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谈资     
语录不管南方人、北方人,我们都是中国人!——小河北在民间,一直都有着在上海人的眼里,其他地方的人都是乡下人的说法;近日周立波在节目中一句北方人是吃大蒜的,上海人是喝咖  相似文献   

2.
说起来,上海的小吃几乎都是“进口货”,远的从清末民初引进,近的从抗战爆发涌入,都与社会动荡引起人口的迅速增长同步。老一辈的人告诉我,当年日本兵打到江南一带,那里的乡下人为了躲避兵燹之灾,就逃到上海租界来。为了谋生,就不得不做起小生意,但租界里的欧洲人对乡下人的肆意喧哗很反感,曾以法令的形式禁止沿街叫卖,  相似文献   

3.
数字     
《走向世界》2010,(9):15-15
不管南方人、北方人,我们都是中国人!——小河北 在民间,一直都有着"在上海人的眼里,其他地方的人都是乡下人的说法";近日周立波在节目中一句"北方人是吃大蒜的.  相似文献   

4.
1945年抗战胜利后,我们乘坐华西公司的轮船从重庆来到上海。当时我就在这个轮船的机器仓工作,工作人员有四五个,搭载的乘客有四五十人,有的是要回家的,有的是来上海做接收工作的。船过太湖,从苏州河进入上海。没想到的是,从此我就留在了上海。我是山东人,1942年去重庆后,进华西公司当学徒被安排在船舱里开机器。此番随船来到上海没有再回去,但举目无亲,我也处于失业状态。  相似文献   

5.
一周人物榜     
《中国经济快讯》2010,(34):28-28
“我一出生就在上海,但我的父母亲其实在我出生前进上海,我都变成了上海原住民。凭什么现在的农民工进了城,二十年以后,他们的小孩感觉自己是个农村人?如果历史到了这里不能够连接的话,那我们这一代人是可悲的,是没有远见,没有道德感的。”——重庆市长黄奇帆谈户籍改革。  相似文献   

6.
一周人物榜     
《中国经济周刊》2010,(34):28-28
“我一出生就在上海,但我的父母亲其实在我出生前进上海,我都变成了上海原住民。凭什么现在的农民工进了城,二十年以后,他们的小孩感觉自己是个农村人?如果历史到了这里不能够连接的话,那我们这一代人是可悲的,是没有远见,没有道德感的。”——重庆市长黄奇帆谈户籍改革。  相似文献   

7.
小鹤 《沪港经济》2003,(1):63-63
上海之所以成为上海,就因为它是一座国际城市、移民城市。 不少上海人往往看不大起外地人,特别看不起近几年从全国各地来到上海的外乡打工者,总有一种高人一等的优越感。其实,追本溯源,现今绝大多数上海人都并非地道的“正宗货”。只要翻翻履历表就能看得出来,其中“籍贯”一栏,“无锡”、“高邮”、“宁波”、“合肥”不一而足,可以说,如今大部分上海人都是当年从各地来到上海的“打工者”的子孙。 上海的历史,始终是中国对外开放的一个缩影,上海第一次开放,应该往上推到个九世纪中叶,是英国人的大炮把封闭的城门轰开的。这一史实,  相似文献   

8.
何开四 《中国西部》2010,(10):145-145
我读初中是1957年。初一年级下学期,班上来了一个转学的同学,名字叫张华胜。他裤腰上别了两个校徽,分别是“上海闵行中学”和“上海江湾中学”。那时我所在的小城火车也没通,同学大多是农村来的,上海对我们来说比今天的人谈东京、纽约还遥远得多。张华胜也以“洋学生”自居,尤其是对“乡下人”流露几分睥睨的眼光。班上的同学也似乎自惭形秽,  相似文献   

9.
汪杨 《上海经济》2007,(9):31-33
在上海,越来越多的市民感受到"出行成本"的压力。很多人感慨:在上海真的是一出门就花钱。  相似文献   

10.
我是上海人,中学时候就入党了。后来在东吴大学念了一年化学,家里面供不起。 1945年四五月间,由交通员带领,我从上海乘上去镇江的火车,前往黄花塘新四军军部卫生部报道,从此开始了我的部队生活,也开始了我与医药事业同呼吸共命运的一生。  相似文献   

11.
重访巴洛河     
我是巴仓人 先说说事情的起因吧!原来,上海有位叫雪娃的镇长,是位遗腹子出身.老母今年90多岁了,突然要叫他到青海省巴洛滩来找他亡父的坟茔.他父亲本是教育局长,半个世纪前被打成右派送到巴洛滩改造,不久就病故了.后来巴洛滩并入巴仓农场.而我曾是巴仓人,雪娃就通过青海的丁乐年先生找我了解内情,并要我如今这个上海人,陪他走一遭.  相似文献   

12.
赵小露 《上海经济》2014,(11):68-69
还记得“我的2040”愿景调查吗?有没有在网上填写问卷,说出自己对26年后上海发展的期待?现在,这个调查的初步结果,已经统计出来了。就在今天下午,一群特别关心上海发展的市民代表,被邀请到了成果发布现场,与参与2040年上海总体城市规划的专家一起,畅谈起了心中的“上海2040”。  相似文献   

13.
两个打工者     
两个乡下人,外出打工.一个去上海,一个去北京.可是在候车厅等车时,都又改变了主意,因为邻座的人议论说,上海人精明,外地人问路都收费;北京人质朴,见吃不上饭的人,不仅给馒头,还送旧衣服.……  相似文献   

14.
王竹茂 《魅力中国》2009,(22):217-217
世博会作为展现上海的一个窗口,我们要让外国人在上海发现:一种在以利益为社会运行中心的西方资本主义所不能发看到的一种新的生活方式,一种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新的生活方式,一种注重健康消费新理念的新的生活方式,一种富有内涵的新的生活方式,一种人全面发展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展现上海本我的新上海。摘要:  相似文献   

15.
《中国经济周刊》2012,(37):40-41
《孽债》只不过是个缩影,是我知青人生中的一阕感怀,代表的是与共和国一同成长的那批人,在一个特定阶段的历程和心路。1989年3月,母亲双目失明,不能再执笔给我写信。家书是亲戚代写的,信里说,老人天天盼望着我回上海。距离母亲第一次要求我回去已经过了四年。当时,由于各方挽留,我也就继续留在了贵阳做知青。不过这次,为了母亲。我趁着赴京开会,火速绕道上海,看了看她。  相似文献   

16.
阿丁 《沪港经济》2002,(7):37-39
我曾看到过一份资料,说是在香港的上海人有近80万。如果这个数字属实的话,那就意味着8个香港人中就有一个是上海人。这可不是一个小数字。在香港的这些日子里,我遇到了好多上海人,这里我要介绍的是两个很上海的女人,由于某种原因,我隐去了她们真实的姓名,但所写的一切都是真实的。  相似文献   

17.
在城里住得久了,在乡下去得多了,接触了一些城里人,也熟悉了一些乡下人,便就有了对比,有了对比也就有了鉴别,有了鉴别也就有了对城里人与乡下人的相同与不同的看法。 城里人比乡下人有优越感,城里人比乡下人高人一等,甚至是二等三等四等。这种高人几等的思想来自城市得天独厚的政治、经济与文化;也来自我们国家对城市与农村实行“一国两策”的结果;来自城市优裕的物质生活与发达的医疗卫生、科学技术。城里人在乡下人面前往往显得气宇轩昂,有派头,有的甚至不可一世。  相似文献   

18.
从上海首家专业猎头公司成立至今,8年多的时间里,沪上猎头公司几乎已是遍地开花。去年,国内人才市场全面开放,潜伏地下的国外猎头公司纷纷浮出水面,就连国际猎头巨鳄们也开始抢滩上海…… 浦东,这片中国改革开放的热土,吸引着众多跨国公司安营扎寨的同时,也成了众猎头炙手可热的猎场。 尽管猎头业内竞争已硝烟弥漫,尽管猎头的踪迹出没在浦东的各个角落,但由于职业的隐秘性,这些就在我  相似文献   

19.
张者 《今日重庆》2006,(1):104-105
其实,喜欢重庆是说不出什么理由的。喜欢就是喜欢,应该很尽情很尽性。喜欢上了,缺点也就成了优点,缺陷就成了风格,比方,一个男人粗野,你可以说这是粗犷,一个人女人风骚,你可以说这是风情。如今,我要把这无法捉摸的“喜欢”,用理性的方式总结出来,这有点吃力不讨好,可是,谁让我喜欢呢。  相似文献   

20.
我是浦东人     
我是浦东人。以前,我对任何不知我究竟住在上海哪里的新老朋友,都绝对不会吐出这么一句话——尽管我真真切切、确确实实在浦江东畔呱呱坠地,又在外滩对岸渐渐长大。记得很多年前应邀参加上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