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不良资产价值回收最大化是资产管理公司处置不良资产的基本要求和目标.笔者认为,不良资产要实现处置回收最大化,就必须把不良资产放入市场,由市场发现其价值并通过市场实现其价值的最终回收.这才是不良资产处置价值回收最大化的本质要求.  相似文献   

2.
1.市场化原则.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不良资产是按照政策性收购,市场化处置进行管理经营的,处置不良资产的最终手段必须通过市场化运作,通过市场去发现不良资产的内在价值.因此,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在不良资产处置的业务创新中应把握好市场化原则,重点应注意两个方面,一是不良资产的定价要以市场的供求关系为依据,以此来判断并确定不良资产的处置价格,使不良资产的处置价位与市场价格相接近,从而达到尽快出售不良资产的目的;二是不良资产的处置要通过公开、公正、公平的市场法则进行操作,增强市场透明度与投资者的投资信心,同时通过对不良资产处置的市场化实现不良资产价值回收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3.
采取拍卖的方式处置不良资产可在“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下,由市场形成竟价的机制,科学、合理地确定拍卖资产的价格,因其具有透明度高和市场价格发现功能等独特优势,所以成为目前资产管理公司处置不良资产普遍采用的处置方式。资产管理公司采用拍卖方式处置不良资产这一手段已基本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拍卖机构选择、监督管理程序和机制,对促进不良资产的快速、高效、高回收处置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在实践过程中笔者发现拍卖处置不良资产在制度设计上还存在一些不足,为更好地利用拍卖这一手段,实现“有效保全国有资产,处置回收最大化,处置成本最小化”的经营目标,本文从不良资产拍卖过程中拍卖机构的选择、拍卖过程的管理以及拍卖要求的条件等有关环节出发对拍卖制度的设计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4.
面对当前以美国次贷危机为导火索的全球经济下行周期,如何有效管理商业银行不良资产,防范不良资产积聚可能带来的系统性风险,前瞻性地研判不良资产处置业务趋势,是学术界、金融业研讨的重大课题。论文将归纳阐述对不良资产价值、不良资产管理模式与不良资产处置方式这三方面规律的基本认识,判断我国特殊资产经营业务的发展趋势,并提出有效开展特殊资产经营业务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不良资产处置中的几个认识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鹰 《中国金融》2004,(6):58-59
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是制约国有商业银行综合改革的重要因素之一。近年来,国有商业银行在不良资产处置领域作出了许多带有创新性质的探索,但在不良资产处置问题上,还存在一些似是而非的认识。本文拟从市场和操作的角度对与不良资产处置有关的几个认识问题略抒己见,以期达到观念纠偏之目的。  相似文献   

6.
当前资产公司改革与发展的必要性在于我国国有企业战略性重组和产业结构调整需要资产公司对存量资本调整进一步发挥作用;市场经济下新的不良资产需要专业化机构管理和处置;资产公司的改革与发展有利于完善我国金融体系和市场功能.资产公司的发展定位是以不良资产管理和处置为核心业务,发挥社会金融资源再配置作用的准金融服务公司.长远来看,我国应当建立市场参与者众多、交易工具丰富,政策性业务与商业性业务分离,批发性业务与零售性业务兼备的统一、多层次的不良资产交易市场.  相似文献   

7.
几年来,我国资产管理公司处置不良资产的实践取得了一定的经验,提出了许多处置方案,如资产证券化、央行收购、债转股、组合资产打包拍卖、利用社会力量委托处置、与地方政府合作处置、吸引外资参与资产重组等,但没有一种已经获得共识并在全行业推行。在我国,处理不良资产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过去几十年积累的不良资产处理需要较长的时间,银行在持续经营过程中,还会不断产生不良资产,银行经营没有风险是不可能的。因此,要探索一套长期稳定的不良资产处置办法,建立完整规范的不良资产交易市场。  相似文献   

8.
赵琳 《新疆金融》2007,(9):23-24
要想实现不良资产回收价值最大化,创造更多的经济增加值,银行的不良资产清收、处置工作必须向价值创造型的发展方式加快转变,因时而变,顺势而为,树立适应现代股份制商业银行要求的新理念、新体制,不断提高银行资产质量,努力提升不良资产的处置能力和价值贡献能力。  相似文献   

9.
外资处置不良资产的现金回收率为3%,利润边际在20%以上,但外资进入不良资产处置市场的示范作用大,可以引入先进投资理念和处置方法,催生新资本市场工具。目前向外资出售不良资产的金融风险是可以控制的。中外不良资产定价方法不同,买卖双方报价的差距较大。不良资产处置要广泛利用打包出售、建立合资合作企业、合伙人投资、资产证券化、信托计划等方式。政府在培育不良资产市场中的作用一是保持市场的透明度,二是制定市场规章和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10.
晓国 《银行家》2004,(4):30-35
处置不良资产就如同“沙里淘金”,要通过一定的整合、重组技术手段,把劣势产业的不良资产变为优势产业的资产,把技术含量低的不良资产变为技术含量高的资产,把不良资产的潜在价值变为市场的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11.
通过资产超市式营销构建不良资产处置新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中国不良资产三年来的管理和处置实践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从当前尚未建立不良资产处置市场和缺乏科学的资产定价系统的事实出发,结合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发展趋势和未来转向,认为不良资产的管理和处置应该纳入资本市场的运作范畴,按照金融创新的要求,提出和创设了不良资产金融超市的营销思想和在此基础上构建不良资产管理和处置的新体系,从而实现中国不良资产的科学管理和高效处置。  相似文献   

12.
中国金融业不良资产处置方法创新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资产处置方式直接影响金融不良资产价值回收程度.政策性资产处置任务完成之后,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开始商业化经营,对资产处置方式创新产生了内在的要求;同时,市场环境的改善及相关法律法规的健全,为资产处置方式创新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本文在总结和借鉴国内资产管理公司传统处置方式及国外不良资产处置方法的基础上,对不良资产创新处置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13.
不良资产清收盘活难、抵债资产处置经营难是当前困绕各级经营行的一大难题,如何成功化解这一难题,是各行正努力研究的课题。日前,我们对襄阳支行不良资产(重点指信贷资产)经营情况进行了调查,试图从分析研究该行当前不良资产清收盘活和抵债资产处置经营的难点入手,找寻出些许好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现代股份制银行不良资产处置及管理的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琳 《新疆金融》2009,(1):30-34
文章从当前不良资产经营管理面临的困境和难点,对做好不良资产经营处置工作,提高银行经营效益等方面阐述了经营处置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为,不良资产的处置是个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不断加强金融创新和政策研究,积极探索有效的不良资产管理方法,加快治理不良资产的步伐,最大限度地保全银行资产,不断追求不良资产的“回收价值最大化”目标,提升不良资产的处置能力和对全行的价值贡献能力。  相似文献   

15.
不良资产处置引进外资的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魏强 《上海金融》2003,(1):34-35
随着我国不良资产处置步伐的加快,外资将逐渐成为我国不良资产处置市场的中坚力量。但鉴于国情等客观因素限制,在我国引进外资参与不良资产处置仍然面临着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6.
随着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不良资产处置工作的不断深入,资产处置新途径、新手段不断涌现,各类处置风险随之加大。健全的内部控制、有效的外部监督和良好的市场约束是资产管理公司稳健运行的三大支柱,而防范风险,实现其稳健经营的关键在于有效的内部控制。在资产处置力度加大,业务不断创新的过程中,  相似文献   

17.
金融机构特别是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及其处置问题,一直是世界各国政府和金融界普遍关注的问题。国内外经验表明,解决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问题,具体处置模式和手段是问题的关键。银行处置不良资产的模式大致有两种:一是集中处置模式,即由出资设立独立的金融机构统一剥离、收购、经营和处置银行的不良资产,如美国的重组信托公司、日本的过桥银行以及我国的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等。另一种是分散处置模式,即由银行内部成立专门机构来处理自己的不良资产。  相似文献   

18.
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以及资本营运步伐的加快,企业并购重组浪潮蓬勃兴起,这不仅为商业银行介入企业并购业务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契机,同时也为银行不良资产的清收盘活创造了有利条件。农业银行只有把握市场机遇,积极探索运用投资银行手段,不断创新不良资产处置方式,才能挖掘不良资产潜在价值,提高不良资产处置的效率和效益,从而开辟不良资产清收盘活新路子。  相似文献   

19.
不良资产评估的问题、原因及对策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不同种类的不良资产有不同的内在特征,在资产评估时需要对此给予充分考虑.实际工作中评估价值与处置不良资产的成交价背离较大的问题,反映出我国资产评估在理论和技术方面的缺陷.准确定位评估在不良资产处置中的作用,借鉴国际不良资产的"冰棍理论",尽快制定通用的评估准则才能更好地为不良资产处置服务.  相似文献   

20.
不良资产处置收入最大化是国务院提出的资产管理公司资产处置工作的主要经营目标.为了实现不良资产处置收入的最大化,我们必须善于发现不良资产的价值,并使这种价值的回收最大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