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美国学者对中国近代农业经济的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美国学者对中国近代农业经济研究的兴趣在于界定中国近代农业经济的问题并由此而展示解决问题的方案。由于受到原始资料的限制,学者们得出的结论很不一样,甚至对同一地区使用同一套资料得出的结论也不同。正如马若孟(Ramon Myers)指出:他和黄宗智(Philip Huang)及杜赞奇(Prasenjit Duara)都利用满铁(日本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1930-1940年代在中国农村所做的调查资料对近代华北农村经济做了研究。在他1970年出版了《中国农民经济》一书后,美国学术界对其做了否定的批评,认为他的结论是错误的,过多地使用了日本人的资料;而黄宗智和杜赞奇在1980年《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与《华北农村的文化、权力和国家》中得出与马若孟南辕北辙的结论后,学术界却称赞他们的见解新疑独到。到了1990年代,绝大多数历史学家又认为马若孟对史料的运用是准确的。这些研究结论的不同和学术界的反复恰恰表达了美国学者对历史资料的重新认识,对中国农业经济和中国革命的重新理解,以及他们意识形态的取向。  相似文献   

2.
中国农业挺直你的脊梁──高效、长效氮肥“涂层尿素”研究、开发、推广纪实本刊记者:李萍艳,杨秀军引言:公元1995年,美国世界观察研究所所长莱斯特·布朗博士提出了"中国粮食威胁论",他认为"中国有可能出现谷物严重匾乏的情景"、"中国到2030年粮食将依...  相似文献   

3.
现代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发展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回顾了近现代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发展的历程,阐述了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发展取得的成就,总结了半个世纪以来中国农业科技进步的主要特征,对21世纪中国农业发展前景进行了分析展望,作者认为,坚持共产党的领导、走社会主义道路,中国才结束了积贫积弱的历史,才实现中国历史上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变革,才使中国人民掌握了自己的命运,中国基本解决温饱问题,支撑现代化建设两步走战略目标的提前实现,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农业科学技术取得长足的进步,对农业、农村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21世纪,中国农业担负的任务要比改革开放20年来解决温饱进入小康更为繁重,这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最艰巨的历史性任务,科学技术的跨越发展将为21世纪中国实现农业现代化发挥决定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中国加入WTO已进入了倒计时。加入WTO后 ,中国的农业必将受到国际农产品贸易自由化的影响 ,但冲击、挑战与机遇 ,发展并存。我国政府为此提出了全国实施农业结构调整的战略步署 ,积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 ,扬长避短 ,全面振兴提升我国农业经济 ,以便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据悉 ,目前农业部万宝瑞副部长 ,为及时掌握了解各地农业结构调整中的新情况 ,先后在上海、广东、广西进行了调研。他认为中国加入WTO后对我国农业的冲击将会是强烈的。因此 ,我国必须尽快调整农业结构 ,为我国农业在加入WTO后的发展 ,打下一个的基…  相似文献   

5.
加入WTO五年后——中国农业开放面临新环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6年的到来,意味着中国农业,进入对外开放的新阶段,一些对国内农业有利的因素将逐步消失,一些深层次的不利因素正在显现,农业而对的国际竞争压力将全面提升。在入世五年之后的今天,我们有必要对照实际的经济发展情况,重新审视并评估中国农业在开放环境下的表现。这对于我们认识中国经济运行的规律,考察农业及与农业相关的其他问题,是非常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6.
农业标准化、产业化与农业现代化的关联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世贸组织的加入,使我们对农业问题的谈论已不再囿于国内,而是基于国际市场的背景下展开。相应地.作为加快中国农业向现代化迈进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所面对的。大市场”也扩大到了国际范围。如何加快我国农业现代化的进程.提高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发展农村经济?笔者认为:正确地认识、理解农业标准化、产业化和现代化的关联效应有利于上述问题的解决,有助于指导农业生产的实践。  相似文献   

7.
<正>2011年是中国实施"十二五"规划的第一年。《规划》为农业发展提出了新的目标和要求。面对新的环境与形势,在开放条件下,我们必须不断加强对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统筹,不断完善农业政策和体制,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国际竞争  相似文献   

8.
孙中山先生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为推翻封建专制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作了毕生努力。同时,他也花费了大量精力,对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方面的建设进行思考和探索,其中不乏真知灼见,对今人仍有借鉴意义。本文仅以孙中山的农业思想为例,结合中国农业发展的现状,谈世纪之交的中国农业的发展路向。  相似文献   

9.
《调查研究报告》2005,(92):1-12
在分析回顾改革开放以来农业对中国经济增长贡献的基础上,评估了中国农业增长的绩效、农业结构变化和食品消费结构变动特征。本文认为,1978年以来中国农业的稳定增长,有力支撑了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和改革开放顺利推进。20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农产品供求格局发生根本性转变,从长期短缺转向总量基本平衡、丰年有余,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农业发展的环境和条件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在农业快速发展的同时,农业结构也发生显著变化。而随着收入的增长以及城市化水平的提高,食品消费结构也发生显著变化。  相似文献   

10.
84岁高龄的日本国际农业问题专家高濑国雄曾在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日本国际开发中心等机构任职,他最早与中国农业接触是在1996年,当时他参加了日本政府对华的一个援助项目,到吉林等地进行过综合开发计划的调查。  相似文献   

11.
禹森 《现代日本经济》1997,(4):37-40,48
以克拉克法则为代表的产业结构传统理论认为,伴随着经济发展,一个社会 的产业结构无论从劳动人口比重,还是从国民收入比率来看,均有从第一次产业向第二次产业,进而向第三次产业推移之势,而从中国历史发展来看,中国自两汉时期始就已拥有了相当繁荣的农业文化,经济发展在工业革命之前一直走在世界前列,如此发达的农业经济,积数千年,何以迟迟不能转向工业化?相比之下,日本农业社会的繁荣程度远逊中国,但日本却从农业社会迅速转向了工业化,并实现了跳跃性发展,在此,我们力图通过对中日两国农业社会产业结构的演进过程的比较,来揭示其中的内在机制。  相似文献   

12.
《中国老区建设》2012,(2):17-17
陈锡文:中国农业并不适合公司化经营 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陈锡文认为,在探索中国农业现代化之路的过程中,必须顺应农业本身的发展规律,坚持农户的经营主体地位,农民能干的事要让他自己干。同时要大力发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  相似文献   

13.
全国农业史志暨农业结构调整研讨会于 8月 2 0日在黑龙江省牡丹江市召开。会议由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全国农业史志编研协作组、中国农业历史学会当代农业史专业委员会联合举办 ,未自全国各地的 4 0余位长期从事农业管理工作、农业史志工作和农村经济研究工作的专家学者与会。会议主要讨论了以下三个问题。一是如何认识当前的农村经济形势。会议围绕最近几年来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会议一致认为 ,无论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问题 ,形势都不容乐观。就农业结构调整来说 ,会议认为自改革开放以来 ,提出并进行农业结…  相似文献   

14.
本文认为当前中国的农业保护政策体系欠缺风险保障制度,而国外已普遍实行政府参与或对农业保险提供保费补贴的农业保险支持五笔型,中国目前尚属空缺,导致农业保险业务持续萎缩,因此,调整目前政府在农业保险领域的政策是农业保险得以发展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5.
陈玲  黄兰迪 《发展》2006,(12):65-66
从2003年7月《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框架协议》的全面启动到2006年11月第二届中国-东盟博览会的召开,中国与东盟的区域经济合作不断向纵深方向推进,对我国经济尤其是农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农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我国不仅不能没有农业,而且不能没有稳定发展的农业,农业保险作为农业发展的稳定器,其意义所在是毋庸置疑的。中国-东盟区域合作的加强,使我们不得不在一个更复杂的环境中思考我国农业保险的发展问题。  相似文献   

16.
把根留住     
中华文明起源于大河,是长江、黄河两岸肥沃的土地孕育了文明的种子。所以中国以农立国,创造了灿烂的农耕文化。这是我们民族的根。 长达数千年的古代中国的历史,几经风雨和变故,无论是改朝换代。外族入侵,制度更迭,社会转型。中国都没有改变其农业国的性质。以农为本曾使中国繁荣昌盛,熔铸出兼收并蓄的华夏传统文化。水磨功夫拾掇小块耕地,耐心编织错综如网的水稻梯田,以精耕细作为特征的中国农业,把古代农业文明推向了极致。在我们每一个人的身后均有一个模糊的农村背景, 现有社会成员的绝大多数都是农人或农民的后裔。在我们的…  相似文献   

17.
农业、手工业与农村 刘克祥发表了“《再论近代华北的农业发展和农民生活》驳析”一文,继续与郑启东就近代华北农业发展问题展开讨论(中国经济史研究1)。史志宏利用195 8年第2次无锡、保定农村经济调查所得河北省清苑县4个村庄的1930年、1936年、194 6年3个年份的历史数据,对19世纪30—4 0年代华北平原农村的租佃关系和雇佣关系做了较详细的考察(中国经济史研究1)。李金铮、邹晓总结了2 0年来中国近代乡村经济史研究中的新探索(历史研究4 )。李金铮认为民国时期,现代农业金融从无到有,初步形成了一个垂直的贷款网络体系。它与农村社会的…  相似文献   

18.
潘亮 《浙江经济》1997,(9):48-49
中国经济的起飞,源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改革开放政策,而中国的改革事业又是从农村开始起步的。但是,席卷全国开放浪潮,近几年才全面进入农业领域。小荷已露尖尖角1979年,潮州市与香港泰东物产有限公司签订了“人工养殖鳗鱼补偿贸易合约”。这是新的历史时期中国农业利用外资最早的项目之一。十几年来,中国农业利用外资有了长足的发展。特别是进入“八五”时期,外资投向农业更是成为我国产业投资的新热点。有关资料显示,1995年全国共签订农林水利引资项目902个,投  相似文献   

19.
<正> 一、农业规模经营的涵义什么是农业规模经营,有一种观点认为,所谓规模经营,是指农业生产单位占有的全部生产要素的总和,包括土地、资金、劳力等。并认为,规模经营本身是生产力范围内的事,不直接涉及生产关系,规模经营的本质是在一定生产力水平下,通过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正确处理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以及产量的关系,从而达到良好的经营效益。根据中国的特殊国情,应把土地经营作为研究的重点,甚至主张把农业  相似文献   

20.
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比转变工业增长方式要困难得多,因为转变工业增长方式的基本条件已经具备,而转变农业增长方式的基本条件还有待于创造。实现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我们认为必须全方位着力,在战略上应作以下七个方面的选择。 一、确立完备的政策体系是转变农业增长方式的动力 改革给中国农业带来了巨大的回报,顺利地解决了12亿人的温饱问题,创造了世界的奇迹。解决农民奔小康,顺利实现“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仍然离不开改革,离不开政策投入。就目前亿万农民的需要来看,我们应在稳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前提下,进一步深化改革,确立不断推动农村经济繁荣的政策体系。首先,确立土地承包制100年不动摇,与坚持党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