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人口向城镇的集聚和转化,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实现这一美好向往,浙江省在全国最早提出推进新型城市化.从实践来看,浙江城市化的特点是城乡发展一体化水平较高,但城市现代化水平相对不强.在新一轮城市化发展中,我们应全面贯彻十八大精神,按照省委十三届二次全会和全省经济工作会议部署,坚持以人为本、以提高城市化质量为核心、以城市群和都市区为主体形态,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城市化道路.  相似文献   

2.
西部地区城市化特点与城市化战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提出从人口密度、城市密度、城乡人口结构三个方面观察城市化现象从而东西部城市化存在较大差异的见解。西部地区的城市化进程更多地表现为农民大量外出务工从而农村人口急剧减少导致城市人口比重相对提高带来的城市化现象。作者认为 ,从效率更高并与工业化和经济发展模式相适合的要求出发 ,西部地区城市化宜采取大城市与城市圈结合的战略 ,即 ,优先发展大城市 ,并以大城市和中心城市为轴心 ,以轻轨交通、通勤铁道、高速公路为纽带 ,在自然条件、经济基础、工业发展水平较好的地区 ,发展若干发达的城市群、城市圈 ;不宜遍地开花的、脱离工业化和经济基础孤立的发展小城镇。作者强调 ,中国的城市化也要走一条非均衡协调发展道路 ,并认为 ,相当长时间内 ,外资、内资、产业、要素、人口还会继续向东部聚集 ,但从资源承载能力和系统平衡要求出发 ,特别是从中国水资源分布的特点出发 ,中国城市化发展也已经到了需要关注东西部协调发展的时候。  相似文献   

3.
我国快速城市化过程中的农村剩余人口转移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伴随我国快速城市化过程中,人口流动的主体是农村剩余人口向城市的转移。通过对我国农村剩余人口转移的问题、特点和制约因素的分析,提出了几项合理的措施:①深化体制革新,实现农村剩余人口的彻底转移;②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推进城市化进程;③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和遏制房价高涨;④建立健全城乡一体化的劳动力市场;⑤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教育,提高其文化素质。  相似文献   

4.
日本与韩国城市化及发展模式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日本和韩国是二战后亚洲国家在较短时间内快速、成功地实现国家工业化和人口城市化的典范。从城市人口聚集模式看,两国都经历了由集中到分散,再到相对集中的城市化发展模式;从城市体系的空间分布模式看,两国都通过国土综合开发,积极发展卫星城市,有效解决大城市人口过度集中的压力,以及城市化对社会、经济和资源环境的压力,从而实现城乡及区域协调发展;日本和韩国城市化制度与管理模式对我国城市化发展模式的选择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中国城市经济》2007,(4):23-23
什么是中国特色的城市化道路?这个问题在学术理论界和管理层一直有着不同的观点,全国政协委员、中科院可持续发展战略首席专家牛文元说,十六大时为城市化下了一个定义——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我认为这是合乎中国城市发展规律的方向。  相似文献   

6.
转型升级关键时期,浙江必须走一条经济高效、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社会和谐,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新型城市化道路  相似文献   

7.
城市化包括人口的城市化和土地的城市化,我们通常所讲的城市化主要是指人口的城市化,即人口在城市迅速集中的现象。近代以来,大规模的城市化现象发端于工业革命。工业革命所带来的大规模的使用机器的生产活动,要求劳动要素的相对集中,再加上工业区域劳动市场价格的吸引作用,造成了农村人口向某些中心区域的迅速集中。人群的集中也带来了市场活动、  相似文献   

8.
人口流动迁移和区域协调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家良 《浙江经济》2007,(22):12-15
中国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的经济差别与人口大规模跨区域流动迁移及其特点密切相关,不同地区人民生活水平和公共服务大体相当是评判区域协调发展的最综合指标,.对人口大量流动迁移奢件下实现区域协调发展,要处理好人口集聚和经济集聚、地区经济不平衡发展和均衡协调、城市化和新捉村建设、控制国土开发强度和空间引导产业等几个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9.
实现西部地区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西部地区的城市化进程。西部地区在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城市化总体水平偏低、城市呈粗放型发展、城市基础设施落后、城乡差距进一步拉大、城市间的吸引与辐射作用弱小以及生态环境整体恶化的趋势。对此,西部地区城市发展战略应选择合理的城市开发战略模式;坚持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的多元化;实施科技发展战略;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0.
论城镇化和地区经济一体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何凡 《特区经济》2005,(2):17-19
不同的社会学科对城市化进程的实质的描述是不一样的。经济学认为城市化是各种非农产业发展的经济要素向城市集聚的过程;社会学认为城市化是一种城市性生活方式的发展过程,人口学认为城市化是居住在城市地区的人口比重不断上升的过程,地理学认为城市化是人类居住和经济布局呈现出日益集中化的过程。概括地讲,城市化实质上是一个全体居民市民化或农民的非农化解放的过程。  相似文献   

11.
随着全球贸易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开放经济下的贸易、环境与城市化三者之间的协调显得尤为重要,然而现有研究对其协调发展评价的定量研究和情景模拟关注并不够,由此导致不便于对这种发展状况进行定量性评判.因此,文章以我国开放度程度较高、经济相对发达的长三角(16城市)为例,在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和协调度评价方法对其协调发展状况进行评价的基础上,通过引入情景分析方法设计3大类9种方案对其未来情景进行政策模拟和比较,由此提出了贸易、环境与城市化协调发展的路径.  相似文献   

12.
文章通过对我国城市化发展方针的回顾与重新思考,提出我国城市化要走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复合型城市化道路,并根据不同区域、不同类型与不同发展阶段的城市因地制宜的进行城市化,进一步发挥中小城市的规模与聚集效应,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等.  相似文献   

13.
所谓城市化,是指居住在城市地区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增长的过程。确切地说,是农业人口向非农人口转化并在城市集中的过程。我们通常以城市人口(包括大中小城市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来表示城市化率,即城市化率=城市人口数/全国总人口数×100%城市化是伴随着工业化的过程而产生的。在工业化的过程中,从事工业和服务业的企业在地理上不断趋于集中,以此获得“聚集经济效益”,这样,就推动了城市化进程。对世界各国来说,城市化都是工业化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一种现象,但各国的城市化道路又有所不同,各具特色。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城市化进程具…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六大提出,要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有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这是今后一个时期内我国城镇化建设的指导方针。河池市作为桂西北中心城市,产业的主要构成是矿产业、农业,人口的主要成份是农民,现代化的重点在农村,综合经济实力亟待增强,小城镇建设已成为事关全  相似文献   

15.
<正>一、引言城市是人类经济和社会活动最重要的空间载体。伴随着城市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人口、产业、资本等各种要素不断流动,城市的传统产业发生梯度转移,各种资源日益短缺,使得国内外许多城市面临着经济转型的重大问题。城市转型是基于推动城市发展的主导要素变化而导致的城市发展阶段与发展模式的"重大的结构性转变",是在相对较短的一  相似文献   

16.
唐晓东 《开发研究》2005,(5):96-97,69
我国正处于城市化高速发展期,在城市化进程中城市人口规模的预测决定了城市用地规模和基础设施的建设规模,合理预测城市人口规模能促进人口、环境和资源的协调发展。本文通过城市经济生产函数即GDP与社会固定资本和劳动力的计量经济分析,预测一定时期与GDP对应的二、三产业劳动力数量,再通过二、三产业劳动力负担人数求得城市人口总量,对科学合理确定城市规模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到2050年我国将基本实现城市化。走什么样的城市化道路,不仅关系城市化的顺利推进,而且关系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我国是地域辽阔、各地条件和发展极不平衡的发展中大国,城市化进程必将呈现多元化特征。大中小城市与小城镇协调发展:城镇规模结构的多元化国家十五规划确定的“走大中小城  相似文献   

18.
萧衡锺 《改革与战略》2014,(4):21-26,44
新中国成立后,计划经济体制的实施,在城市化发展道路的选择上,管控人口规模最重要的手段便是配合传统户籍制度所施行的各种配套政策,如社会福利保障、粮食配给等制度。中共十五届五中全会后,通过确定了要实施城镇化战略、推进城镇化发展的要求,正式提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目标,逐步放宽户口迁移限制,引导人口合理有序流动,并全面推行小城镇户籍管理制度改革,为整个户籍管理改革累积经验,同时以具有合法固定住所、稳定职业或生活来源作为基本落户条件,由各地人民政府根据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制定城市发展总体规划,以落户条件取代计划指标。城市规模战略的确定,必然牵动户籍制度的变革,整个户籍制度的改革也呈现出有步骤的逐渐性,从小城镇开始,到近年来大中城市对于户口管制的松动,均表现出配合城市化战略的步伐。  相似文献   

19.
城市化质量与数量的协调发展是城市化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对天水市城市化质量与数量的协调性进行分析,以求寻找到二者间协调性的变化规律,为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就天水而言,为了减轻人口流动给城市带来的压力,可通过各种惠农政策降低人口流动速度,但在经济发展允许的条件下应鼓励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  相似文献   

20.
合理的城市体系不仅是中心城市发挥辐射带动力的保证,而且也是缩小区域差距的重要条件,构建合理的城市体系有助于缩小区域经济差距。但目前这两方面的研究还处于相互割裂的状态。针对我国区域经济失衡与城市体系结构不合理并存的问题,提出了基于城市体系优化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思路。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现实路径是"抓中间、促两头",即通过加强次中心城市的发展来带动区域性城市群的发展,促进不同类型要素资源的分层流动和落后地区的经济集中。同时,通过促进大中小城市之间的产业分工和互动来优化资源的空间配置,从而实现大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