长点,这不但关系到我国幼稚的汽车工业承受人关挑战的能力,而且对启动我国目前相对低迷、清淡的消费市场,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和意义。随着我国加入WTO进程的加快,政府刺激经济的政策与措施不断出台,如何做大做活我国的汽车工业,如何尽快启动我国的汽车消费,我以为,有必要对我国的汽车消费环境进行必要的清理,特别是规范汽车税费的收取制度,否则,汽车消费难以全面启动。一、我国汽车消费环境与税费收取现状目前,就汽车消费环境而言,人们仍把汽车视为“超前消费…  相似文献   

15.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居民的汽车消费有明显的增长.自2009年起我国汽车产销量居全球第一,汽车产业得到了平稳快速的发展.成都作为西部地区的重要城市,汽车消费异常火爆,成为了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其汽车保有量居全国第三位.随着成都经济开发区龙泉汽车城的建设完成,成都汽车产销结构和消费结构带来了新一轮的汽车消费热潮.  相似文献   

16.
促进我国汽车消费市场发展的对策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1年12月26日,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举办第30期"经济每月谈",主题为"扩大消费与发展方式转变"。国家信息中心信息资源开发部主任徐长明认为,2011年我国汽车消费增长全面大幅下降,其原因在于刺激政策的退出和宏观调控的影响,这种情况是暂时的,从国外汽车消费市场的发展来看,我国已经进入汽车消费市场第二高速增长期,为保证汽车市场的长期健康发展,应大力发展节油型汽车以及新能源汽车,改善交通环境,扩大二三线汽车市场消费。  相似文献   

17.
目前,我国汽车消费贷款出现下降,风险不断增加,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前几年汽车消费贷款粗放式管理,当前汽车价格持续下降、汽车抵押物加速贬值、消费者持币待购是客观性原因。但根本原因在于我国汽车消费贷款的制度缺陷。1.企业和个人信用制度不健全,汽车消费贷款信息不对称。由于个人信用记录报告严重缺乏,甚至客户资信信息无法取得,借款人提供的资信证明材料真实性和准确性难以得到核查和证实,导致商业银行在汽车消费贷款需求风险管理方面缺乏有效控制手段。主要表现在商业银行难以掌握并持续监控客户的真实收入、信用记录、家庭负债等个…  相似文献   

18.
汽车共享消费的发展模式及社会经济特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私人拥有为基础的汽车普及消费既是一种大幅度提高社会福利水平的生活方式,又是一种非可持续性消费模式.汽车普及消费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不仅消耗大量自然资源,且造成极大的环境危害.要解决汽车消费的两难问题,除了制造技术的创新外,还必须进行消费模式的创新.汽车共享作为一种创新型交通模式,在发达国家已经得到相当程度的发展,在我国更具有推广应用前景.本文对汽车共享的概念和发展历程进行分析,并对其社会经济特性和发展模式等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9.
我国汽车消费走势——消费的高潮即将来临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徐连仲 《经济纵横》2001,(10):24-27
我国汽车消费的热点正逐步形成 ,有望在未来五年左右的时间形成我国居民最大的消费热点 ,在未来十年左右时间成为我国最大的经济增长点。我国汽车消费的高潮即将来临。  相似文献   

20.
目前我国的汽车消费市场获得了很大的发展,但是汽车消费贷款业务还存在着较大的漏洞,隐含了较大风险,尚需加强汽车消费信贷风险管理与控制。介绍了汽车消费信贷方面的基本情况,列举了汽车消费信贷的风险类型及风险的成因,针对汽车消费信贷的风险,结合我国汽车消费方面的具体情况,提出相应防范和化解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