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付琳 《特区经济》2012,(3):87-89
全球金融危机对各主要经济体都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作为长期受经济萧条困扰的日本和在东南亚金融危机中遭遇重创的韩国,在运用财政货币政策应对金融危机方面积累的丰富经验。本文分析了日韩两国应对此次金融危机的财政货币政策,既从宏观和微观的层面总结出两国采取的共性政策,也提炼出两国在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中注重货币政策工具的创新、政策制定和运营时同时兼顾短期效果和长期调控目标以及日本政策审慎性特点等值得我国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2.
基于最优货币政策规则的研究框架,本文从非线性总供给曲线和中央银行非对称偏好的角度来阐述货币政策规则中非对称性的理论形成,并利用GMM方法估计和检验了我国货币政策反应函数中的非对称性.研究结果表明非线性总供给曲线可以作为解释我国货币政策非对称反应的一种来源,更重要的是,中央银行对通胀缺口存在负向偏好,且这种负向的通胀偏好可以很好地解释我国“后金融危机时代”的通货膨胀偏差,但对产出缺口的非对称偏好并不显著.此外,不同通胀目标的稳健性研究表明,中央银行都存在负向通胀偏好,而且该负向偏好随着长期通胀目标的降低而逐渐减弱.  相似文献   

3.
20世纪90年代进入衰退期的日本经济为了应对通货紧缩和"流动性陷阱"风险,采取的宏观经济和金融货币政策调整的有效性成为人们广泛关注的研究问题.虽然日本对宏观经济和金融货币政策进行了多方面的调整,但并未实现缓解通货紧缩压力、降低"流动性陷阱"风险、走出经济衰退的预期效果.鉴于日本的经验和教训,我国在当前全球金融危机形势下,既要抑制通货膨胀,适度地调整我国经济的通胀预期,还要有效防范陷入"流动性陷阱"的风险.  相似文献   

4.
 基于最优货币政策规则的研究框架,本文从非线性总供给曲线和中央银行非对称偏好的角度来阐述货币政策规则中非对称性的理论形成,并利用GMM方法估计和检验了我国货币政策反应函数中的非对称性。研究结果表明非线性总供给曲线可以作为解释我国货币政策非对称反应的一种来源,更重要的是,中央银行对通胀缺口存在负向偏好,且这种负向的通胀偏好可以很好地解释我国“后金融危机时代”的通货膨胀偏差,但对产出缺口的非对称偏好并不显著。此外,不同通胀目标的稳健性研究表明,中央银行都存在负向的通胀偏好,而且该负向偏好随着通胀目标的降低而逐渐减弱。  相似文献   

5.
木下智夫 《发展》2010,(3):51-53
中国朝着日本式资产通胀方向发展 我们相信中国的宏观经济状况会导致在一段时期里出现资产价格通胀。尽管爆发了全球金融危机。但得益于激进的财政和货币政策,中国经济正在快速复苏。鉴于预期政府引导型项目所需的资金只有不到一半来自地方政府,银行已经大幅扩大其贷款规模。  相似文献   

6.
2008年欧美国家为应对金融危机,采用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刺激经济。在此种政策的作用下,西方各国经济呈现复苏态势;但同时也造成全球资产泡沫和通胀压力。目前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已到了退出的时候,然而该项政策的退出是一个具有复杂性、依存性和外部性的系统工程,退出时机、退出策略和退出工具的选择三者相互依存和制约。大国货币政策在转变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货币政策的调整对于全球经济增长的影响,即各国货币政策具有内在的相互依赖性和政策一体化效应。文章以美国为例,分析了中央银行(美联储)退出量化宽松政策对实体经济和世界经济的影响,提出了如何退出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具体方法和步骤,并就我国应对美国退出量化货币宽松政策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金融危机爆发后,资产严重缩水,居民可支配收入大幅度减少,消费信心急剧下降,经济增长放缓,发达国家和新兴国家都采取了财政刺激的办法,主要包括减税和增加政府支出政策。本文通过经济危机发展背景,进一步总结发达国家面对危机推出的一系列应对措施,最后从金融监管、货币政策、经济转型三个方面分析了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启示。  相似文献   

8.
美联储两轮QE时期美中两国经济特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应对金融危机,2008年11月以来,美国实行了两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美、中两国经济走出了有各自不同特点的复苏和发展之路。QE2结束之后,美、中两国可能同样面对通胀压力,但经济形势总体可能向好。  相似文献   

9.
中美“宽松”货币政策、通胀预期与货币规则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8年10月以来,中美两国均采取了不同程度的"宽松"货币政策来应对源于美国金融危机的全球经济衰退。本文的研究显示,2008年,中美两国货币供应量M1和M2增长率是相似的;2008年底到2009年8月,中国的M1和M2增长率分别为20.6%和21.4%,而美国的M1和M2增长率仅为3.36%和2.14%,中国的通胀预期是市场对"超级宽松"货币政策的合理反应。在过去的一年间,中国货币当局对美国金融危机的反应比美国的政策干预更为积极。而货币供应量的高增长孕育着价格上涨的风险,货币政策应当从被动协调美国的相机抉择转向遵循货币数量规则,抑制通胀预期,以实现宏观经济的稳定增长。  相似文献   

10.
邹沛江 《中国经贸》2010,(12):123-123
本文意在通过对IS-LM模型下的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分析,来讨论金融危机中的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作用和效用。通过比较来说明危机下政府政策的选取,从而进行对政府政策的建议。从而通过更好的财政、货币政策的制定来应对国际金融危机。  相似文献   

11.
王东 《改革与战略》2010,26(5):103-104
货币政策是一国最重要的宏观调控手段之一。为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近两年来我国采取了一揽子经济刺激计划,实施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但随着大量信贷资金投入到经济建设中,通胀预期日趋明显。适时调整货币政策,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运行,是我国当前实施合理货币政策调控经济运行的明智手段。  相似文献   

12.
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各国央行相继降低利率,希望以宽松的货币政策使经济尽快走出低谷。到2009年三季度,随着各主要经济体出现复苏迹象,出于对通胀的担忧,各国央行都在研究宽松货币政策的退出问题。本文从博弈论的角度,分析在宽松货币政策退出过程中,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之间的博弈。分析表明央行在货币政策退出时是动态非一致的,应对央行采取其他约束,使其的承诺是可置信的。  相似文献   

13.
专家学者谈"三农"①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严重制约扩大内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1998年开始,为了应对亚洲金融危机所引发的国际经济环境变化,中国政府明确提出了要把经济发展的基点放在扩大国内需求上的方针.并及时调整了宏观经济政策,将过去适度从紧的财政和货币政策,转向了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应当说,这一政策调整,已经取得了明显的积极效果,在保持GDP总量的较快增长方面,它的效果尤为明显.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美国金融危机切入,阐述了对中国的经济增长、企业经营、就业等方面的影响,并提出了应对的策略.1、升级产业结构,确保经济持续增长;2、企业应积极抓住财政、货币政策调整提供的机遇;3、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刺激内需,扩大就业.  相似文献   

15.
我国的流动性过剩格局并没有根本改变,企业的资金也并不紧,在物价上涨时期,尤其社会上已形成通胀预期情况下,这些将构成未来物价上涨的压力和条件。在货币政策仍有空间的情况下,应坚持从紧政策。但应对当前的通胀压力,需要多项政策共同配合,不能过多依赖于货币政策。  相似文献   

16.
当前我国物价持续上扬,通胀预期压力不断加大,成为影响国民经济运行的突出矛盾。稳定物价和管好通胀预期成为当前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也是最为紧迫的任务。该文从流动性过剩、外部输入因素、成本推动和需求拉动、市场化改革滞后四个方面分析当前通胀的原因,并从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市场化改革四个方面提出应对物价上涨和通胀预期增强的应对之策。  相似文献   

17.
央行近日发布(2009年第一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指出,下一阶段如国际金融危机深化,信贷仍需一定力度的增长。尽管这是为了应对金融危机的无奈之举,但防范由此可能出现的通胀副作用,并不是杞人忧天。我国经济运行中客观存在的一些长期性因素,成为阻止通缩、拉动物价向上的重要力量。一是粮食和其他农产品价格。尽管农业持续5年增产,  相似文献   

18.
世界各国为应对金融危机的蔓延和深化,加大了经济、金融领域国际协调的力度,拓宽了协调的范围.然而,各国在货币政策的协调上存在巨大分歧,应对金融危机的协调与人们的期望值相差甚远,如何处理好国际协调与国家利益的关系,把握货币政策的导向和推动国际金融体系改革,依然是世界各国面临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最近几个月来,伴随着房价的快速上涨,水、油、电、粮食、蔬菜等日常消费品价格也开始水涨船高,通货膨胀似乎已经悄然而至,我国现行的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在应对通胀压力时究竟效力如何,本文将通过对货币政策工具的效力分析得出相应的结论.  相似文献   

20.
“中国的情况和世界的情况并不完全一样,不要简单地类比世界央行和政府所采取的措施,来要求中国政府也出同样的措施才能提升信心。”全国人大常委、财经委副主任委员吴晓灵就政府应对金融危机的举措发表了与舆论截然不同的观点。政策宜静不宜动。在中国的经济既有通胀压力又有通缩压力、前景不太明朗的情况下,宜静不宜动,货币政策还是以稳定为好。解决经济问题不要过多地依赖货币政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