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在农村流动人口家庭化迁移成为主流的时代,日益庞大的农村随迁老人成为社会亟需关注的群体,提高其福利水平对推进新型城镇化、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基于可行能力理论构建农村随迁老人福利评价的指标体系,采用模糊评价法对农村随迁老人的福利进行测度分析。结果表明,农村随迁老人的总模糊指数为0.2915,福利水平较低,尤其是社会保障和经济状况的福利状况较差。与城市随迁老人相比,除了身体状况外,其余功能性活动的福利状况均低于城市随迁老人,并且农村随迁老人个体间福利差异较大。本文认为提高农村随迁老人福利的核心是提高各功能性活动的获得能力,加强社区服务,完善医疗保险、养老保险体制,给予农村随迁老人公平的待遇是提高农村随迁老人福利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基于森的功能和能力福利理论的失地农民福利水平评价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研究目的:测算农民失地前后的福利水平。研究方法:模糊综合评价法。研究结果:失去土地后,农民的福利水平略有提高,模糊评价值从0.342上升到0.373,居住条件和发展空间的改善是失地农民福利水平提高的主要原因,而失地农民的经济状况、心理状况和居住环境则呈现出恶化趋势。研究结论:应该通过提升失地农民的人力资本、完善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失地农民的心理调适机制,从而提高失地农民的福利水平。  相似文献   

3.
研究目的:测度农民自主型"增减挂钩"模式是否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增进了农民福利,揭示农民福利的变动机理与原因,期望对当前的理论争论提供新的启示,并对增减挂钩政策的完善与拓展提供决策参考。研究方法:案例分析法、实证分析法和层次分析法。研究结果:(1)测得农户整体福利指数为78.3025,表明农民自主型"增减挂钩"模式在较大程度上增进了农户整体福利;(2)从5大子系统的福利效应来看,最明显改善的是居住环境和公共服务,公平感知状况居中,就业发展与家庭经济状况最不明显,这与农户福利诉求存在一定偏差,表明农民自主型"增减挂钩"模式尚存优化空间。研究结论:增减挂钩政策应围绕变政府主导为农民自主、产业发展摆在优先位置、注重农民人力资本投资三个方面进行完善与拓展。  相似文献   

4.
贫困村农业经济发展落后,农村劳动力面临着更加严峻的“老弱病残”局面.社区合作经济组织作为近年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织形式之一,能否从福利角度给贫困村农民帮助,这是本文研究的主要议题.本文在研究了贫困村农村社区劳动力的现实局面和社区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基础上,对宁夏贺兰立岗镇兰光村社区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现状及其与社区村民福利关系进行了研究.研究认为,社区合作经济组织的良好发展必将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贫困村农民的福利水平,对提高农民生活、解决三农问题有着不可低估的支撑作用.  相似文献   

5.
本文在森的可行能力分析框架下研究了集中居住过程中农民福利的变化,提出了构成农民福利的功能性活动和指标,使用模糊评判方法对江苏江都市集中居住前后农民福利变化进行了测算。结果显示,集中居住使得农户总体福利水平稍有提高,模湖评价值从0.443上升到0.471。其中,从功能指标看,农民的经济状况、居住条件、发展空间、心理指标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善,社会保障,社区生活和环境进一步恶化,从转换因素看,农民家庭被扶养人口比重、教育程度、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都是农民福弯化产生差异的显著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6.
<正>农村发展之于农民,其根本目的是提升农民的生活福利。也就是说,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提高和改善农民的福利总水平。通过增加农民收入的方式,如调整结构、扩大产量、提供补贴等,是增加农民福利水平的间接路径。  相似文献   

7.
增加农民收入关键是提高农民素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增加农民收入要求提高农民素质。素质是指一个劳动者能完成某种工作和履行某项职能所必须具备的基本要求。农民素质,在这里主要是指文化知识、科学技术与身体状况。资料研究表明,农村劳动力受教育程度与家庭收入成正相关关系。正如西方发展经济学家舒尔茨所说:改善穷人福利的决定性因素不是空间、能源和耕地,决定性要素是人的质量的改善和知识的增长。只有搭建起农民终身教育体系,从体制和机构的结合上,制定并完善与科教兴农战略相适应的法规政策体系,只有劳动人民知识化。才能促进农民文化科技素质的提高,从根本上解决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问题,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8.
对当前农村经济发展与推进城镇化进程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把占总人口80%以上的农村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实现城市化,这是我国实现现代化的重大任务之一,而目前推进农村城市化最重要的任务,首先是要增加农民收入,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积极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为此,当前亟需解决农民市场经营主体的资格和权利问题、金融工作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持问题、土地流转问题、农民的社会保障和福利问题以及税负的公平性问题等。  相似文献   

9.
马俊龙  刘灿 《农村经济》2022,(10):102-109
本文利用2018年度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数据,运用模糊评价法从资产状况、生活质量、可行能力、社会保障四个维度对农村中老年福利水平进行测算,并实证分析了土地流出对45岁以上中老年农民福利的影响,同时选取村土地流转比例与近5年内是否进行土地确权作为土地流出的工具变量,解决了模型中可能存在的内生性问题。研究发现,在控制了内生性之后,土地流出对农民福利水平具有积极的提升作用,并对不同性别和地区存在差异。土地流出对农民福利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生活质量和可行能力两个方面,其作用方式主要是通过提高了农民非农就业概率、增加农民收入,从而缓解家庭预算约束,改善生活水平实现的。本文为推动土地流转的政策提供了提升农民福利水平方面的支持。  相似文献   

10.
农地城市流转是土地资源要素在城市化进程中重新配置的必然过程。为探明异质化日益明显的农民群体的福利水平在此过程中是否发生了差异性变动,采用湖北省武汉市所辖6个远城区的问卷调查数据,运用模糊积分评价方法对纯农业生产者、半工半农者和经商兼农者等3种分化类型农民在农地城市流转前后的福利变动情况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农民整体福利水平在农地城市流转后略有上升;3种分化类型农民的福利水平均有所改善,但改善程度存在差异,改善幅度由大至小依次为经商兼农类农民、半工半农类农民和纯农业生产类农民;提升纯农业生产者和半工半农者这两个分化类型的福利水平是改善农民整体福利状况的关键;此外,影响这两类群体福利水平的因素集中在家庭经济状况、社会保障状况、心理感受以及环境条件4个方面。  相似文献   

11.
长期以来,城乡二元体制致使资金、土地和财政等资源主要向城市倾斜,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严重滞后,城乡居民公共服务及社会保障水平差距甚大。实现从城乡非均衡发展向城乡一体化共同发展的历史跨越,必须首先从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环境,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等重大的民生问题抓起,通过推进农村新型社区建设,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  相似文献   

12.
在社会现代化背景下,农民问题的核心是工业化与城市化问题,是经济保障与生活福利问题,是农民到市场身份的转变问题。农村社会现代化的本质是生活方式的转变和生活质量的提高。中国农民福利制度变迁的基本特征是由集体福利模式转变为市场福利政策模式。  相似文献   

13.
发展循环经济是破解当前能源、原材料、资源瓶颈的有效手段。唐山市通过大力发展中型沼气池,在农村找到了一条可持续发展的循环经济之路。农村可再生能源建设,是农村能源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在,以沼气、生物能和太阳能等为重点的农村可再生能源管理和推广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缓解了农村地区能源供应短缺的状况,满足了部分农民对高品位能源的需求,提高了农民生活质量,改善了农业生态环境,同时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相似文献   

14.
本文在森的可行能力分析框架下研究了集中居住过程中农民福利的变化,提出了农民福利构成指标,使用模糊评判方法对江苏省江都市集中居住前后农民福利变化进行了测算.结果显示,集中居住使农户总体福利水平稍有提高,模糊评价值从0.443上升到0.471.其中,从功能指标看,农民的经济状况、居住条件、发展空间、心理指标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善,社会保障、社区生活和环境进一步恶化;从转换因素看,农民家庭被抚养人口比重、教育程度、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都是农民福利变化产生差异的显著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5.
本文运用国家社科基金课题组2010年初在西部地区289个自然村有外出务工家庭和无外出务工家庭的调查问卷为样本,分析了西部农村劳动力流动的个体特征,劳动力流动对农民家庭收支、福利及农户农业生产的影响。研究发现:西部农村外出劳动力以文化程度较高的已婚青壮年男性为主;农村劳动力流动对增加农村居民收入、缓解农民家庭贫困、改善农民家庭福利状况及促进土地流转具有积极效应;对农村劳动力和土地等基本资源的合理配置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对农业产出率的提高和技术进步的作用不显著。  相似文献   

16.
长期以来,我们在经济与社会发展中存在着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问题,而农村社会发展这条腿更短。农村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公共服务严重不足,是农村发展中最薄弱的环节,也是农民反映最强烈的问题。这两年我们在农村教育和卫生方面己采取了不少措施,成效很大,但问题依然突出。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对于提高广大农民的生活质量和综合素质,对于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十分紧迫和重要。要从多方面加强农村公共服务,增加对农村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的投入。各级政府都要严格履行将每年新增的教育、卫生、文化等事业经费主要用于农村的规定…  相似文献   

17.
本文利用2012—2018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四期平衡面板数据,参考Maasoumi个体福利函数以及Kakwani指数的构造方法,构建了老年人福利不平等指数,使用面板固定效应模型及工具变量模型分析了养老金对农村老年人福利不平等的影响。发现养老金能显著缓解老年人福利不平等状况,考虑内生性问题后,结论依然稳健。机制分析表明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处于混同均衡,养老金通过缩小收入差距缓解了农村老年人福利不平等状况。本文的政策含义是,应根据社会经济发展阶段的不同目标任务,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基础养老金及缴费补贴等进行相应的设计与安排。  相似文献   

18.
百名“三农”专家对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现状的看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农村提供基本而有保障的公共服务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目标和广大农民的热切期盼。但是,广大农村居民生存状况的继续改善和生活水平的继续提高,最迫切需要哪些基本公共服务?这些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面临哪些体制、制度和机制性障碍?在学界和政策研究领域尚未完全达成共识。本文利用中改院组织的“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现状与问题专家问卷”调查结果,从专家观点、专家分析和专家建议三个方面了解“三农”专家对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存在的体制、机制性问题的主流见解和存在的分歧。  相似文献   

19.
加大对农村公共品的供给是统筹城乡发展的突破口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我国农村公共品普遍短缺,我国城乡差距的最突出表现就是公共产品供给上的差距。要解决“三农”问题,必须统筹城乡发展。而实现城乡统筹的突破点是通过增加对农村公共设施、公共事业、公共福利、公共服务等公共品的供给,增强农村的自我造血功能,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  相似文献   

20.
福利社区化是福利多元主义背景下实现农村残疾人福利社会化的重要途径,其意义在于凸显农村社区在残疾人福利服务中的价值功能,实现残疾人福利由"政府—家庭"模式向"社区中心主义"过渡。但由于传统"村落管理"弊端的影响,农村社区存在残疾人福利功能不足、福利效能不高等问题,难以满足农村残疾人多元化、个性化和社会化的福利需求。为此,必须立足农村社区实际,以保障"残疾人福利权"为中心,加强农村社区的制度创新和政策设计,完善残疾人社区福利服务机制,确保农村残疾人福利社区化的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