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股票期权激励能在境内上市公司大规模推行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经生 《中国金融》2005,(20):49-50
2005年8月23日,中国证监会、国资委、财政部等国务院五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的指导意见》第10条指出,完成股权分置改革的上市公司可以实施管理层股权激励。9月9日,国务院国资委发布的《关于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中国有股股权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指出,完成股权分置改革的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可以探索实施管理层股权激励。股权激励问题成为市场关注的热点之一。  相似文献   

2.
股权分置——一个具有中国特色、与中国证券市场相伴而生的、困扰了中国股市多年并直接导致近四年漫长熊市的头号难题,终于出现了破解的迹象。2005年4月29日,中国证监会宣布启动股权分置改革试点工作,紧接着在5月9日“五一”节后首个股市开盘日,证监会推出了股权分置改革4家试点上市公司:清华同方、三一重工、紫江企业和金牛能源。  相似文献   

3.
2005年4月29日,中国证监会发布《关于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试点有关问题的通知》股权分置改革正式启动。一年来,一场从根本上推动中国证券市场发展的变革,使中国股市经历了一次飞跃之旅,获得了凤凰涅磐般的蜕变重生。时至今日,沪深两市大部分上市公司已完成或者进入股改程序,市场运行令人鼓舞,投资者信心逐步恢复,在股权分置改革一周年之际,  相似文献   

4.
《金融博览》2006,(7):4-5
2005年4月29日,中国证监会发布<关于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试点有关问题的通知>,股权分置改革正式启动.  相似文献   

5.
2005年4月29日中国证监会宣布股权分置改革试点启动后,有两批上市公司进入试点,标志中国证券市场进入后股权分置时代。股权分置改革将对我国上市公司并购产生深远影响。这是因为,我国证券市场和成熟市场的最大区别就在于股权分置。股权分置是我国上市公司并购不成熟的制度障碍,  相似文献   

6.
我国上市公司从2005年实行股权分置改革以来,取得了明显成果。本文分析了我国上市公司股权分置的经济实质及其财务后果,同时分析了我国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及其财务影响。掌握资本运作和创新金融工具运用方面的知识,成为股权分置改革后财务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  相似文献   

7.
2005年4月29日中国证监会宣布股权分置改革试点启动后,有两批上市公司进入试点,标志中国证券市场进入后股权分置时代.股权分置改革将对我国上市公司并购产生深远影响.这是因为,我国证券市场和成熟市场的最大区别就在于股权分置.  相似文献   

8.
股票期权:一把双刃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晔珉 《新理财》2006,(3):46-48
我国的股权分置改革进行得如火如荼,已经有1/3的上市公司完成了股权分置改革。在此基础上,为了通过改善公司治理结构来提高上市公司质量,证监会在2005年12月31日发布了《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管理办法(试行)》,规定已完成股权分置改革的上市公司可以实施股权激励,建立健全激励与约束机制。股权激励是指上市公司以本公司股票为标的,对其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及其他员工进行的长期激励,包括限制性股票、股票期权及其他方式的股权激励。  相似文献   

9.
全流通之路     
《深交所》2005,(12):70-71
自2005年6月17日公司开始着手准备向中国证监会上报股权分置改革初步方案,到2005年8月4日公司的股改方案顺利通过股东大会审核,短短49天内,苏宁电器进入了G股时代。  相似文献   

10.
一、引言2005年启动的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是中国证券市场解决股权割裂问题的一次制度性变革。截至2006年12月31日,股权分置改革基本完成。各方对股改的预期正趋于稳定,股改的积极  相似文献   

11.
《银行家》2005,(6):69
初夏似火的骄阳也未能抵御住中国股市逼人的寒气。2005年5月的中国股市有两个关键词:“股权分置”和“股指下跌”。2005年4月29日,经国务院批准中国证监会颁布了《关于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试点有关问题的通知》。其后,首批进行股权分置试点的四家公司相继抛出了各自的试点方案。伴随着股权分置改革政策的出台和实施,股市只用了一个劝作加以回应——下跌。尽管力挺此次改革的声音不小,尽管有专业人士一再强调此次下跌的客观因素,尽管此次股权分置改革将成为中国股市未来发展的拐点,然而联想2001年股市在仓促推出“全流通”后一蹶不振的事实,人们很难不将此番股市下跌和股权分置改革试点二者联系起来。  相似文献   

12.
《首席财务官》2008,(5):46-54
2005年4月30日,股权分置改革试点在舆情沸扬中正式启动。经国务院批准,中国证监会4月30日发布《关于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试点有关问题的通知》,股权分置改革试点工作宣布正式启动。40天后召开的三一重工临时股东大会上。到会流通股股东的99.99%对股权分置改革方案投了赞成票。结合网上投票的结果。流通股股东对于三一重工方案的总支持率为93.44%。这也意味着。有幸成为第一家试点的三一重工的股权分置改革方案以绝对高票获得通过。  相似文献   

13.
<正>一、引言2005年启动的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是中国证券市场解决股权割裂问题的一次制度性变革。截至2006年12月31日,股权分置改革基本完成。各方对股改的预期正趋于稳定,股改的积极  相似文献   

14.
刘钊 《中国金融》2005,(20):47-48
2005年7月18日,沪深证券交易所分别推出了经中国证监会核准通过的《权证管理暂行办法》.8月12日,宝钢股份临时股东大会通过股权分置改革方案,宝钢股份成为我国第一家引入权证作为对价方式的上市公司。之后.长江电力、新钢钒、武钢股份,万科等也计划借助权证方式解决股权分置问题。权证交易在中断近10年之后,重新在我国境内股市登场.引起了市场的关注。为此,  相似文献   

15.
《会计师》2005,(10)
2005年8月24日,中国证监会、国务院国资委、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商务部联合颁布《关于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的指导意见》,表明了政府相关部门对全面推进股权分置改革的决心;9月4日,证监会颁布《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管理办法》,这一具有正式意义的法律文件的出台,对于市场明确未来改革总体进程的预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9月6日,上海、深圳证券交易所和中国登记结算公司正式发布《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业务操作指引》和《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说明书格式指引》;9月9日,国资委及时发布了关于国有股权管理的相关通知,为股改解除了最后的疑虑…  相似文献   

16.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2005年4月29日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发布<关于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试点有关问题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开始启动股权分置改革试点;5月9日清华同方等四家上市公司率先成为首批试点,拉开了股权分置改革的序幕;经过两批试点后,9月12日开始全面推进.截至2007年8月31日,A股中绝大多数上市公司已完成了股权分置改革.据统计,已有1161家公司完成股改,占应股改公司数量的90%.完成股改公司市值占总市值的比例已达到96%.  相似文献   

17.
《深交所》2005,(12):59-60
历50余天艰辛股改路,2005年10月21日。科华生物管理层的脸上终于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公司流通股股东和非流通股股东的手终于紧紧地握在了一起。在当天的股权分置改革相关股东会议上,科华生物股权分置改革方案以全体股东99%和流通股股东92%的表决结果获得高票通过。而这次股东会议也将被永远载入公司发展史册,科华生物成为了我国资本市场股权分置改革的亲历者和见证者之一。  相似文献   

18.
当股权分置这一过去15年来支撑资本市场运行的制度平台不复存在时,中国资本市场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股权分置是阻碍中国资本市场发展最重要的制度障碍,也是资本市场中的中小股东即流通股股东的利益不断受到侵害的制度基础。因此,2005年4月,证监会等有关部门下定决心,启动了股权分置改革。2005年12月,第12批股权分置改  相似文献   

19.
资本市场面临制度变革曾被中国金融学会名誉会长黄达比喻为炼狱之门,要跨过炼狱之门要有足够的勇气和强大的外力推动。如今在党中央和国务院大力支持下凭借改革者的勇气智慧和市场各方共同努力,中国资本市场已经跨出最关键性一步,2005年4月29日,证监会发布了《关于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试点有关问题的通知》,正式启动上市公司股权分置试点。截至2006年1月11日,参与股改的公司已经达到434家,总市值为12009亿元,占沪深股市总市值的37%。随着股权分置改革的进一步推进,当前我国资本市场正经历深刻的变革。  相似文献   

20.
《深交所》2005,(12):91-91
作为深圳证券交易所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之一,公司股权分置改革工作一直得到中国证监会、深圳证券交易所、河南证监局的大力支持和帮助。2005年7月,中国证监会、深圳证券交易所、河南监管局有关领导到公司进行实地调研,了解公司法人股股东及管理层对股权分置改革工作的态度和认识,向公司介绍股权分置改革工作的积极意义。8月中旬公司参加了河南证监局组织的股改观摩活动,对风神股份股改进行现场学习。8月底公司参加了深圳证券交易所组织的“中小企业板全面推进股权分置改革动员会”,认真学习了试点公司股权分置改革工作的成功经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