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三百年来,工业文明以人类征服自然为主要特征,而如今一系列全球性的生态危机说明地球再也没有能力支持工业文明的继续发展,需要开创一个新的文明形态来延续人类的生存,这就是"生态文明".在建设生态文明的过程中,生态工业园区应运而生,并在构建"美丽中国"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生态文明建设,一个永恒的话题。从中央到地方,这无疑都是一个热词。绝非单纯在纸面上,更多是在现实的实践与实作中。除了官方,民间也在努力—这也同样是每一个个体的家园。与上一期侧重官方的生态文明建设行动不同,这一期,选择的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民间语境—民间的生态文明行为,无疑是生态文明建设最好的补充。但不单单是补充。他们的故事,是一种极为宝贵的回应和唤起。  相似文献   

3.
人类匆匆走过了渔猎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甚至自认为已经到了信息文明时代。真的是这样吗?那为什么人类已经走到了环境与资源的绝境了呢。显然,文明需要重新定义、价值需要重新选择、社会需要重新构建,这就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首要任务。  相似文献   

4.
乐采 《宁波通讯》2010,(8):8-10
生态文明是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发展的一个更高阶段,是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文明,宁波作为一个资源小市,环境承载量有限。不仅要“补好工业文明的课”,同时又要“走好生态文明的路”。  相似文献   

5.
随着中国的崛起,中国与国际社会的关系成为国际关系学界关注的重要议题之一。国际关系英国学派提供了一种诠释中国与现代国际社会关系的分析框架。"国际社会"、"国际规范"、"文明标准"以及"新文明标准"等几个核心概念构成了这一框架的主要内容和话语体系。作者在仔细辨析这些概念的基础上,阐述了英国学派在理解中国与国际社会关系上的基本观点和独特视角以及在这种分析框架之下所打上的西方中心主义色彩。同时,对这一框架的阐述,也有助于我们理解当前西方国家普遍对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崛起现象所抱有的焦虑心态。中国作为一个非西方国家以及现代国际社会的后来者,在参与国际社会的过程中,始终面对一个如何处理与西方主导的现代国际社会关系的问题,即中国如何对待主要由西方制定、修订和解释的国际规范以及如何适应与应对国际规范从"文明标准"到"新文明标准"的变迁过程。处理好这样一个过程直接关乎中国的崛起。  相似文献   

6.
文明是人类对于其所生存的世界历久而弥新的认知积淀。文明进步往往的表现为各种社会财富的增加,却同时又被忽视其本质是对人性的精准解读以及回归升华。从这个角度分析,作为人类文明必经阶段的生态文明,其产生根源就是"生存"这一人类本性,其核心就是人与生态系统中其他要素之间的和谐关系。可以认为,生态文明的出发点是生态,但最终要回归到文明上来。  相似文献   

7.
常修泽 《产权导刊》2012,(11):22-24
从全球角度看,中国在转轨和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有些是与世界其他转轨国家共同的,有些是其他转轨国家所没有的,还有一些是带有世界关联性的。基于此,作者以老子《道德经》中的"知常容,容乃公"思想为根基,从制度文明的角度,提出并论证了"包容性体制创新"的理论观点。"包容性体制创新"这一新命题,涉及的是制度经济学领域的相关问题。实质是在认识并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以"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包容性"胸怀寻求公平正义,通过构建更大范围和更高境界的制度治理框架,来促进包括中国在内的转轨国家的制度创新以及人类文明的进步。按照"包容性体制创新"的思想,本文提出构建三个制度文明"大屋顶":其一,整合各种改革力量,在"市场化和社会公平双线均衡"的基础上,构建中国改革的制度文明"大屋顶";其二,包容两岸和平发展力量,在理性务实的基础上,构建两岸共同聚兴中华的制度文明"大屋顶";其三,吸收西方和东方文明的精华,在多元文明交融的基础上,构建当代"新普世文明"的制度文明"大屋顶"。"包容性体制创新"需逐步实施,其中第一个"大屋顶"的实施,重在建立四个制度支柱(:1)产权体制创新:包容"国有"与"民营"(;2)分配体制创新:包容"国富"与"民富"(;3)可持续发展体制创新:包容"天"、"地"与"人"(;4)社会管理体制创新:包容"民生"与"民主"。在实施过程中,注意防止"权贵"和"民粹"两种倾向。  相似文献   

8.
青岛有一朵文明之花,它慢慢开遍城市的每一个角落;渐渐熏陶着青岛人的心田。在春光无限的5月里,这朵美丽的"花",让城市更加动人。车让人、人让车、车让车;文明出行教育进入单位、学校;文明交通志愿者遍布城市各个角落……走进今天春意盎然的青岛,街道整洁宽阔,交通秩序井然。文明,如同一缕春风,吹拂着人们,让在路上的人倍感舒心。  相似文献   

9.
<正>"建设生态文明"、"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这是党的十七大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最新阐述,也是中央对21世纪中国文明建设模式和体系的科学概括。什么是生态文  相似文献   

10.
法国社会学家H·孟德拉斯的《农民的终结》以法国农村的现代化道路为背景,向我们展示了法国农民的自身变迁过程。这对于处于转型期路口的中国农民以很大的启发,中国农民应该抓住时代机遇,努力实现自身的现代化,才能真正找到自己的出路。  相似文献   

11.
生态文明建设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文明的一种形式,是社会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在人与自然和社会关系上的具体体现。2007年,党的十七大将"建设生态文明"作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五大新的更高要求之一,在我党的文件中首次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目标,这标志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新阶段。  相似文献   

12.
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民是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实现农民参与农村生态文明建设,重点应该放在以下几个方面:提升农民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识,提升农民参与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能力,拓宽农民参与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渠道,健全农民参与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法律和制度。  相似文献   

13.
孙松滨 《边疆经济与文化》2006,(12):I0001-I0001
我们从原始社会的摇篮走出,经过农业文明的洗礼,伴随着工业文明的轰鸣,又凭借着信息文明开始腾飞。我们站在信息文明的起点上,穿越悠远的时空,透过重重迷雾和尘埃,创意出未来文明的前景,我们依然能遥望到那辉煌创新中闪烁的光芒。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七大首次提出了生态文明这个命题,这是一种高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等一切人类原有文明的形态,生态文明的提出,丰富了科学发展观的内涵。靖安县山清水秀、人杰地灵,生态优势明显,我们科学利用优势,强化“生态立县”定位,通过全面重视,全面发展,全面创新,努力将靖安打造成中国最璀璨的生态明珠。  相似文献   

15.
庞志明 《魅力中国》2008,(2):190-192
人类从蒙昧、野蛮走向文明,从渔猎文明发展到农业文明,又从农业文明发展到工业文明,而现在正面临着社会发展模式、经济型制的大变革,即工业文明向一种新的文明的转变,这种新文明我们称之为生态文明。每一次文明更替都是一次社会革命,促进了社会大发展、大进步,同时引起人类住区(城乡)结构和本质的深刻改变。人类社会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变昭示着人类住区将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而导向新的人类聚居模式——生态城市。面向未来的生态城市研究因此成为城市科学和城市规划研究的世界前沿与热点课题之一。  相似文献   

16.
郭振宁 《发展》2010,(7):28-28
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后的新型文明形态。建设生态文明,加快“两型”社会建设,笔者认为要树立以下几种观念。  相似文献   

17.
李明山 《中国经贸》2009,(12):176-176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类迎来了一种全新的文明形态——知识文明。知识文明是一种比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更先进和更具现代性的文明形态。当我们在张开双臂热情迎接知识经济的到来之时,应当保持一种冷静和谨慎的态度,应当从更长远的角度来把握和研究知识经济问题。  相似文献   

18.
张翔 《发展》2020,(1):34-34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应该怎样管理?面对自然保护区存在的那么多问题应该怎样治理?作为一个国家自然保护地的管理者,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难题。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给我们提出了标准答案,那就是"坚持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国家自然保护地是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样板和标杆,更是推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建设美丽中国的具体要求。  相似文献   

19.
人类在诞生后的几百万年中,文明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渔猎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人与自然的关系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中国共产党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首次把"生态文明"这一理念写进党的行动纲领.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相似文献   

20.
"十七大"报告首次倡导生态文明建设,把"生态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新要求,彰显出中国共产党推进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执政新理念.这就要求我们培育和建设生态文明,树立人与自然同存共荣的自然观,发展生态经济,实施生态工程,积极创新生态文明建设制度,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