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完善和谐社会的政治基础、社会基础、文化基础和法律基础。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完善法律基础,通过构建社会主义法治社会,运用完善的法律对社会关系进行全面有效的调整。经济法作为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部门法,其产生的历史、价值取向、本质、基本原则等都与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相吻合。因此。经济法在和谐社会的构建中可以发挥重要的制度保障作用,而重新完善经济法具体制度则是作用发挥的基础。  相似文献   

2.
在和谐的社会主义社会里,法治的重要功能就是通过合理的制度设计,使整个社会的运转服从于法制的权威,通过法治来保障“人人平等”和人民的民主权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处理人们的政治关系方面,就是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相统一,不断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法律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完善法制是对和谐社会的支撑,和谐社会的构建必须依赖于法律制度的推进,必须借助于法治建设。法治社会不等同于和谐社会,而和谐社会应当是法治社会。  相似文献   

3.
和谐是后现代文明的核心,是现代社会发展的主旋律,也是学术研究的生长点。经济法与和谐社会具有内在的契合性,但转型时期的经济法在和谐性方面存在现实局限性。本文就经济法和谐性的局限性进行辩证地探讨和分析,提出构建经济法的和谐范畴体系,充分发挥其保障和谐社会的功能。  相似文献   

4.
完善公共财政制度,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保障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的内在要求.公共财政制度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同时它的不完善也导致了经济与社会发展不协调、区域和城乡之间的发展差距扩大等问题.因此必须尽快完善公共财政制度,建立社会主义公共服务体制,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以实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  相似文献   

5.
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经济法是调整在国家干预国民经济运行过程中发生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在新时期新阶段,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构建一个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科学发展观和经济法一道,做出了积极的努力。  相似文献   

6.
制度正义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核心和根本保障,也是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着力点和内在本质要求。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制度正义的现实构建,首先应着眼于确立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相适应的正义观,此外要加强制度创新,强化法律制度建设,建立有效的社会利益均衡机制;畅通利益表达渠道,确立多元对话、共存共生的社会机制等。  相似文献   

7.
和谐社会视域下的和谐人研究是一个崭新的课题,其基本范畴、理论框架、意义以及构建都处在探索之中。以人是社会的本体基础和人的存在方式为理论线索,以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现实切入点,致力构建集和谐人的内涵、外延、意义于一体的理论体系,最终落脚到和谐人的构建与和谐人与和谐社会的关系上。重点探讨了“和谐人是什么”、“怎样构建和谐人”、“和谐人与和谐社会的关系”三大理论主题。  相似文献   

8.
和谐社会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理想社会模式,如何实现和谐社会的目标,关键在于深入了解和谐社会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深度挖掘其制度、经济、社会、个人心理等方面原因,并就如何落实和谐社会管理抓住关键点,扎实推进,才能形成社会管理的和谐局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9.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从构建和谐细胞入手,构建和谐企业不仅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更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有力保障。本文主要论述了企业作为一个以为国家和社会创造财富为主旨的经济组织,如何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10.
杨畅 《企业家天地》2007,(3):148-149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离不开社会主义基层社会的和谐,县级政府作为一级政权机构,是我国行政管理体系的基层延伸,努力构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和谐县域”对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十分重要。“和谐县域”社会构建的着力点是以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解决“三农”问题为主旋律的县级政府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中的职能重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