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1 毫秒
1.
正确认定和界定营利性国有企业经营者的代表身份与行为准则是这些企业成功转制和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必须把他们同时归结为国家与职工双方利益的代表。要当好双方的代表,首先必须在国家、职工和经营者之间贯彻按生产要素贡献分配原则,同时又切实贯彻按劳分配原则。与按要素分配原则一样,按劳分配原则也是市场经济的通则,属于初次分配。按劳分配比重的提高的社会经济的自然演进过程,不能刻意追求。按劳分配为主体不惟是我国的既成事实,同时也基本适合当前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完善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分配制度,有利于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六大”首次提出、“十七大”又进一步强调:要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按生产要素分配原则的提出,是我国分配制度上的一次重大突破,引起了理论界的多次探讨。笔者通过总结近年来学术争论中提出的观点,对按要素分配的理论依据及意义、按要素分配与按劳分配的关系等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认为按要素分配包含着按劳分配,可以作为我国现阶段统一的分配政策。  相似文献   

3.
社会主义分配制度的理论突破与创新:1978-2008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收入分配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分配原理同中国实践与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改革开放以来.分配制度适时调整,分配理论取得重大突破和创新:从平均主义到部分先富,实现非平衡突破;从"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到"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公平与效率的关系",确定新的分配原则;从单一"按劳分配"到"多种方式并存,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收入分配制度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4.
多劳多得与按劳分配是二种不同的分配原则,具有五个文献的重要差别。根据经济结构、经济体制、经济运行机制以及社会生产力水平的实际,我国只基本具备实行多劳多得的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多劳多得属于能在全社会通行的分配原则。  相似文献   

5.
按劳分配不只是物质生产领域的分配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经济理论界,有的同志援引《哥达纲领批判》,认为马克思讲的按劳分配只是物质生产领域劳动者的分配原则;非物质生产领域劳动者(特别是脑力劳动者)是从“六项扣除”中开支,不是按劳分配,而是按巴黎公社原则分配。例如,有的文章讲,“现实生活的具体工资中:第一,既包含物质生产领域的工资,也包含非物质生产领域的工资。前者应当是同‘按劳分配’相联系的,后者则不是或至少不完全是同‘按劳分配’相联系的,应当是还受其他原则支配。”我以为这种观点值得商榷。按劳分配原则的适用范围究竟有多大,非物质生产劳动者按什么原则分配,正确认识和解决这个问题,不但具有理论上的意义,而且也是社会经济实践提出的要求。在我国职工中,物质生产劳动者占多数,但非物质生产劳动者仍有数千  相似文献   

6.
对马克思按分配原则的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不仅是剩余价值的理论基础和分析资本主义分配的理论依据,同时也是马克思设想的社会主义按劳分配的逻辑起点。只是以往我们对按劳分配原则的最本质的含义理解不够透彻。实质上,应该说马克思设想的按劳分配原则最本质的内容包括三点,即在未来的社会主义社会中,个人消费品的分配以劳动量的大小为依据,等量劳动获取等量报酬,承认能力本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按劳分配原则,仍然没有偏离这三点本质的含义,但已经有了新的特点和形式。  相似文献   

7.
按照经典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观点,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有两个,分别适用于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各尽所能,按劳分配"适用于社会主义的第一阶段,即社会主义建设阶段。"各尽所能,按需分配"适用于社会主义第二阶段,即共产主义阶段。我国继早期对按劳分配原则的大讨论之后,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的建设,对按劳分配原则进行了中国化的探索。本文从经济思想史的视角对按劳分配中国化的探索历程展开的评述。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还是讲“在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分配方式为补充,兼顾效率与公平”。十五大把按劳分配以外的多种分配方式从“补充”提高到“并存”地位,从“兼顾效率”发展到“坚持效率优先”;并且在党的文件中第一次对生产要素分配原则予以确认。这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更加务实的作风。在传统政治经济学理论中,生产要素分配原则一直被斥之为资本主义性质而…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提出的社会主义分配原则——按劳分配本身就包含有分配机会公平、分配原则公平和分配结果公平的公平性,但由于主、客观的原因,按劳分配在我国社会主义实践中存在着不公平的现象。文章从完善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完善按劳分配的分配依据、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完善政府调节行为等五个方面强调完善按劳分配,更好地实现社会公平。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六大”报告作为中国共产党在新世纪的政治宣言 ,提出了一条创新的分配原则。这是对“十四大”、“十五大”以来的分配理论的新的提升和突破 ,充分体现了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和实践要求。本文在对源泉资本和条件资本及贡献进行分析的基础上 ,论证了这一分配原则及价值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1.
我国市场经济分配原则的理论基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配原则是对分配关系的高度概括,它至少涵盖分配的本源、分配的归属、分配的尺度和分配的规范评价等四个层次,作为对此进行解释的理论也体现出相应的层次性。试图用单一的理论来解释或说明分配的原则是不现实的。构建市场经济收入分配原则的理论基础要将劳动价值论、要素所有权论和要素贡献论结合起来。劳动价值论有助于说明分配对象的来源,揭示分配现象的社会本质,同时也能为评判分配的公正性提供依据;所有权理论则正确地解决了收入分配的最终归属问题;要素财富论为分配份额大小提供了理论说明。三个理论各有侧重,并相互补充,共同概括和说明了分配的表象和本质,从而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分配原则提供了多层次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2.
胡进 《生产力研究》2003,3(5):55-57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按要素贡献分配原则。这个重要分配原则是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不断变革的产权制度相适应的 ,它所表现出的一些特点都与产权制度有关。因此 ,本文将从产权经济学的维度探讨按要素分配原则的制度基础、实现形式、收入差异与对个人财产的产权保护问题。  相似文献   

13.
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是按劳分配,这一原则在理论上提出已有一个多世纪了。但是,何谓按劳分配的“劳”?科学社会主义创始人马克思虽然在原则上作了明确的论述,但人们对这个“劳”的具体理解却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14.
传统理论认为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收入分配是一个价值分割的问题。这种认识无法对十六大提出的分配原则和分配制度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持。因为 ,按照“价值创造一元论” ,在价值创造中除劳动要素之外其他生产要素都不创造价值 ;如果运用“价值创造多元论”加以解释 ,又会落入马克思曾经批判的“庸俗共创论”。只有通过深入分析收入分配的本质 ,确认收入分配在本质上不是对价值的分配 ,而是对财富及其支配权的分配 ,财富由多种生产要素共同创造 ,各要素按贡献共同参与财富分配 ,才能为“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按劳分配主体地位势弱、贫富差距过大,已经成为我国收入分配面临的严峻问题。中国现行收入分配制度在设计层面与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一致的,但在执行层面发生异化,导致居民收入差距拉大。中国收入分配问题的根源在于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存在,在未来比较长的时期内,收入分配问题只能控制或缓和。本文通过对中国收入分配问题成因、根源和对策的分析,试图为控制收入差距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6.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贫富差距不断加大的现状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国有企业由于其员工相对较高的工资与福利待遇,更被认为是拉大贫富差距、造成社会不公的主要原因。这些争议主要集中在国有企业运行缺乏效率且利用垄断力量获取超额收入,有违社会公平。那么与私有制相比,公有制的分配制度是不公平的吗?事实上,很多对公有制分配制度的歪曲认识是建立在对分配制度错误的认识上的。分配本质上是利用生产资料的所有权对剩余索取权的争夺,公有制的分配制度具备整体性和模糊性特征,完善的公有制分配制度并不影响效率且远比私有制公平。  相似文献   

17.
《经济问题》1982年第4期发表的林文肯同志《论“各尽所能,按劳分配”》一文中说:“马克思之所以要把‘各尽所能’与‘按劳分配’结合在一起作为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这是由无产阶级革命的任务和社会主义经济规律的要求所决定的。”但是,实际情况并非如此。翻开经典著作,我们可以看到马克思在论述社会主义个人消费品分配  相似文献   

18.
按劳分配理论发展的历史回顾及其启示焦建国,侯晓杰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是按劳分配。然而,社会主义分配实际上却始终没有摆脱原则与实践的矛盾,甚至南辕北辙;我们先是走进了平均主义的泥潭,改革开放以后又步入了平均主义与贫富相距悬殊并存的困境。市场化改革目标确立...  相似文献   

19.
韩斌 《经济师》2005,(8):20-21
当前,应按照中央精神,结合我国实际,历史地、辩证地理解“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这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收入分配的总原则。效率与公平的矛盾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统一,“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更无歧义的表述应为“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次分配注重公平”。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应坚持和完善“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原则。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才能既大力发展生产力,又防止出现两极分化。完善“效率优先、兼顾公平”,重点是在初次分配中甄别并铲除“伪效率”,在再次分配中明确调节方向,加大调节力度,充分体现公平。  相似文献   

20.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经济增长的同时,贫富差距逐步拉大,基尼系数超过警戒线已是不争的事实。收入分配差距的问题关系着每个国人的切身利益,从广大的劳动力入手终结廉价劳动力,是逐步缩小贫富差距的一种有效方法。"十二五"提出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对终结中国廉价劳动力在某种程度上有着推动作用。这种以"重民生"为特点的收入分配制度,更能促进社会的和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