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在揭示银行和债券投资者参与治理的作用机理的基础上,以2006-2010年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数据为样本,实证研究了银行贷款和债券融资的治理效应,并从信息不对称视角分析了信息披露质量对两种债务治理效应的影响.研究发现,银行贷款能够显著降低代理成本,但同时又能够显著降低公司绩效,说明银行贷款只是发挥了部分的债务治理效应,但长期贷款能够显著提高公司绩效,降低代理成本.债券既能够显著降低代理成本又能够提高公司绩效,并且其治理效应要强于长期银行贷款.信息披露质量只能显著影响债券的治理效应,而且仅限于显著提高公司绩效方面,而不能显著影响代理成本约束.  相似文献   

2.
基于2011—2018年A股上市公司样本,借助爬虫技术构造企业数字化发展程度指标,探讨数字化转型对公司违规的影响。研究发现:数字化转型显著降低了公司违规概率。进一步研究表明:数字化转型显著降低了公司违规倾向,显著增加了公司违规后被稽查的概率;优化内部治理机制(提高内部控制水平、信息披露质量和管理者能力)与强化外部监督水平(提高分析师关注度和长期机构持股水平)是数字化转型降低公司违规概率的重要途径;数字化转型对公司违规的治理效应在司法水平较高、数字金融发展较好地区更显著。本文丰富了企业数字化转型在公司治理领域的经济后果,为政府相关部门进一步推进企业数字化转型、有效治理公司违规提供了经验参考。  相似文献   

3.
基于2014-2018年A股上市公司的数据,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检验企业环保支出是否有效提高了企业环境绩效.实证结果表明:企业环保投入与环境绩效正相关,但相关性不显著.环保投入对公司环境绩效的作用受公司规模的影响,公司规模较大的企业能够通过规模效应提高企业环保投入的环境治理绩效,而规模较小的公司受限于自身资源条件,未能充分发挥环保投入的环境治理作用.进一步研究发现,企业内控显著提高了环保投入对环境绩效的正向影响;而外部治理强度对环保投入与环境绩效的影响作用不显著.研究结论有利于企业因地制宜,提高企业的环保投入治理水平.  相似文献   

4.
文章通过收集2002年~2007年全部上市公司的数据,实证分析了高管变更的差异,研究显示:行业竞争在高管变更与公司绩效之间有显著的影响,在诸多影响高管变更的因素中,行业的高度竞争使总经理变更频率高于董事长变更频率,国有控股型上市公司董事长变更对公司绩效的提高影响显著,表明现有国有控股上市公司还存在一定的行政特色,从长期看,公司高管变更中,董事长变更对公司业绩的敏感性大于总经理,董事长变更有助于公司长期业绩的提高,总经理变更只能带来短期的业绩提高,董事长变更比总经理变更对公司的影响更大,应谨慎变更董事长。  相似文献   

5.
笔者以2005年~2008年我国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研究了上市公司设立审计委员是否会对会计稳健性产生影响,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考察了审计委员会的独立性、财务专家比例及是否存在本公司高管等特征对会计稳健性的影响.研究发现,上市公司设置审计委员会能够显著提高会计稳健性;审计委员会的独立性和财务知识与会计稳健性显著正相关.审计委员会作为公司治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研究结论为我国公司治理结构优化及其效率提高提供了新的经验证据.  相似文献   

6.
对于董事会在公司治理结构中所处的中心地位,提高董事会的质量是建立有效公司治理结构的核心任务,也是影响公司绩效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在借鉴已有的董事会结构与公司绩效关系研究的基础上,选取我国创业板上市的153家公司的2010年数据进行了实证研究,得出董事会规模对公司绩效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外部董事与公司绩效有显著的倒U型关系的研究结论。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股权性质特点与公司经营绩效的关系进行了研究,详细论证了股权性质对公司绩效的作用机制.通过对沪深两市A股制造业373家上市公司9年数据的收集,应用混合面板数据模型估计参数,我们发现股权属性对公司绩效有显著的影响.主要表现在:①当把股权属性划分为国有股、法人股和流通股时,国有股、法人股与公司绩效之间存在非线性关系.②即使在控制公司规模、资产负债率和行业效益时,国有股对公司绩效存在显著的负面影响.③法人股比例的提高不利于公司绩效的提高.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2007-2011年"深交所"主板和中小板公司的内部人交易为研究对象,采用"深交所"信息披露考评结果和公司盈余管理水平来衡量信息透明度,并检验了其对公司高管及其亲属交易的信息含量的影响。研究发现:低信息透明度的公司高管交易获得了显著的超常回报,而高信息透明度的公司高管交易无显著的超常回报,且公司信息透明度的好转(或恶化)能显著降低(或提高)高管交易的信息含量;但是,信息透明度对高管亲属的交易回报无显著影响,所有公司高管亲属的交易均获得了显著超常回报。这表明,公司高管可能主要是基于其对公司未来中长期业绩的预测优势进行交易,而高管亲属更可能是利用其拥有的尚未公开的重大信息进行交易。为此,建议监管部门应该致力于上市公司信息质量的提高,以减少高管在交易时"浑水摸鱼"的机会,并警惕高管亲属进行内幕交易。  相似文献   

9.
公司丑闻、声誉机制与高管变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2003~2008年发生丑闻的公司高管为研究样本,实证检验了作为非正式制度约束的声誉机制对高管变更的影响。模型的回归结果显示,公司业绩、董事会特征以及股权集中度并不能有效解释丑闻公司高管变更的原因。相反,声誉惩罚却显著提高了丑闻公司高管变更概率,并分别将这些公司董事长和总经理变更的概率至少提高了8.02个百分点和2.46个百分点。进一步研究还表明,声誉惩罚显著降低了丑闻公司董事长变更后继续担任公司其他职位的概率。研究结论证实,在转型期的中国,作为非正式制度约束的声誉机制能够在改善公司治理方面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0.
外资银行进入既能缓解融资约束,也能抑制代理冲突,那么外资银行进入究竟如何影响公司投资效率呢?文章运用2005-2015年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数据,研究发现:外资银行进入可显著提高公司投资效率,而且这种效应在大规模公司中更加显著,表现出明显的“选摘樱桃”效应;与国有企业相比,外资银行进入对公司投资效率的影响在民营企业,尤其是大型民营企业中更加显著.进一步研究发现:外资银行进入整体上通过缓解融资约束与抑制代理冲突提高了公司投资效率,而缓解融资约束的作用更加显著;在民营企业中,外资银行进入主要通过缓解融资约束来提高投资效率,而在国有企业中,外资银行进入则通过抑制代理冲突来提高投资效率.文章补充和丰富了企业投资效率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也为如何更好地引导外资银行进入并发挥其积极作用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1.
本文利用2006年债务重组准则实施前后两年进行债务重组的上市公司相关数据研究债务重组上市公司重组绩效与证券市场监管关系问题。结果表明,2006年发生债务重组收益公司重组后会计业绩显著提高,股票回报率与市场总体无显著差异,2007年发生债务重组收益公司重组后会计业绩无显著变化,股票回报率显著高于市场总体,说明证券市场监管政策的扭曲导致资源的严重错配。  相似文献   

12.
本文在近期发布的《关于完善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退市制度的方案》的背景下,以1998—2010年因为连续三年亏损而退市的ST公司为样本,研究了样本公司在退市前三年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的价值相关性。研究发现,这类公司的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在退市前三年的价值相关性呈相反的变动趋势。在退市前一年,资产负债表的价值相关性显著提高,而利润表的价值相关性显著降低;同时,在退市前的第二年,资产负债表的价值相关性达到了三年来的最低值,而利润表的价值相关性达到了三年来的最高值。  相似文献   

13.
以上市公司收到交易所财务报告问询函为研究对象,利用2015—2019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的样本,研究交易所财务报告问询函对公司CFO离职的影响。结果表明,财务报告问询显著提高了CFO离职的概率,且针对前一年年报或当年季报/半年报的收函总数越多,CFO离职概率越高。异质性分析发现,在公司信息披露质量差、外部制度环境好的情况下,财务报告问询对CFO离职的影响更显著。进一步分析发现,财务报告问询主要提高了执行能力较弱CFO的离职概率,CFO离职后公司股价崩盘风险显著降低;同时,当继任CFO执行能力较强时,股价崩盘风险会显著下降。上述结果表明,财务报告问询制度能够发挥信息和监管效应,通过高管人员CFO的变更,提高公司信息披露质量,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4.
陈晨 《经济问题》2012,(6):111-114
以新企业会计准则实施前后各一年为研究区间,以一般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针对会计准则和会计质量的变化进行实证研究。建立有关模型,对2006年和2007年的样本公司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新准则在提高价值相关性方面有贡献,也提高了大额亏损确认的频率。但新准则在盈余管理控制上并没能起到显著的效果。因此,新准则对公司会计质量的提高作用是有限的。  相似文献   

15.
基于2006-2015年我国中小板和创业板上市公司数据,从监督、容错和促进知识溢出3个方面分析机构投资者对公司创新产出的影响。结果发现,机构投资者显著提高了公司创新产出;在影响渠道方面,机构投资者主要作为公司治理监督者和区域知识溢出的传播者,促进投资公司创新产出;机构投资者尽管没有通过降低公司薪酬-业绩敏感性为管理层可能遭遇的创新失败提供风险保护,但显著提高了公司实施股票期权激励的可能性。采用中证800指数成份股调整进行机构持股外生冲击准自然实验,利用双重差分法控制潜在内生性问题后,研究结论依然成立。该研究为分析我国机构投资者影响公司创新的作用机制提供了新视角,对政策制定者和企业决策者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基于2006-2015年我国中小板和创业板上市公司数据,从监督、容错和促进知识溢出3个方面分析机构投资者对公司创新产出的影响。结果发现,机构投资者显著提高了公司创新产出;在影响渠道方面,机构投资者主要作为公司治理监督者和区域知识溢出的传播者,促进投资公司创新产出;机构投资者尽管没有通过降低公司薪酬-业绩敏感性为管理层可能遭遇的创新失败提供风险保护,但显著提高了公司实施股票期权激励的可能性。采用中证800指数成份股调整进行机构持股外生冲击准自然实验,利用双重差分法控制潜在内生性问题后,研究结论依然成立。该研究为分析我国机构投资者影响公司创新的作用机制提供了新视角,对政策制定者和企业决策者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2004年度沪、深324家家族控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建立了董事会特征对公司绩效影响的模型。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家族成员担任董事长或总经理有利于提高公司绩效;董事会持股比例与公司绩效呈显著的二次曲线关系;董事会规模与公司绩效呈显著的三次曲线关系;家族董事、独立董事与公司绩效的相关性不显著。  相似文献   

18.
融资约束、不确定性对公司投资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46,自引:0,他引:46  
本文以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1998-2002年的数据为研究对象,较为全面、深入地研究了融资约束、不确定性和公司投资行为之间的内在联系。研究结果表明:(1)我国上市公司存在融资约束状况,而且融资约束与公司投资-现金流敏感性之间呈显著正相关;(2)公司特有不确定性与公司投资呈显著正相关,总体不确定性与公司投资之间呈正相关,市场不确定性与公司投资之间呈负相关;(3)融资约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不确定性对公司投资的影响。这些研究结果将有助于我国证券监管机构提高上市公司配股、增发的管理水平,并为上市公司制订正确的投融资政策提供实证证据。  相似文献   

19.
曾庆生 《经济管理》2004,(10):75-83
大股东民营化是否改善公司绩效,是一个深受关注的问题。本文在文献回顾和制度背景分析的基础上,对中国上市公司大股东民营化经济后果进行实证检验。单变量检验表明民营化公司的盈利能力和盈利质量显著提高,而控制权在国有股东之间转让的对比样本几乎无显著变化;但多变量回归结果表明,盈利能力和盈利质量的提高与民营化本身无显著关系,而是控制权转让后重大资产重组导致“盈余逆转”的结果。控制权转让后两年期的股票回报来看,民营化公司也未显著好于对比样本。  相似文献   

20.
文章以国有企业改革现阶段的突出现象——"新型国有企业"中的"全新型国有企业"为研究对象,选取了2003年至2005年分布在9大竞争性行业中的159家企业共477个样本数据,就其股权结构与公司绩效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发现,股权集中度与公司绩效显著正相关,国有股与公司绩效显著正相关,法人股与公司绩效不相关,流通股与公司绩效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