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经济科教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中,全球汽车工业与电子信息产业加速融合,汽车已不仅仅是一种代步工具,而是已经开始向电子化、多媒体化和智能化方向发展。汽车电子是一项涉及汽车制造、电子、计算机等诸多工业的系统工程,现在汽车电子已经成了时下出现频率很高的词汇。  相似文献   

2.
蔡立军 《市场周刊》2004,(25):32-32
随着我国汽车产业的发展,汽车电子产品市场正在蓬勃兴起。据统计,2003年,我国汽车电子市场规模已达到550亿元。然而,目前这个大市场基本被国外企业所垄断,包括合资企业在内的国内企业所占的市场份额还不到30%。  相似文献   

3.
汽车电子的发展给汽车安全系统带来了更多的选择,同时也开辟了汽车电子的新市场。  相似文献   

4.
我国汽车电子行业投资机会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柳尧杰  唐波 《财贸研究》2006,17(1):13-19
汽车电子行业正成为支持汽车工业发展的相对独立的新兴支柱产业,并日益引起国内外产业界的关注。本文从汽车电子行业发展的历程着眼,在详尽分析当前国内外汽车电子产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指出我国发展汽车电子产业应该重点把握的投资机会,以期为国内的相关实践和后续的理论研究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5.
曲菲 《环球供应链》2005,(9):102-102
就目前我国在汽车电子核心技术的掌握方面以及汽车电子产业发展状况与未来趋势.《环球供应链》于近日采访了清华大学汽车工程系学术委员会主任连小珉博士。  相似文献   

6.
人类的需求,技术的进步,特别是汽车电子化程度的提高,使现代汽车的概念正在发生巨大变化,同时也带来设计、制造思想和方法的变革。本文论述了汽车电子技术的形成过程和发展趋势,汽车电子工业的特点与体系,以及由此涉及的科研和教育等各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杨伦超 《市场周刊》2005,(25):32-32
从宏观面的基本情况来看:汽车工业在发展中和发达国家往往会是一个支柱产业,其自身的发展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是相互影响的。从目前的情况看,我国的汽车工业已经超过电子、电信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一大支柱产业。依据国内外各大专业权威研究机构专家的分析预测。中国正在进入一轮较长的经济增长期,趋势不可逆转。这就为汽车工业的持续发展着汽车的普及,人们的消费观念也由此更加务实、理性,这就促进了微车的消费群体的扩大。  相似文献   

8.
我国汽车电子产业发展环境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潘菁 《市场研究》2007,(7):28-30
<正>一、绪论汽车电子化被认为是汽车技术发展进程中的一次革命,汽车电子化的程度被看作是衡量现代汽车水平的重要标志,是用来开发新车型,改进汽车性能最重要的技术措施。汽车制造与电子信息技术融合程度的提升、催生并培育了汽车电子这个集半导体、通讯、光电、资讯等高科技技术为一体的新兴产业。汽车电子产业的大致分类为:硬件和软件两大类。  相似文献   

9.
汽车电子控制系统的核心——ECU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的需求,法规的推动,使电子技术在汽车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与发展,越来越多的机械控制系统被以ECU为核心的电子控制系统所取代。本文论述了ECU的基本组成、开发、检测、评估与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0.
中国汽车电子产业:现状分析与发展政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代社会中,汽车已不仅是代步工具,而且具有娱乐、办公和通讯等多种功能。伴随汽车工业与电子信息产业加速融合,汽车开始向电子化、多媒体化和智能化方向发展,由以机械产品为主向高级机电一体化产品方向演变,电子装置占汽车整车(特别是轿车)价值量的比例逐步提高。国外每台汽车采用汽车电子产品的平均费用1990年为672美元,2000年已达到2000美元。据专家估计,电子产品占中档汽车整车成本的20%以上,占高档汽车整车成本的50%甚至60%。汽车的多功能化和电子化为汽车电子产业发展带来广阔空间。  相似文献   

11.
近三年我国汽车市场产销发展迅猛,市场环境急剧变化,使我国汽车产业面临重组和整合压力,企业利润不断下降。这就迫使汽车企业不断地适应市场变化,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从而获得长足的发展。对于我国的汽车生产企业来讲,现实的可行之路就是必须迎合市场需求变化、提高服务水平、建立自主品牌、选择适合的销售模式,才可在更加激烈的竞争中寻求自身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我国汽车金融服务业发展之我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倪进  胡建绩 《商业时代》2005,(27):92-93,87
汽车金融服务业在我国还算是比较幼小的新兴产业。目前,我国以消费信贷方式实现的整车销售还不到新车销售的20%,这给以消费信贷业务为主体的汽车金融市场留下了巨大的发展空间。本文在考察国外发达国家成熟汽车金融服务模式的基础上,针对我国汽车金融市场的具体情况,提出了一些可行的建议,希望能够为我国汽车金融服务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3.
杨贺媛 《商》2013,(17):306-306
汽车最为我国的支柱性产业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做出的极大贡献,随着社会的发展,汽车已经深入到了百姓的生活之中,对于汽车的需求也在持续地增长,因此,对于商业银行来说,发展汽车信贷能够扩展自身业务,增加内需消费,同时由于汽车信贷的短期性,其信贷风险也较小,汽车信贷业务是商业银行的竞争高地,同时,我国的汽车信贷仍有一些问题需要逐步解决。  相似文献   

14.
随着受教育人口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人员素质的不断提高,我国将拥有全世界最丰富的劳动力资源。汽车工业是技术密集性、资金密集性和人才密集性的产业,发展汽车工业我国有人才优势。我国汽车市场的发展预期是全球最大的,最大的成长性市场将给我国汽车工业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15.
伴随着中国国内汽车消费市场的高速增长,汽车零部件行业作为汽车产业的发展基础,呈现出非常强劲的市场需求。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如何抓住机遇加快发展,提升市场竞争能力成为现阶段的焦点议题。2004年6月7~8日,由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和中国机械工业企业管理协会举办的“首届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家年会暨汽车电子信息化国际研讨会”在“第八届北京国际汽车工业展览会”前期召开。年会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16.
金真  蔡炜 《商业研究》2000,(2):120-122
随着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汽车服务成为有自身特点的服务行业,网络化汽车服务又以其 规模、系统成为汽车服务的最高阶段。而我国的网络化汽车服务在区域范围内刚刚起步,因此必 须以服务营销理论为指导,来探索我国区域网络化汽车服务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7.
肖钧骅 《商场现代化》2006,(11X):244-245
我国汽车工业发展的速度较快,但是汽车服务业的发展相对落后,尤其是其市场秩序、分销渠道、汽车金融保险等方面。制定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发展策略,才能解决我国汽车服务业存在的问题,提高其发展水平,并使两者能够协调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汽车电子行业正成为支持汽车工业发展的相对独立的新兴支柱产业,本文对中国汽车电子产业的现状作了简要的概述,并阐述了中国汽车电子产业的发展动力及其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9.
我国汽车消费信贷的现状、问题、及对策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郭珩 《市场周刊》2003,(10M):55-57
汽车消费信贷,是国际通行的汽车销售模式,据统计,在欧洲发达国家,通过汽车消费信贷出售的汽车数量占销售总量的50%—70%,美国高达90%,而我国在汽车销售中,仅有10%左右的消费涉及汽车消费信贷,显然,此项业务开展的情况并不尽如人意。随着我国汽车工业的迅猛发展,汽车金融服务的发展滞后,将越来越成为制约汽车行业发展的瓶颈。近年来,在国家扩大内需、刺激经济发展的宏观经济背景下,政府主管部门为拉动极力呼吁商业银行大力发展汽车消费信贷,各商业银行虽然将汽车消费贷款业务作为新的效益增长点,但自1998年10月建设银行推出汽车消费信贷业务以来,我国的汽车消费信贷一直处于试验和摸索阶段,远未达到全面展开的程度。然而另一方面,大众、福特、通用等国际名的汽车集团都已纷纷在中国成立金融服务公司,他们拓展业务的入口都是将“金融服务”作为一个重点项目搭载在汽车经销商的业务链上。国外的汽车金融服务已有相当丰富的经验,其竞争优势十分明显,国内汽车消费市场已经面临十分激烈的竞争。影响汽车消费信贷业务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本分析了我国汽车消费市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建议,希望通过各方的努力,做好国内汽车消费信贷工作,努力缩小同国际上的差距,争取把汽车消费贷款这块蛋糕做大来迎接挑战。  相似文献   

20.
冷雪莉 《大经贸》2007,(8):92-94
中国的汽车导航影音电子经过多年的发展,向信息化、数字化、人性化、智能化方向发展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好帮手电子,一个汽车文化的捍卫者,一直以智慧开启时代,在汽车导航影音竞争日益白热化的时候,再次直击行业发展前沿,在技术攻坚上全面发力,率先走上智能化的发展轨道,推出行业独有的公共技术操作平台--D103智能平台,在原有的汽车导航影音的基础之上,融合了汽车故障检测、胎压监测、蓝牙电话免提、数字电视、原车方向盘控制学习、前后台独立控制与双区播放等功能,不仅与整车功能完美匹配,而且与汽车文化融为一体.好帮手电子,一个时代的开创者,又在2007年8月,踏上汽车智能电子新时代的征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