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王素涛 《北方经济》2009,(16):15-17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涉及亿万农民的切身利益。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农村人力资源数量大,科技文化素质不高,身体素质总体水平偏低,经营管理人才短缺等,是新农村建设的重大障碍。因此,新农村建设必须加强人力资源开发。首先。衣村人力资源开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要求:其次,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是实现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途径:再次.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基本前提,同时农村人力资源开发还将影响到我国经济整体发展的大局。我们必须加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意识宣传.改革农村教育体制,建立和搞活农村劳动力市场,加速农村社保制度建设等。这样对真正实现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具有十分突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对于新农村建设来说,加快农村人力资源的整合必将有助于新农村建设。文章首先介绍了人力资源开发理论,接着分析了新农村建设中人力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最后论述了新农村建设中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建议,以便使得农村地区可以更好地进行人力资源开发,推动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3.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涉及亿万农民的切身利益.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农村人力资源数量大,科技文化素质不高,身体素质总体水平偏低,经营管理人才短缺等,是新农村建设的重大障碍.因此,新农村建设必须加强人力资源开发.首先,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要求:其次,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是实现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途径;再次,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基本前提,同时农村人力资源开发还将影响到我国经济整体发展的大局.我们必须加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意识宣传,改革农村教育体制,建立和搞活农村劳动力市场,加速农村社保制度建设等.这样对真正实现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具有十分突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四川省新农村建设与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邹永红 《特区经济》2007,226(11):206-208
人力资源开发是新农村建设的前提和保障。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是一个系统而复杂的工程。作者在分析四川新农村建设、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两方面的成就和问题后,从提高农村人力资本、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构建覆盖农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等三个方面提出了四川省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服务新农村建设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我国农村的发展明显滞后。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培养社会主义新型农民,是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战略举措。文章分析了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背景下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着力从系统论的角度探索了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战略措施,试图构建中国特色的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理论,从而为实践操作提供一些指导。  相似文献   

6.
新农村建设亟须大力开发西部农村人力资源,当下中国西部农村人力资源虽然数量庞大,但总体质量较低、面临结构性失衡,这种现状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尤其西部农村生产力的发展。文章透析了西部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促进我国西部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思路与对策:基础是转变农村教育观念,路径是大力发展教育与培训,条件是建设人力资源市场体系,保障是优化政策系统支持,由此才能更合理有效地促进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7.
培养新型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根本任务,也是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持续有效推进的重要保证.从人力资源开发的角度,我们要明确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必要性、农村人力资源的现状,采用"三大工程和一大建设"措施打破新农村建设瓶颈.  相似文献   

8.
人力资源是生产力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人力资源开发实际上是一种价值和资源分配.直接涉及公共政策选择。人力资源开发价值与资源的分配性涵义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投资于人力资源开发的人财物的分配;二是人力资源本身的配置与利用。人力资源开发的公共政策属性规定了政府作为人力资源开发的核心主体应承担的职责,在实施人力资源开发的过程中,政府分配公共资源应坚持公平为先,通过建立公共财政为人力资源开发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相似文献   

9.
西部地区新农村建设的制约因素及对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国锋  张沛 《改革与战略》2010,26(12):81-83,97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今后"三农"工作的方向和目标,在我国西部地区实现这一任务尤为艰巨。文章从西部地区新农村建设存在的农村产业发展、生产技术要素、人力资源素质、产业组织现状、基础设施配置和村镇建设规划六个方面的制约因素入手进行分析,提出了产业择优发展、技术配套保障、人力资源建设、专业组织壮大、基础设施配套和村庄布局规划等相应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0.
培养新型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根本任务,也是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持续有效推进的重要保证。从人力资源开发的角度,我们要明确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必要性、农村人力资源的现状,采用“三大工程和一大建设”措施打破新农村建设瓶颈。  相似文献   

11.
周业柱 《乡镇经济》2009,25(7):61-65
文章较系统地分析了我国农村人力资源的构成与作用、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系统地阐述了,加快农村人力资源开发、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事业的发展必须树立全新的人力资源观念,高度重视优秀人才在新农村建设中的突出作用;健全和完善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机制,积极创造人才辈出的良好环境;拓宽系统的人才培养渠道,努力改善农村人力资本的整体结构;积极引进短缺的尖端人力资本,着力推动农村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积极探索体制创新,优化农村人力资源结构等主要途径与措施,为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参考和咨询建议。  相似文献   

12.
论农村教育与农村人力资源开发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梁乃云 《科技和产业》2009,9(5):50-52,58
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低是影响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关键因素。文章在简要分析我国农村教育发展现状和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探讨了发展农村教育对于促进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必要性,提出了大力发展农村教育,实现农村人力资源深度开发的几点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3.
徐琳  刘况驰 《特区经济》2012,(4):156-158
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战略的实施,民族地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性日益凸现。内蒙古自治区在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过程中通过探索一系列的特色做法,有效地推进了新农村的建设。本文在分析内蒙古与四川民族地区相似背景的基础上,提出了借鉴内蒙古经验开发四川民族地区农村人力资源的对策建议,以期促进四川民族地区农村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基于农业可持续发展视角下的农村人力资源能力建设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梁乃云 《科技和产业》2009,9(3):55-57,98
在分析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存在数量庞大、质量不高、流动性差等问题的基础上,论述了当前农村人力资源现状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制约作用。基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视角下,提出了一些加强农村人力资源能力建设的对策及建议。  相似文献   

15.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法治路径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易国锋 《特区经济》2007,(5):162-164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全局出发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举措。本文从法治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意义出发,着眼于新农村的法治现状,提出优化农村法治环境,加强农村法治建设的路径。  相似文献   

16.
地方政府在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中的作用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施杨  童举希 《乡镇经济》2008,24(11):71-73
做好发展农业、建设农村、开发农民(农村人力资源)这项“综合工程”,是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任务之一,也是各地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客观要求。在剖析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战略意义的基础上,明确地方政府在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中的职能定位,提出地方政府推动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基本任务,为相关部门决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施杨  童举希 《乡镇经济》2009,25(6):98-101
明确苏州现阶段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实践意义,全面剖析该地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所具备的现实基础。围绕苏州新时期的战略目标,提出加快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若干思路,为地方政府相关决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张玉鹏 《特区经济》2007,226(11):138-140
随着农村大量年青劳动力的转移,懂经营、善管理、具有一定科技头脑的乡土人才大量流失,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人力资源流失之间的矛盾,已经成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当务之急。从财政支农的角度来说,依据"多予、少取、放活"方针,提高财政支农工作整体水平,是留住农村年青优秀劳动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9.
农村药品市场的现状、原因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文  ;伍林生 《特区经济》2009,(4):169-171
药价混乱、假冒伪劣、违规经营已成为当前农村药品市场相当突出的问题,加强农村药品市场监管,规范农村药品供应,构建农民用药安全防范体系,确保农民用药方便、经济、安全、有效,是新农合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事关农村发展和稳定的大局。本文拟从当前农村药品市场现状入手,探究其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