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1 毫秒
1.
体验了2007年大宗商品的暴涨;遭遇了2008年的金融危机;经历了随之而来的全球性经济衰退,以及各国推出的庞大的救市计划;再到最近以我国为首的各大经济体所释放出的复苏信号。短短2年半的时间里,我国经济体验了一轮轮剧烈的热冷交替。当前形势下,乍暖还寒的中国经济,在今后的日子里究竟面对的会是通胀还是通缩?中国经济应如何应对这日趋复杂的世界经济格局,是坚持以政府投资为主体的经济刺激计划坐等欧美复苏,从而回到以外贸、房地产拉动经济的老路;还是进一步深化改革,政府逐渐将更多的精力放在规则的建立与维护上,改变资源的分配与经济增长的方式,忍受短期的阵痛,以整体效率提升为目标,在未来使占人口绝大多数的普通民众的消费能力普遍提升。本文由此出发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2.
周期性复苏     
股市里周期性行业集体复苏,表明市场对价格上升的预期,旁证了中国经济又将进入一轮扩张期。  相似文献   

3.
经济周期是经济增长的常态.改革开放尤其是我国实行市场经济体制以来,北京经济增长的周期性波动由古典型向增长型转变,出现了新的特征,具体表现为周期性波动路径提升,长度增加,波幅减小,扩张期延长而收缩期变窄等现象.这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有关,也与北京经济结构具有密切的关系.此轮周期中北京经济于2008年见底后,2009和2010年开始复苏,缓慢步入新的扩张期.  相似文献   

4.
我国一季度的经济反弹是短期回暖还是持续性复苏?是否推出新一轮经济刺激计划及新计划重点关注哪些方面?这些问题成为目前市场关注的焦点.  相似文献   

5.
<正>从2012年全球经济形势的基本走势来看,虽然复苏态势还未发生根本性逆转,但全球经济复苏的道路上却布满了阴霾,增速下行风险大于复苏动力,以发达经济体债务与财政为主要特征的危机层出不穷,导致全球经济前景更加具有不确定性和危险性。一、2012年全球增速下行已成定局综合2012年全球经济各种风险和负面因素主要包括:一是无论是发达经济体还是新兴经济体及  相似文献   

6.
《财经界》1998,(1)
1.从经济周期预测房地产形势根据经济学家们的分析,中国经济大体5年左右一个周期轮回。前一轮经济周期从1992年启动。在前一轮周期初期,复苏后不久的中国房地产业在1992~1993年的经济热潮中高速起飞,以至于有人称房地产业是"先导"产业,热得快。种种迹象表明,我国新一轮经济周期已开始活动,其特征将是无大起大落的较快增长。在新一轮经济周期中,房地产业的启动会滞后,不会像上一轮周期热得快,相反会热得慢。在新一轮经济周期中房地产业面临的形势已大大不同于上一轮。从需求推动看已远不如上一  相似文献   

7.
1.从经济周期预测房地产形势根据经济学家们的分析,中国经济大体5年左右一个周期轮回。前一轮经济周期从1992年启动。在前一轮周期初期,复苏后不久的中国房地产业在1992~1993年的经济热潮中高速起飞,以至于有人称房地产业是"先导"产业,热得快。种种迹象表明,我国新一轮经济周期已开始活动,其特征将是无大起大落的较快增长。在新一轮经济周期中,房地产业的启动会滞后,不会像上一轮周期热得快,相反会热得慢。在新一轮经济周期中房地产业面临的形势已大大不同于上一轮。从需求推动看已远不如上一  相似文献   

8.
经济危机之后,以中国为代表的"金砖四国"新兴经济体,通过自身的经济转型开始加速向世界经济市场延伸,在复苏过程中表现尤为耀眼,成为全球经济的重要引擎。据统计资料显示,受房地产以及其他同样引发通胀的领域内投资狂潮的刺激,中国经济在2010年增长了10.3%,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伴随中国经济地位的提升以及日益复杂的国际贸易环境,明确我国在国际贸易中的定位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9.
2014年,新西兰经济延续了此前的复苏态势,整体向好。贸易、房地产及服务业的增长,是此轮复苏的主要拉动因素。新西兰经济的回暖也为两国进一步深化贸易、政策协调、投资等全方位经济合作带来了机遇。一、2014年新西兰的经济形式(一)当前新西兰经济运行特点经济复苏较为强劲。  相似文献   

10.
谨慎对待“重化工业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2003年我国经济开始的新一轮快速增长,主要是依靠在如钢铁、化工、重型机械等重化工业领域的大规模投资。一些人认为,这种在重化工业投资的经济增长模式,标志着中国进入了新一轮经济增长的上扬期。但我认为,中国经济近两年来加速重工业化,并不像许多人以为的那样,是中国经济发展到了某个阶段,产业升级自然带来的结果。产业结构当然会不断升级,但这一轮重工业化应该讲还是有点走进了岔路。在我看来,目前这一轮“重工业热”不符合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中国劳动力过剩,应当  相似文献   

11.
<正> 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2004年贸易和发展报告》9月14日在京首发。“中国扮演了此轮世界经济增长引擎的角色,”在发布仪式上,贸发会议全球化和发展战略司负责人弗拉斯贝克这样赞誉中国经济。由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出版的《2004年贸易和发展报告》由贸发会议和中国商务部联合首发,报告对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进行了深入分析。弗拉斯贝克称,目前全球经济形势较前一年看好,已出现复苏并将持续增长,其中,发展中  相似文献   

12.
《中国市场》2010,(5):86-87
王庆:2010年中国经济或不温不火 摩根士丹利中国首席经济学家王庆撰文表示,2010年中国经济可能会出现不温不火的情景。具体来讲,中国经济很可能在2010年接近10%的增长,通货膨胀约为2.5%。中国经济在2010年面临着两个类型的不确定性。一个不确定性是中国面临的外部环境,我们外部环境,以美国经济为代表的欧、美、日三大经济体的复苏,是有复苏,复苏的力度有多大,这个是有不确定性的。  相似文献   

13.
在全球经济复苏前景日益明朗的情况下,经济刺激计划的退出问题再次引发讨论高潮。危机背景下非常规经济刺激计划的退出是必然的,只是时机、节奏和力度的问题。本文在分析全球主要发达国家应对金融危机救助政策的基础上,对退出的时机与路径,以及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搭配等进行了述评,并对全球经济刺激计划的退出政策进行了国际比较。最后得出几点主要结论及对中国的启示:当前中国经济刺激计划不宜全面退出;经济刺激计划要分阶段退出,兼顾市场反应等。  相似文献   

14.
《浙商》2010,(2):18-21
刚刚过去的2009年是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经济最为困难的一年。在一揽子经济刺激计划和一系列改善民生措施的作用下,中国奇迹般地抵御了外需骤降带来的巨大冲击,中国经济企稳回升并成为拉动全球经济复苏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中国在全球经济复苏中起重要作用 不到一年前,中国以4万亿人民币(5860亿美元)的大规模刺激计划震惊世界.这一庞大计划表明,中国政府希望通过财政支持,决心将这个意想不到的危机转为契机,加强与与发达国家的经济融合.  相似文献   

16.
7月16日,中国国家统计局发布中国经济增长最新数据:2009年第二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速大幅提高,同比增长了7.9%。对此,国际媒体纷纷于第一时间予以报道并进行分析评论。《华尔街日报》和《华尔街日报》中文网连日刊发了“中国经济快速回升是喜还是忧?”、“中国经济的‘夹生饭式’复苏”、“中国GDP增长引发争论”和“中国经济强劲复苏暗藏风险”等多篇文章;《金融时报》与《金融时报》中文网则刊登了“中国经济提速背后的隐忧”等文章。  相似文献   

17.
<正> 据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预测:我国经济可望于今年底或明年初实现软着陆,从明年二季度开始,居民储蓄存款的保值贴补率将迅速下降,从而成为下一轮经济启动的信号灯。 一、中国经济增长的波动呈现明显的周期性特征 1978年以来,我国的经济体制转轨选择了一条渐进式的改革之路,以实现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但从经济运行的实际结果来看,经济增长依旧没有摆脱大起大落的传统模式,经济波动呈现明显的周期性特征。一个完整的周期应包括启动阶段(或称复苏阶段)、繁荣阶段(或称高涨阶段)和收缩阶段(或称衰退与萧条阶段)。在启动阶段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的关系开始由  相似文献   

18.
美国的金融危机使世界经济遭受重创,中国亦不能幸免.为了拯救不断恶化的全球经济,各国政府相继推出了刺激经济复苏的各种举措,中国政府推出的产业振兴计划尤为引人瞩目.中国的产业振兴计划的一个突出特点是以扩大内需为宗旨,强调投资与消费的密切联系."汽车下乡"、"家电下乡"等产业政策都体现了政府振兴经济的基本思路,即把刺激消费增长作为拉动内需的纽带.  相似文献   

19.
2008年奥运会将是一次带动中国体验经济发展的最大商机,体验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强化体验经济理论对体育产业经营发展的指导性探索,将会对我国体育产业的健康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一、体验经济的内涵所谓体验经济,就是企业以服务为舞台,以商品为道具,以消费者为中心,创造  相似文献   

20.
当美国股市及金融市场逐渐好转,美国经济开始复苏之际,美联储正计划退出“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因为担心通货膨胀到来。尽管这种退出时间及方式是相当不确定的或仅是计划的,但是市场对此计划有所反应。在中国,尽管货币政策加上“适度”两字,看上去中国的货币政策是较为有约束的,但上半年银行信贷快速投放,是前所未有的,是极度宽松的。即半年的时间里,银行贷款达7.37万亿,是2007年信贷增长最快年份的两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