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系统分析资本市场双向开放标志性事件——“沪港通”制度实施以来资本市场开放领域文献,揭示该领域研究现状、研究热点与演进趋势,提出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并提出政策建议。研究运用CiteSpace软件重点分析检索文献的发文时间特征、刊发载体特征、核心作者、关键词等。结果表明,该领域研究受到了国内顶级期刊的认可,刊文数量整体呈现快速上涨趋势并与各政策实施过程相吻合,研究热点与趋势逐步从宏观经济政策效应层面不断深入到微观企业财务行为层面,对公司治理、企业创新等方面均有相当程度的促进作用。最后,进一步讨论该政策背景下资本市场开放领域可能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拓展方向。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沪深港通交易制度的实施作为准自然实验,构建多时点双重差分模型实证检验资本市场开放对重污染企业环保投资的影响。结果表明,资本市场开放有助于提升重污染企业环保投资水平,这一结论在经过平行趋势检验、替换被解释变量、倾向得分匹配等一系列检验后依然保持稳健。进一步研究发现:资本市场开放对企业环保投资的促进作用在环境规制程度低、股权制衡度低以及高管薪酬粘性弱的企业中更加显著;资本市场开放通过改善企业的信息环境和缓解融资约束两种途径来促进企业环保投资。  相似文献   

3.
基于可持续发展视角,以沪深港通交易制度实施为准自然实验,选取2010—2020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数据,考察资本市场开放对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沪深港通交易制度的实施提升了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和ESG水平,促进了企业高质量发展,此结论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仍成立;沪深港通交易制度可以通过技术创新效应、内部控制效应及外部监督效应促进企业高质量发展;基于地区制度环境、行业属性及产权性质的异质性检验发现,资本市场开放对制度环境水平较低地区、重污染行业及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的促进作用更大。研究为进一步扩大金融高水平对外开放与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证据。  相似文献   

4.
伴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快熟发展和逐渐完善,上市公司净利润的重要性愈加重要。因此,出现了管理层通过对会计政策的选择而实现特定目的现象,我们称之为盈余管理。本文从中国资本市场的固有特点出发,分析了中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动机问题。  相似文献   

5.
信息披露质量一直是理论界和实务界关注的热点。文章依据有效市场假说和信息不对称理论,以2012—2019年深主板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使用双重差分模型实证检验了深港通政策实施对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的影响。研究发现资本市场开放有助于提高信息披露质量,进一步研究发现深股通标的企业前十大股东包括境外投资者时,资本市场开放对信息披露质量的提升效应更强。研究为进一步深化互联互通机制、完善资本市场开放、提高企业信息披露质量提供了经验依据。  相似文献   

6.
7.
上海证券交易所于2014年11月17日开通的沪港通交易平台,是我国境内资本市场对境外投资者开放程度大幅提高的重要标志。文章以沪港通开通这一自然事件的发生为契机,以2012—2016年中国上海证券交易所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使用双重差分模型,从微观层面研究资本市场开放水平提升对上市公司会计稳健性的影响。研究发现,资本市场开放以后,公司的会计稳健性水平显著提升。这意味着,公司为应对资本市场开放后的复杂市场环境,会主动提升会计信息披露质量,减少交易成本,降低公司与外部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最终表现为会计信息稳健性水平的提升。进一步研究发现,资本市场开放对公司会计稳健性的正向影响,仅在公司财务杠杆水平适中时显著。当公司的债务水平较低或较高时,资本市场开放与公司会计稳健性之间并不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研究结论对于缓解境内外投资者与我国资本市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性、倡导资本市场开放水平的进一步提升具有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8.
9.
刘程  王仁曾 《财会月刊》2020,(12):18-26
利用"沪港通"政策实施这一外生冲击,构建双重差分模型(DID)实证研究资本市场开放对公司治理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从盈余管理和高管薪酬业绩敏感性这两个指标来看,对比控制组,"沪港通"政策实施确实有效地提高了公司治理水平,且在"沪港通"活跃成交股样本中更为明显,同时这一影响存在显著并且持续增强的滞后效应;通过影响机制检验发现,"沪港通"政策实施能够显著提高股票流动性,进而提高公司治理水平;对非国有企业和国有企业样本分别进行回归,发现"沪港通"政策实施对公司治理的优化作用在非国有企业样本中更为明显。这表明"沪港通"政策的实施对于改善公司治理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以2009—2016年上市的A股公司为研究样本,考察风险投资机构对企业应计盈余管理行为和真实盈余管理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风险投资机构持股对企业应计盈余管理行为无显著影响,却能够显著降低企业的真实盈余管理行为.在控制了内生性等问题后,上述结论依然成立.进一步研究发现,风险投资机构持股能够通过抑制真实盈余管理行为对企业价值造成的长期负面影响,显著提升企业价值.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2009—2016年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为样本,基于行业异质性视角研究企业进行真实盈余管理活动对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发现:制造业全样本企业真实盈余管理促进创新绩效,高新技术制造业企业真实盈余管理抑制创新绩效;在不同产权性质的高新技术制造业中,国有和非国有高新技术制造业真实盈余管理分别促进和抑制创新绩效。对于高新技术制造业进一步分析发现,销售操控、费用操控和生产操控均对创新绩效起到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2.
文章在资金脱实向虚的现实背景下,以沪港通的实施作为自然实验,基于2010—2018年我国A股上市公司的数据考察了资本市场开放对企业金融化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表明,资本市场开放提高了企业金融化水平,融资约束在其中起到部分中介作用.进一步研究发现,资本市场开放对国有企业金融化的提升作用较弱,而对地区制度环境优、套利动机强的企业的金融化水平的提升效果更加显著.研究结论为宏观的监管政策及其经济后果提供了经验证据,作为监管层采取合理措施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参考.  相似文献   

13.
基于2016年深港通交易制度实施的准自然实验,本文利用2009~2018年A股深市非金融行业上市公司数据,采用多时点双重差分模型考察了资本市场开放对企业信息披露质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深港通交易制度的实施能够提升企业信息披露质量;企业两权分离度越高、高管持股比例越低,深港通交易制度对其信息披露质量的提升效应越强.进一...  相似文献   

14.
“沪港通”是我国资本市场开放的一次重大创新实践。基于“沪港通”政策实施这一准自然实验,运用双重差分模型,以2009~2017年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资本市场开放对企业社会责任水平的影响。研究发现:“沪港通”政策的实施显著提高了上市公司的社会责任承担水平,在使用倾向得分匹配方法校正样本选择性偏差后该结论仍然保持不变。进一步分析发现:这一促进作用主要存在于非国有企业、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较高的公司、分析师跟踪数量较多的公司中。由此可以推断,资本市场开放在增强企业的社会责任战略投资意识和提升企业社会责任水平上扮演着重要角色。该结论拓展了资本市场开放的经济后果研究和企业社会责任履行的动因研究成果,也为资本市场开放政策的继续推行提供了经验证据的支持。  相似文献   

15.
本文基于2006~2016年沪深主板上市公司的数据,结合高层梯队理论和管理层自利理论,对CFO个人特征对盈余管理的影响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发现,CFO的性别、任职年限、学历背景、专业水平、年龄、薪酬特征会显著降低企业的盈余管理程度,CEO控制权的增加会抑制CFO的个人特征与盈余管理之间的负相关关系,国企CFO个人特征与盈余管理的相关关系相比于非国企而言不是十分显著。本文丰富了盈余管理的相关研究,对加强CFO选聘、完善公司治理也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为保障投资者利益,我国对资本市场制定了非常重要的三个监管措施,而它们恰恰成为中国大批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直接动机.本文通过这三大监管制度来分析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并提出一些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17.
基于动机视角的盈余管理文献综述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本文基于动机视角,对盈余管理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归纳和总结,发现西方从会计盈余数据的契约安排(管理报酬契约、债务契约)动机、政治成本动机以及资本市场动机对盈余管理进行研究,而我国主要侧重于资本市场动机,证实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研究仍是一个前景广阔的学术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18.
于林 《事业财会》2007,(4):60-62
盈余管理(earnings management)是指企业管理者以获取一定的私人利益(private gain)为目的,迫于相关利益集团对其盈利预期的压力,在公认会计原则的约束下选择最有利的会计政策或控制应计项目,以使报告盈余达到期望水平。从本质上讲,盈余管理显然是一种利润操纵  相似文献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