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通过构建效用指数模型对中等收入群体进行测度,并据此将城镇家庭划分为低、中、高收入组,通过分析三类家庭储蓄消费动机,得出三类家庭消费结构异质性推论,以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库CHFS2013-2017年城镇家庭数据为基础,实证检验三类家庭消费结构差异,最后模拟收入分配变动对消费结构的影响.研究发现:(1)低收入家庭生存型和发展型消费倾向更高,生存型边际消费倾向平均约为中等收入家庭的1.8倍、高收入家庭的8.1倍,发展型边际消费倾向平均约为中等收入家庭的1.6倍、高收入家庭的3.1倍,其收入主要用于满足生存和发展所需;(2)中等收入家庭更注重享受型消费,享受型边际消费倾向平均约为低收入家庭的1.5倍、高收入家庭的4.5倍,其有能力追求更高层次的消费;(3)高收入家庭消费需求基本得到满足,各类消费倾向均较低;(4)模拟收入分配变动结果显示,"提低、扩中"均对消费结构升级具有显著促进作用,应充分考虑收入分配调节对消费结构的影响,重视中等收入群体规模扩大对消费结构升级的带动作用.  相似文献   

2.
选取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消费支出两个指标,分别从各收入等级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消费支出与相应城镇居民总体均值的比例,以及城镇各收入群体可支配收入和消费支出占总体的份额两个角度,分析了1985~2011年城镇各收入等级在总体收入分配格局中地位的相对以及绝对变化情况。分析表明:一是在城镇居民收入分配格局中,高收入等级占据越来越大的份额,而低收入等级所占份额越来越小,中间收入等级所占份额稳中有降;二是城镇居民各收入等级在总体收入分配格局中的地位及其变化趋势呈现明显的阶段性。  相似文献   

3.
城镇各阶层收入分配公平性的影响因素——基于PLS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1978-2006年的时间序列数据,运用偏最小二秉回归(PLS)方法,对影响我国城镇各阶层收入分配公平性的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鲒果发现,无论是从城镇低收入阶层的角度分析,还是从城镇高收入阶层的角度分析,有利于收入分配公平性的因素是一样的,即主要有经济增长率、第一产业就业比重、教育支出水平、政策性补贴水平等8种因素;而不利于收入分配公平性的因素主要有市场化进程、城市化水平、工业化程度、经济发展水平等13种因素.其中,金融规模和城市化水平对收入分配公平性的影响最为显著,经济增长率的影响最弱.  相似文献   

4.
居民边际消费倾向的城乡比较——以四川省为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消费需求是扩大内需、促避经济持续增长的根本动力。研究表明,城镇与农村居民的收入和消费之间具有长期的协整性,但城乡的协整关系不同。城乡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表现出显著的差异性:城镇居民长期平均的边际消费倾向较稳定,而农村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则有较大交动。因此,应根据城乡居民的消费特征,采取增加低收入阶层的收入,培育新的消费点,完善农村社会保障等措施。  相似文献   

5.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变化是巨大的,这种收入差距的扩大导致了不同收入阶层的形成,各个收入阶层又形成了各自的消费者行为特征。低收入阶层主要是下岗职工、失业人员、靠打零工或摆小摊养家糊口的人、较早退休或内定退休的集体企业职工、停产或半停产企业职工以及领取最低生活保障的残疾人和孤寡老人。中等收入阶层主要由政府公职人员、国有企业职工、科教文卫人员、个体经营者等组成。他们的收入基本稳定,在满足日常消费之外有一定的结余。高收入阶层主要是企事业单位的管理人员、演艺界和体育界的明星,律师、医生等。各个收入阶层的消费为国家的宏观消费政策的制定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6.
经济增长与城镇不同阶层收入分配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1978~2006年的时间序列数据.对城镇不同阶层收入分配不平等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城镇不同收入阶层的收入分配不平等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库兹涅茨倒U型曲线对于城镇各收入阶层来说都是不存在的;经济增长对低收入阶层的收入分配不平等程度不具备调整能力,但对中、高收入阶层的收入分配不平等程度却有极大的调整作用。在一定的显著性水平下,当滞后一定期数时。经济增长是收入分配不平等的格兰杰原因。总体而言,随着经济的增长,收入分配不平等程度趋于扩大,需要深化分配制度改革。  相似文献   

7.
中国城乡收入差距分析-基于泰尔指数的分解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章利用泰尔指数,对1990-2007年间我国的城乡收入差距进行了测度和分解。通过考察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的整体变动情况,以及城镇内部、农村内部、城乡之间的差距对城乡收入差距的贡献率变动情况,得出城乡之间的差距是影响我国城乡总体收入差距的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期望能够为缩小我国城乡收入差距带来一些政策性的启示。  相似文献   

8.
2010年,中国居民收入分配问题再次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该文选择了20个社会群体,测度出中国阶层收入分配格局,通过对比中国居民收入分配格局和中国阶层收入分配格局,从阶层视角,剖析了中国居民收入分配格局两次变迁过程中,阶层的分化、重组与变动,并估测出现阶段和未来中国下产阶层、中产阶层和上产阶层构成和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9.
国民消费率的波动来自居民部门和政府部门。从1992-2005年的数据看,中国国民消费率的下降主要是由居民消费率尤其是农村消费率下降引起的,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居民消费倾向和收入占比的下降是居民消费率下降的主要原因;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结构的变化,一方面引起居民收入占比的下降,另一方面又使居民内部收入差距扩大,这两个因素都推动了居民消费率的下降;政府消费率虽然总体上保持稳定,但政府消费倾向的下降阻碍了政府消费率的提高,也导致居民预防性储蓄的上升和消费倾向的下降。为实现以提高国内消费率为核心的经济发展战略,必须从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和再分配机制两方面来改善国民收入分配结构,从建立公共财政体系角度来提高政府消费倾向,加快城市化进程和促进居民尤其是城市居民的消费水平。  相似文献   

10.
习惯形成是居民消费变化的一个基本特征,收入阶层异质性是居民禀赋差异的主要体现,本文旨在结合两者探究我国城镇居民的消费行为,以探寻扩大居民消费的方法。基于阶层消费函数理论,运用收入阶层面板SUR的结果显示,居民消费具有显著的习惯形成特征,消费行为呈现异质性,表现为低收入居民的消费习惯较弱、消费倾向较高,中等收入居民的习惯较强、消费较谨慎,高收入居民的习惯较强、地位性消费较活跃。当前“金字塔”形的收入分布、不断扩大但谨慎的中等收入居民、地位性消费的外流抑制了城镇居民消费的扩大,居民消费的相对不足主要是结构性问题。应依据各阶层消费的特点,从供给侧出发构建长效机制,促进低收入居民的收入平稳增长,多方面减弱中等收入居民的谨慎性,并提升国内消费品的质量和档次。  相似文献   

11.
中国居民家庭的收入变动及其对长期平等的影响   总被引:52,自引:0,他引:52  
王海港 《经济研究》2005,40(1):56-66
本文利用“中国经济、人口、营养和健康调查”1 989— 1 997年期间 4期家庭收入和家长特征的模块数据 (paneldata) ,用时间依赖定义收入变动 ,度量了全体家庭和分4种类型的家庭在上世纪 80年末至 90年后半期的收入变动。发现在总体收入分配中 ,高比例持续贫困的发生比较分散 ,并不固定在哪一类型的家庭上。平均而言 ,农村家庭的持续贫困比例稍高。与此相反 ,持续高收入的家庭集中在城市、郊区和城镇 ,农村的富裕家庭变动大 ,收入不稳定。分组家庭之间 ,农村家庭的收入变动最大。分组家庭内部 ,家长为中年和壮年人的家庭人收入景况较好 ,富裕老人家庭能否保持富裕在农村和在其它分组差别很大。总体而言 ,我国居民家庭收入分配的变动在这一时期减慢 ;收入变动在所有4个时期内都有利于分配的平等 ,2 0世纪 90年代中期后在农村和城镇家庭的作用大幅减弱 ,但对改善城市家庭的平等分配作用增强。  相似文献   

12.
胡红菊 《经济师》2008,(3):253-254
现行收入政策在提高城乡中低收入阶层收入水平,刺激其现实消费,扩大内需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但由于种种原因,其在调节社会收入分配及高低收入者消费差距方面仍有一定的局限性。建立财政、税收、金融政策三管齐下的社会保障和投入机制,是缩小居民收入差距进而扩大内需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3.
本文基于"住户—厂商—政府"三部门一般均衡模型,进行收入分配影响非正规经济规模的机理分析,提出了中等收入阶层收入份额与非正规经济规模呈负相关的研究假设。进一步地,基于2000—2009年全国26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对上述假设进行了双维度的验证。实证结果表明,增加中等收入阶层收入份额将抑制非正规经济规模的发展,并且沿海地区的抑制效应显著大于内陆地区。现行的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依然倾向于惠及高收入人群,这既不利于缩小居民的收入差距又不利于科学引导非正规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劳动收入份额、城乡收入差距与中国居民消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建立了一个包含人力资本人口分组的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从理论上分析了劳动收入份额、收入差距与总消费三者之间的关系,然后使用1990—2008年的省际面板数据,采用动态GMM估计方法,重点检验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以及它们的交互作用对中国居民消费率的影响,揭示了中国消费率偏低的动态形成机制。研究发现,劳动收入份额和城乡收入差距是居民消费增长缓慢最根本的原因;城市化水平、消费习惯形成和人口年龄结构对居民消费率也有重要的潜在影响;提高劳动要素份额具有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效应。尽管使用了不同的识别方法与计量技术并控制了其他潜在影响居民消费率的各种因素,本文的结果依然基本稳健。  相似文献   

15.
扩大内需是未来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突破口,但是,内需不足始终是制约我国经济可持续、稳定发展的最大阻碍。通过VECM模型论证上海市不同时期、拥有不同住房所有权的家庭消费对房价变动的反应结果显示:房价变动对高收入与低收入阶层的消费始终没有影响;对于平均消费、中高、中等与中低收入阶层,在1985-2000年期间,房价变动仅对中高收入阶层消费具有微弱的财富效应,对其他收入阶层的消费没有任何影响;在2000-2012年与1985-2012年期间,房价变动对中等收入阶层的消费表现为微弱的财富效应,对平均消费、中高与中低收入阶层的消费均表现为挤出效应。为此,本文提出通过抑制房价的非理性飙升态势来改变市场对房价走势的乐观预期,维持住房市场的健康稳定发展以构建促进消费增长的长效动力机制以及对中低收入阶层住房需求给予政策优惠等措施来扭转上海市房地产市场的挤出效应,以刺激消费,扩大内需。  相似文献   

16.
中国消费函数的研究有两个思路:检验西方消费函数在中国的适用性或者选用变量构造中国的消费函数。本文从第一条思路出发,根据中国国情,依据经济制度变动将时间段分为1978-1993和1994-2006年两个阶段,同时将消费者分为城镇消费者和农村消费者两部分,建立加入制度变动虚拟变量的持久收入假说,分阶段、分城乡的模型。然后,运用1978-2006年中国城乡消费者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消费的数据,对模型做了最小二乘回归,并对计量结果做出说明,得出持久收入假说能够很好地揭示中国的消费,制度变动的确影响了持久收入假说下的消费者行为的结论。  相似文献   

17.
通过反思美国次贷危机,从收入分配差距扩大导致的收入阶层化的角度来思考高房价的形成原因。本文通过分析收入阶层化对住房市场的直接影响,以及收入阶层化通过影响宏观经济对住房市场产生间接影响两方面入手来研究高房价形成的另一原因。这两方面的分析均表明,收入阶层化助长了房价,这也意味着政府可以通过改善收入分配来调控稳定住房市场。  相似文献   

18.
高帆 《经济科学》2012,(3):5-17
本文基于Theil指数二阶嵌套分解,利用1978-2009年31个省份的数据实证研究了中国居民收入差距变动的趋势和内在机理。结果显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居民收入差距存在波动特征,城乡收入差距对Theil T和Theil L的年均贡献度分别为75.31%和73.89%,城乡收入差距变动对Theil T变动和Theil L变动的年均贡献度分别为84.19%和75.33%。中国总体收入差距和城乡收入差距步入拐点的人均GDP分别为977.16和1012.74(1978=100且按不变价格计算的人均GDP指数),2006/2007年总体以及城乡收入差距整体上开始步入"倒U型"曲线的拐点阶段。导致中国总体收入差距、尤其是城乡收入差距变动的主要因素是城乡劳动生产率差异和结构转化偏差,这两者会在同方向影响居民收入差距变动。基于上述结论可以给出我国调节国民收入分配的若干政策含义。  相似文献   

19.
选取2003--2012年数据,通过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消费、基尼系数等指标对河南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行测度,并分析河南省各地区城乡收入差距状况。河南省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和人均消费的绝对差距都在持续加大,其相对差距呈缩小趋势;全省收入分配差距较大,城镇内部和农村内部的收入分配相对合理,但农村内部的贫富差距大于城镇。最后,对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提出相关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20.
城乡中等收入阶层的划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析了如何理解我国中等收入阶层的内涵,提出中等收入阶层的划分方法,特别指出中等收入阶层的划分应当以收入为基础区分城乡两个中等收入阶层,并对福建省城乡中等收入阶层的划分进行了应用,得出福建省城市和农村中等收入阶层比重都偏小的结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