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本文根据我国国情构建了资源禀赋评价指标体系,采取全局主成分法对2011-2017年我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西藏除外)的区域资源禀赋状况进行衡量,并运用聚类方法对资源禀赋水平相似的区域进行拟合,结果表明:不同资源在区域间分布呈现较强的不均衡性;不同地区资源禀赋的丰歉差距主要由技术资源、市场化水平决定;依据资源禀赋丰歉情况,将我国区域分为领先型地区、崛起型地区和追赶型地区,三类地区资源禀赋的综合丰歉程度与经济发展水平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2.
蒋和 《商》2013,(13):333-333
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是当前中国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根据2012年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选取15个反映各省市综合实力发展的评价指标,对全国31个省(直辖)市进行聚类分析,分别采用最短距离法、重心法和离差平方和法进行分析和比较,用树形图直观地表示得到的结果。从结果我们可以看出,我国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可大致分为4类,应对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地区进行战略扶持,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  相似文献   

3.
区域层面的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水平评价体系要求把经济、社会、生活的融合水平进行全面的测度,对于指标选取的多维度深层次性以及指标权重设置的科学合理性都有很高的要求。本文构建以就绪度、应用度以及绩效度作为一级指标,同时涵盖9个二级指标、27个三级指标构成的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水平评价指标体系,以湖北为为例进行实证分析,基本结论是:2007-2011年湖北省两化融合综合水平偏低,但基本保持平稳,并未出现大幅度波动;受金融危机和节能减排不力等因素的影响,应用度和绩效度指数波动较大。  相似文献   

4.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程度的综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新时期党确立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本文在提出客观的新农村建设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运用BP神经网络构建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程度的综合评价模型,并对相关历史数据进行了仿真研究,可以有效地衡量新农村建设的实现程度.  相似文献   

5.
<正>湖北省自2020年到2022年连续三年委托第三方进行了全省营商环境评价,旨在反映县(市、区)营商环境的真实情况,其中招标投标指标是一个重要的一级指标。一流的招标投标领域营商环境应为市场主体进行招标投标活动提供便利,公平对待不同类型的市场主体,有关政策法规制度应公开透明,与国际规则相适应。本文梳理近年湖北省招标投标相关政策,总结先进经验和改革举措,剖析湖北省招标投标领域营商环境存在的问题,对湖北省招标投标领域营商环境的优化提升提出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6.
利用外贸依存度等指标对2003 ~ 2011年河南省及东南沿海五省市的对外开放程度进行了测度和分析,结果显示,无论和沿海地区相比还是和全国平均水平相比,河南省的对外开放程度都很低,虽然截至2013年2月河南已建成9个国家级经济开发区,但与全国平均水平及沿海省市的差距还很大.  相似文献   

7.
新农村建设包括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业技术改造和农村经济发展等方面,需要庞大的资金支持。本文研究了财政支农、农村金融机构支农和农村非正规金融机构支农政策的实践效果,指出了三种方式的利弊;采用层次分析方法(AHP)对每种新农村建设的融资模式的指标权重进行了分析;然后建立了基于模糊综合评价的新农村建设融资模式的评价方法,并结合具体案例进行了实证分析。通过建立的基于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的新农村建设融资模式评价方法体系,可以帮助决策者更加准确和客观地选择新农村建设的融资模式。  相似文献   

8.
经过近20年的发展,湖北省利用资本市场进行股权融资的效果明显。上市公司家数从1991年前的8家到2011年底的79家。发行总股本数从1991年前的6490万股到2011年的38.06亿股。股权融资总额从1991年前的7040万元,发展到2011年的337.6亿元。在四大经济区域中,湖北省所处的中部地区相对于东部地区差距明显,与西部、东北经济区域则基本相当。湖北省发展股权融资还大有可为,政府、金融机构、企业应三管齐下,积极创造条件,利用资本市场为湖北经济发展服务。  相似文献   

9.
区域经济效益是制定区域发展战略的基础,是评价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典型指标。本文以区域经济效益的相关含义为基础,选取经济规模、经济结构、经济增长、经济环境、经济潜力5个维度13个指标,构建了甘肃省2014年区域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对下属14个市、州的经济效益应用了主成分因子分析方法进行了综合评价,同时利用K-Means聚类法将分析的结果分为经济效益好、较好、一般或较差3个层次,最后分析各地区经济效益差异的原因,并提出提高经济效益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0.
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是促进数字经济优化升级和加速实体经济改革的重要路径。本文通过对中部地区6个省份省会城市2021年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构建了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的评价体系,并通过熵值法算得各自的综合得分,再用耦合协调模型评价了两者之间的耦合协调程度。研究表明,中部地区各省会城市之间的数实融合程度存在较大的差距。耦合协调程度较差的城市还需要不断完善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动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进一步提高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综合发展水平,从而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1.
成果导向(OBE)的教育理念是一种以学生的学习成果为导向的教育理念,与现有疫情的契合度较高。以市场营销学课程为例,基于OBE的教学理念,以"明确学习成果—设计实现路径—评价学习成果"为主线展开混合式教学设计与实践。教学实施中结合对分课堂模式,教学实践上采用"完全线上"混合式教学模式;在教学评价上采用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结合的综合评价模式。通过教学目标、教学实施与教学评价构建循坏系统,迭代提高线上教学质量,以期最终达到预期的学习成果,打造真正的"金课",同时为后疫情时代及以后教学改革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胶东半岛五市作为研究对象,运用熵值法这一客观赋权法,从农业基础、设施保障、市场需求、旅游状况4个方面构建胶东半岛休闲农业的综合评价体系;通过量化比较分析胶东半岛五市休闲农业发展水平及问题,提出了促进农业产业结构不断升级,完善乡村基础设施建设,龙头企业发挥辐射带动作用,提升区域协同发展水平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文章利用Theil指数、标准差及变异系数等方法分析2003-2011年广西各市及桂东、桂南、桂西、桂北、桂中等五个区域的国内旅游收入之间的差异,研究发现广西国内旅游区域发展差异逐年缩小,区域内的差异大于区域间的差异,区域内的差异是总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针对目前广西国内旅游发展的差异分析结果,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基于信贷配给对农村贫困作用的内在逻辑,运用面板门槛模型剖析了信贷配给对农村地区贫困的非线性作用及其地区差异。研究发现:降低信贷配给程度是减缓农村地区贫困的有效途径,且具有显著的门槛特征;随着农业信贷配给程度由高水平区间向低水平区间的转换,农村地区贫困与信贷配给程度的关系呈“U”型变化;信贷配给对农村地区贫困的门槛效应具有明显的区域特征,东部农村地区随着信贷配给程度的降低,增加信贷有效供给的减贫效应逐渐变弱,中西部农村地区随着农业信贷配给程度由高水平区间向低水平区间的转换,农村贫困与信贷配给程度的关系呈倒“U”型变化。  相似文献   

15.
新型城镇化是湖北实现中部崛起战略的强大引擎。与传统城镇化相比,新型城镇化需要更多的资金,但基础设施融资单一、金融信贷机制不健全、“土地财政”难以为继、融资渠道不畅等成为制约湖北新型城镇化发展的“瓶颈”。为支持湖北新型城镇化发展,要引导金融机构根据自身的业务特点,积极探索并找准支持新型城镇化建设项目的切入点,开展金融创新,多途径、多角度地支持我省新型城镇化建设,还要加快构建多层次、多形式的农村金融服务组织体系,破解城乡金融“二元化”困境,此外政府须加强公共财政政策支持,建立多元化城镇化建设成本分担机制,并促进建立全省统一的农村产权交易市场体系,政府还要大力发展科技金融,合理引导民间金融发展。  相似文献   

16.
依据2011年数据,研究安徽省各地市环境友好度,并进行排序。结果是各地市环境友好程度参差不齐,池州市、宣城市、安庆市等地区环境友好度综合测评值显著高于淮南市、淮北市等地。淮南市、淮北市均是以煤炭为主体兼有其它多种矿产资源的城市,同时淮北市水资源又相对短缺,由于煤炭矿产资源的大量开发,造成城市生态环境恶化。而池州市、宣城市在安徽省内虽不是经济强市,但生态环境良好,经济与人口、环境协调发展。为改善各地环境友好状况,促进安徽省各地市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应优化政府在"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中的各种职能,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形成产业集群,促进环境税制改革,强化公众环保意识,使公众为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7.
罗志红  朱青 《商业研究》2012,(10):126-131
居民消费公平直接影响社会公平与经济公平的实现,对我国社会的和谐发展有着重要意义。通过对财政分类支出与城乡间、地区间居民消费支出差距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本文提出,1980-2010年期间经济建设支出有利于缩小城乡之间和地区之间居民消费差距;共享发展支出长期不均衡发展扩大了城乡之间和地区之间的消费差距;行政服务支出只是城乡居民消费差距扩大的重要原因,而与地区间消费差距的形成无关。因此,需进一步优化我国财政支出结构,促进居民消费公平的实现。  相似文献   

18.
From 2006 to 2011, with the change in regulatory policies, most regions of China relaxed restrictions on the intercity branching of city commercial banks, which led to a significant increase in the number of nonlocal branches of city commercial banks. We assess the impact of this bank branching deregulation on the credit risk of the regional banking sector across 286 prefecture-level cities in China. We find that deregulation has increased the credit risk of the regional banking sector in host cities by intensifying competition and encouraging risk-taking behaviors such as “lowering lending criteria” and “attracting deposits with higher interest”. Moreover, this effect becomes more pronounced in regions with a higher initial level of the loan-to-deposit ratio and regions with a higher initial level of competition in the banking sector.  相似文献   

19.
以辽宁和山东两省的31个地市为研究对象,选取经济实力、城市规模、科技文化、基础设施和对外开放程度等5个方面的24项指标,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将两省城市竞争力划分为强、较强、一般、较弱和弱5种类型。研究结果表明:辽宁省和山东省的双核结构模式都较明显,但辽宁省省内城市竞争力分布的差异性比山东省要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