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探求福建文化产业发展新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六大和中共中央国务院今年年初发出的《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不仅确立了文化建设的战略地位,而且明确了文化建设、文化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改革措施,为福建在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中探索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产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福建应抓住机遇,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做大做强文化产业,促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  相似文献   

2.
俞金树 《开放潮》2006,(1):10-10
建设文化强省目标的提出,意义重大。它凸现了文化建设在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中的战略地位,对振奋福建省人民的精神,提高福建省人民的素质,促进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发展,必将产生积极的作用。但从现实看,福建省的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的发展,并不容乐观,在文化各个产业领域内,能占有突出位置并有号召力的不多。要实现目标,任重道远,要下真功夫,做到“六动真”。  相似文献   

3.
《开放潮》2006,(1):23-23
加快文化发展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要求,也是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构建以人为本社会发展支撑体系的需要。发展改革部门要从自身职能要求出发,充分认识到在新形势下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重要性,进一步转变观念,树立大文化发展观,增强文化产业意识,深化改革,加强服务,促进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4.
陈明森  林红 《开放潮》2005,(8):7-10
更好地利用重要战略机遇,全面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是福建省委、省政府在新的国内国际形势下,加快福建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经过一年多的实施,当前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开局良好,成绩彰显。但在贯彻实施省委《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纲要(试行)》和十届人大三次会议《关于促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决定》中,一些理论与实践问题亟待深化和突破。福建省经济学会与本刊联手编辑《深层次考量“海西”建设》,组织发表全省经济学界一批专家、学者关于“海西”建设有关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以期引起人们对开创“海西”建设新局面更多的关注和思考。  相似文献   

5.
加快培育福建产业集群的再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宜新 《开放潮》2005,(8):22-24
2004年初,福建省委省政府提出建设对外开放、协调发展、全面繁荣的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战略构想。同年8月,省委七届七次全会对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作出全面部署,加快产业集聚和培育产业集群被作为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六大措施之一而提出。培育福建产业集群问题引起了全省上下的共同关注。  相似文献   

6.
2004年,在福建省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国家有关部门的支持帮助下,福建围绕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战略部署,努力创新发展举措,增强发展合力,突破发展困难,拓展发展空间,推动外经贸取得了稳定快速增长的良好业绩,为福建国民经济增长和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做出了新的贡献。  相似文献   

7.
福建省实施“人才强省”战略面临的新形势,福建经济社会的发展,特别是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建设对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使人才问题日益突显。福建省要保持经济增长9%左右的速度,对相关人才提出了更大更高的渴求。为实现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战略构想,无论是发展壮大中心城市、加快产业齐聚,培育产业集群,还是福建生态省建设,首先都要有人才支撑。如何根据科学发展观和人才观的要求,做好福建省人才的培养、引进和使用,构筑以一流人才、一流业绩、一流待遇为导向的人才高地,为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建设提供人才资源保障和智力支撑,是福建跨越式发展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8.
推进闽台经济合作增强“海西”建设实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陆益华 《开放潮》2005,(2):82-83
2004年初,卢展工书记即在省“两会”上正式提出“努力建设对外开放、协调发展、全面繁荣的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战略发展新目标。福建地处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之间,东临台湾海峡,具有独特的区位特点和对台优势。从区域经济发展实际出发,福建要建设对外开放、全面繁荣的海峡西岸经济区,加强闽台两岸经济合作是关键。  相似文献   

9.
涂娓珠 《开放潮》2004,(7):61-62
福建省委、省政府提出建设对外开放、协调发展、全面繁荣的海峡西岸经济区,是新世纪新阶段加快福建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我们必须抓住这一机遇,以建设生态经济强县为目标,立足比较优势,着力培育产业集群,提高产业质量和效益,在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0.
民进福建省委落实中共中央5号文件,深入探索在新情况、新特点下推动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设,进一步巩固爱国统一战线,参政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在民进福建省委参政议政中,针对新时期多党合作的新情况、新问题,将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等深入研究,与全面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建设相呼应、相配套、相协调、相促进。制定了建设、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的省情战略。战略涵盖文化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文化产业问题、重点、难点和对策,转变政府职能、加快文化企业发展,旅游资源文化产业的发展等内容。民进福建省委参政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本刊…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文化产业的发展。2005年,我国陆续颁布了近10部文化体制改革文件。今年新年伊始,中央又颁布了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若干意见》的指导性文件。目前,我国印刷、网络传播业等文化产业创造产值1.2万亿元,由文化消费业带来的基础设施建设达2万亿元以上。文化产业在我国17个城市已成为支柱产业。[编者按]  相似文献   

12.
第十七届六中全会的召开,对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出了全面部署,中国文化产业将迎来一轮快速发展和布局调整的重要机遇。节庆产业作为文化产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必然对提升城市软实力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朱萍 《理论观察》2008,(1):170-171
文化产业作为一个新兴产业、朝阳产业,在文化领域引起了高度关注,也引发了各地文化部门对本地文化资源如何有效挖掘、利用和深度思考。这一问题其实就是文化资源的产业整合问题。最近,中共中央、国务院和中办、国办相继出台了《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和《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分别将加快文化产业发展列入到文化事业发展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14.
王征国 《黑河学刊》2012,(10):30-33
中共十六大以来的文化建设,是新中国文化发展历史上最好的时期之一。文化创作日益繁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形成,文化市场和文化产业蓬勃发展,文化遗产保护成效显著,对外及对港澳台文化交流不断扩大,文化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文化建设的保障体系更加完善,我国文化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认真总结改革开放特别是中共十六大以来,我国文化建设方面的基本经验,对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决文化发展难题、谋求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对于迎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对于解决在未来文化建设中坚持什么、沿着什么方向继续前进,特别是对于推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创新和发展,都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支持海峡西岸和其他台商投资相对集中地区经济发展。”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迎来了新的更大的发展机遇。海峡西岸经济区因台海而立,因口岸而兴。不论是建设服务祖国统一大业的前沿平台,还是完善全国区域发展布局,在加快东部发展中要发挥福建后发优势,形成促进中部崛起和西部开发的东南沿海新的对外开放综合通道。  相似文献   

16.
《开放潮》2006,(9):4-5
9月底,福建省海洋工作会议在福州召开。省委书记卢展工在会上指出,建设海洋经济强省是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八大举措之一,要深化对“海”的认识,把福建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与“海”联系得更加紧密,立海之根,融海之势,聚海之力,铸海之魂,开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美好未来。  相似文献   

17.
国家电监会2009年1月9日出台支持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措施,内容涉及支持福建开展大用户直接交易试点、农村电力体制改革试点、电网辅业改革、电网建设、电力安全监管、电力业务许可监管等十个方面。  相似文献   

18.
王滨利 《魅力中国》2013,(11):22-22
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不仅包括经济建设、政治建设,也包括文化建设。加强文化建设,就必须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统领,积极深化基层文化体制改革,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全面提高文化建设的整体水平。进一步解放思想,转表观念,形成“创业文化、创新文化”的文化事业新格局。  相似文献   

19.
海峡西岸经济区是以福建为主体、涵盖周边区域、对应台湾海峡的经济区,随着海峡西岸经济区战略构想的启动和推进,无疑将加速福建的繁荣与发展,推进福建与长三角、珠三角的区域协作,并产生和发挥重大的经济社会效应.然而,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建设,尤其是作为吸引投资的重要因素的基础设施建设的任务十分繁重,面临众多的困难和挑战.加快对海西经济区的建设,必须加强海西现代化经济区基础设施体系的构建.  相似文献   

20.
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现实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蔡雪雄  茅秋建 《亚太经济》2004,(6):83-84,56
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是一个立足全国发展大局提出的战略构想,体现了对区域定位认识的深化,体现了发挥对台优势、强化与两大三角洲分工协作意识的深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