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终南山是汉传佛教的圣地,有“汉传佛教第二策源地”之称。位于终南山中段的西安市长安区,著名佛寺有40多处。汉传佛教八大宗派中有四大宗派的开山祖师或发源地在长安。周文敏退休后着手撰写《长安佛寺》。成书17年后,已79岁高龄的他又增订再版,以了赵朴初先生为他题写书名时对他寄予的那份期许。  相似文献   

2.
随着休闲、旅游元素的加入,汉地佛寺园林环境的发展日益世俗化.文章分析了汉地佛寺园林环境的形成和发展,归纳了汉地佛寺园林环境在历史上形成的独特特征,探讨了汉地佛寺园林环境的构景手法和意境营造,得出汉地佛寺园林的旅游开发和环境保护有利于促进利用佛教风景名胜环境指导实际的佛寺园林规划设计的结论.文章认为,佛教强调生命体与自然环境相互依存的生态伦理思想,为解决汉地佛寺园林当今的环境问题和汉地佛寺园林环境的保护性发展提供了一个精神基础.  相似文献   

3.
魏晋南北朝是佛教发展的重要时期,但这一时期的 佛寺园林极少有形象资料可为研究佐证。成都万佛寺遗址出土 的《南朝双观音造像碑》碑阴清晰描绘了一处佛寺园林,提供 了此时期佛寺园林的重要图像资料。通过对这一图像的分析 与复原研究,可探知南北朝佛寺园林的空间格局与山、池渠、 植物等组成内容的营造特征,如寺院入口的渠池-桥-莲花模 式,主体建筑集中于前院,以乔木、灌木组合为层次丰富的植 物景观,并以孤植、蕉石组合等方式创造景观焦点;寺院后部 筑山植树,营造自然山林之意趣。该图像反映出佛寺园林的组 成、格局和造景特征受到皇家苑囿和士人园林的影响,同时为 满足佛教活动的需求又形成了自身的特点。  相似文献   

4.
秦沣 《经济改革》2014,(9):21-25
隋唐之时,长安佛教最为鼎盛,不但京城佛寺林立,雄奇秀丽的终南山也成为僧家建立寺院、栖身静修的处所,故有“一片白云遮不住,荡山红叶尽是僧”之说。  相似文献   

5.
风雨小佛寺     
为保护世界最小古代佛寺而建的遗址博物馆,近日在新疆和田策勒县落成开馆。小佛寺的发掘者、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新疆考古队队长巫新华博士在考古调查报告中指出。小佛寺的发现,为研究古代西域、古代于阗佛教艺术提供了第一手材料,对研究古代新疆南部和田地区佛教、佛教文化和壁画向河西走廊、中原、西藏等地的传播和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天台宗作为佛教中国化的第一个宗派,对中日佛教的发展起着关键作用。中国天台山的国清寺和日本比叡山的延历寺正是在其思想影响下建成的,由于起始于同一思想宗派,因此在漫长的历史变迁中,两者既存在联系,又有所区别。通过查阅大量古书典籍,对国清寺和延历寺从建立、发展、兴衰到当今繁荣的历史变迁过程进行了归纳总结和分析比较,分析了国清寺和延历寺在景观特征方面的异同点,希望通过对二者历史变迁和景观特征方面异同点的分析,为今后佛寺园林景观的传播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7.
佛寺园林是风景园林学科的重要研究方向。20世纪以来传统佛寺园林研究适逢当时学术转型及其史学流变思潮,相关态势与其时学科分化及研究方法之转变并行不悖,值得以此为切入点研究发展脉络。从20世纪初至今的时间分期入手梳理佛寺园林相关研究成果,总结发现:70年代末以前寺园研究成果数量较少,尚有佛教园林研究专门化倾向,主要领域集中于建筑史学和造园学;70年代末至今的佛寺园林研究主要呈现佛道一体的园林叙述语境,但仍有学者以佛教为叙述逻辑进行园林研究且数量逐渐增多,该阶段研究内容与方法更为多元,为未来宗教主导下的寺园专门化研究指明了方向。意欲从学术与史学流变角度寻找佛寺园林的研究脉络、发展路径与热点方向,对寺园研究成果、经验进行一定的评析与体认,以期理清研究思路,不足之处请诸学者指正。  相似文献   

8.
《经济视角》2008,(8):F0004-F0004
长春市绿园区园林管理处主要负责绿园区街路、绿地、广场、游园、小区、庭院等绿化养护管理工作。在处领导班子的带领下,始终坚持“增绿量、上水平、抓管护、出精品”的绿化原则;以建设优美环境、优良秩序、优质服务为中心;  相似文献   

9.
《经济师》2019,(3)
自五台山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后,五台山的旅游资源优势转变为旅游产业优势,实现了旅游业的跨越式发展和历史性的飞跃。文章从五台山佛教文化悠久历史的影响力,五台山佛教文化精神慰藉作用的感悟力,五台山佛事活动、佛教景观的吸引力三个维度论述了五台山佛教文化与旅游经济发展,并对五台山佛教文化旅游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0.
判教是促成太虚佛学思想现代化的重要学术方法。太虚在时空上判佛教为“三期三系”,在教法上判佛教为“三级三宗”,在机宜上判佛教为“三依三趣”,以“人生佛教”最为契合当代众生的根机。太虚判教建构了一个博大精深的现代教理思想体系,充满了对时代精神的自觉,并为中国佛教的发展选择了一条康庄大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