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孙婧 《商周刊》2013,(10):39-39
旅行绝不是从你呆腻的地方到别人呆腻的地方去,而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一场发现之旅,一次产业聚变。  相似文献   

2.
帝迷 《商周刊》2014,(20):71
我们常把旅游与旅行混为一谈,其实两者可谓差之一字,谬之千里啊。旅游的核心是一个游字,游逛、游玩、游乐、游荡,游山玩水。可是旅行呢?旅行的核心是一个行字。行走、行旅、远行、独行、苦行,还有环保行、绿色行,这都是突出一个行字。旅游是一种消遣和消费的过程,花钱享受异地的风光、风情、美食和服务。有人说旅游就是从你活腻味的地方到别人活腻味的地方去。讲究什么呢?讲究走得顺利,住得  相似文献   

3.
秦榕蔓 《商周刊》2013,(4):60-61
不知从何时起,有了想要一个人背包旅行的念头。  相似文献   

4.
大多数国人的旅行,总跟记录相关.没有人会放弃带一只照相机,拍下到此一游的心愿,这是平常意义上的旅行.如果是非平常意义,我们更愿意将其冠名为壮举.比如有人搭车去柏林,有人跑步回中国,有人骑了一圈滇藏线,出了一本《转山》,有人去了一趟南美,开始撰写美洲传奇.  相似文献   

5.
李鹏 《商周刊》2012,(23):77-77
有人问,当下旅行的目的是什么?寻找快乐,今日的快乐。那么,旅行的最终意义又在哪里?重温昨日的梦想,抑或是储存明天的记忆?个人而言,更倾向于后者。旅行未必是一直快乐的,却总是充满记忆的。当旅行结束,我们发现,卸下了沉甸甸的旅行包,却储存了满满的记忆。听长者们讲,早些时候出行,还没有操作简单的相机,更没有功能强大的"i系列",只有将这好山好水好风光深刻于脑中。回来若能够将这旅行中的见闻绘声绘色地讲述出来便是美事一件。冲一杯清茶,翻开有些泛黄的老照片,故事便开始了。老人们总有讲不完的旅行,而倾听这些长辈的行走故事也成了让孩子颇为欣喜的事情。颇有些"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的意味,讲了一遍又一遍,却每次都听出新意,总也听不厌。如今,各式相机已十分普遍,拍照、录像也成为手机的必备功能。借助于这些工具,我们记录下旅途的点点滴滴。多年以后,凭着这些拍照、录影,重新开启那段旅程。回忆起那些旅行的印象深刻,我们会重温到达目的地时的心潮澎湃,也会在谈起旅途辛劳时的欣  相似文献   

6.
有人说,网络就是一座让人麻醉成瘾的垃圾场,华丽却空洞。细细想想,这话不假。每天近12个小时挂在网上,在数不清的垃圾信息中邀游,却总也找不到自己想要的内容,实在是一件让人心烦的事情。小报新闻、无聊笑话、虚假数字,从网络诞生的那一天起就如影随形地伴随在我们左右,于是,究竟怎样才能变废为宝,从数不尽的网络信息中选出我们有用的,这听起来就像是一个相当有实用价值的问题,当然,也是我们这期专题所要研究的主要焦点。  相似文献   

7.
德波顿曾在《旅行的艺术》一书中这样写道:"很多地方,我们去过了,但却只是走马观花,或者不以为意;然而它们之中也会有几个地方非常特别,给我们强烈的震撼,迫着我们去注意它们。这些地方共有着一种特质,可以用‘美’这个笼统的字来概括。这种品质不见得是指漂亮,  相似文献   

8.
李迪斐  谢洋 《商周刊》2013,(20):74-75
"穷游"的诱惑,刺激着越来越多的年轻旅行者走出家门。也有人认为,一些人加入"穷游"大军有盲目跟风之嫌。在不影响他人和社会的情况下,"穷游"是值得提倡的旅行方式,但一定要明白:旅行是自己的事情,不能过度消费公众的爱心。  相似文献   

9.
旅行在外时,我们不再早早入睡。而是跟随自己的内在冲动,就像恋爱了一样敞开心扉。至少有那么一瞬,我们既非生活在过去、也非生活在未来。旅行带给我们两个好处:一方面它让我们见识到了平时很容易被忽视掉的风景、价值和事物;另一个,它帮我们全面地了解自己,避免慢慢被腐蚀掉。当我们去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旅行时,不可避免地会触及自己的情绪、心态和隐藏在内心深处的东西,没有旅行,我们几乎不会去触碰这些。  相似文献   

10.
引子——骄傲是众罪之源 中国人似乎有个习惯,就是把任何东西都放到我们博大精深的古代文化那去寻根溯源,绩效管理也不例外,有人说我国古人早就在使用绩效管理工具了。  相似文献   

11.
请各位在纸上写几个问题:第一是过去三年中您读过的最有价值的一本书第二是印象最深刻的一部电影;第三是印象最深的一次旅行;第四是最有影响的一个人;第五是最受益的一件事。为什么会有以上选择?这件事对你是不是造成影响?以上影响对结果带来什么影响?也就是我们读的书、看的电影、所做的旅行以及经历的人和事对我们的启迪和影响在我们的结果中又变成了什么呢?  相似文献   

12.
城市与人欲 民工潮乃是二十世纪中国的圈地运动。不过这是自觉的,而不是被迫的。 在城市边缘首先发达富裕起来的挤满乡镇企业的企业乡镇,亦是圈地运动,一眨眼,乡村变作了城市。紧接着多米勒骨牌般地撤县设市,中国在几年内增加了多少个市? “国际大都市”热,所有的大城市都在争先恐后地想要升格,想要更豪华,更气派,更高档,其实也就是想要更彻底地摆脱乡土气,更完全地城市化,与所有那些中国的“圈地运动”潮向全然一  相似文献   

13.
间隔年旅行     
沈寅  张晨 《商周刊》2014,(21):69
《在路上》一书中,迪安对萨尔说:"你的道路是什么,老兄?乖孩子的路,疯子的路,五彩的路,浪荡子的路,任何路.那是一条在任何地方,给任何人走的任何道路.到底在什么地方,给什么人,怎么走呢?"没有迪安的我们,引路的只有我们自己的灵魂.听凭自己灵魂的声音,迈出脚步体验不一样的人生足迹,这或许正是寻路"间隔年"的意义所在. 国外学生已经习惯了间隔年,对于很多人来说,没有间隔年旅行的大学似乎就没有真正毕业,蔡景晖作为全球最大自助旅行手册《Lonely Planet》中国区首席代表,说起间隔年来,充满着热情.事实上,《Lonely Planet》的创始人,Tony Wheeler夫妇,也正是间隔年传奇人物中,具有代表性的典范.  相似文献   

14.
栾福迎 《商周刊》2011,(14):85-85
美国作家沃尔特·肯在其著作《在云端》中写到,人生就是一场未知目的地的旅行,更多的时候,我们并不知道自己接下来会遇见怎样的未来。只不过有时候,我们只是一味地狂奔,却忘记了旅行的意义。大多数旅行者只是把旅行当作一种愉悦身心、放松自己的方式。  相似文献   

15.
在领导工作中,主要通过人与人之间交往发生作用。有人说领导就是协调,此说并非戏言。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人生活在矛盾之中,社会是以矛盾运动中前进的,而矛盾是有主次之分的,领导就是要学会分清矛盾的主次,抓住主要矛盾,解决主要矛盾,才能推动事物的发展。这种解决主要矛盾的方法也有称之为协  相似文献   

16.
物道 《环境经济》2020,(3):100-101
抗“疫”在家,对不少人来说,是很难熬的日子。每天呆在室内,吃了睡睡了吃,不能呼朋唤友,不能出去玩,很多人都不知道在家里有什么好玩的,终日无聊、焦躁。长久以来,我们的生活节奏太快了,每天要接受太多的信息,人心也变得浮躁。但当真真正正让我们慢下来、缓下来时,该如何去生活?或许这个不一样的“禁足”,就是要让我们停一停、歇-歇,让我们学会如何静下来。因为唯有心静,人才定,人定了,事就成了。  相似文献   

17.
艳子 《新经济》2014,(27):90-91
旅行,可以漫无目的,随着当下的心,走过的路,读过的书。总有一个理由让人慢下脚步,细细品味沿途的美好。墨尔本,就是这样一个需静下心,用一幅画的时间,慢慢感受她脉搏的地方。  相似文献   

18.
一、总观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海洋环境的作用越来越大,在消遣方面也有所反映,而消遣是为恢复劳动力作准备的。海洋沿岸许多地区及其水域,在相应季节和有利的地方,其强烈的吸引力产生了两种利用类型之间的相互影响,这两种利用类型就是海上旅游和供人们度假时临时居住的景色最优美、气候最宜人的沿岸地区的开发。到这种地方去游憩虽然是古已知之的一种消遣方式,但游客成群结队作海上旅行还是近几十年才有的新现象。这就是本章要特别强调海洋旅游的原因,尤其是现在把“商务旅行”、“研究旅行”、宗教朝圣和消遣旅行都看作旅游(如世界旅游组织所解释的),突出这方面的内容更有必要。  相似文献   

19.
杨光超 《商周刊》2011,(9):73-73
为什么要旅行?有可能是为了逃离,有可能是为了迎接。有时我们只是想看风景,有时是为了和想要的人在一起,还有时只是为了在路上。我们怀着五彩的思绪在这条路上走着,任何一阵微风都有可能改变我们的方向。顶着灰色的、蓝色的天空,走过不同的街道,爬过大大小小的山,触摸每一条河流,感受不同的温度。  相似文献   

20.
杨琳 《新经济》2012,(10):66-68
异域风情在我带去的《走遍全球-印度》中文旅行书的扉页有一段诗:印度叫做众神与信仰之国,也叫做嘈杂与贫困之国但是,如果那里是天堂,我们的所在就是地狱吗?如果将那里称为地狱,我们这里就是天堂吗?该是动身的时候了,其实我即是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