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史文思 《大陆桥视野》2016,(14):365-366
电视纪录片从诞生之日起就备受关注,从中国早期的电视纪录片《话说长江》到近年广为关注的《舌尖上的中国》,纪录片在一步一步的发展,不论是在拍摄手法上还是在制作技巧上都有了很大的突破,更好的表达了主题背后深层次的现实意义。中国的电视纪录片逐渐与世界接轨,在关注国内发人深思的主题背景的同时,更好的借鉴了国外的现金技术,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纪录片的独树一帜的特色。本文就将以近些年著名的电视纪录片为例,简析电视纪录片的要素及拍摄手法。  相似文献   

2.
徐淑琴 《时代经贸》2004,(1):135-137
维亚康姆(中国)总经理李亦非曾放言.中国电视媒体原创作品目前做得最好的是电视剧。而从广大普通观众的角度来感觉恐怕亦是如此.好的电视剧热播.总能引起一波波收视高潮。与此对照.中国的纪录片市场却显得颇为沉寂和不为广大观众所知.观众印象中中国目前也没有象国外《探索》频道所播出节目那样吸引人的作  相似文献   

3.
钱颖 《开放时代》2010,(9):F0002-F0002,F0003
在有关中国独立纪录片的介绍文章中,有一部老纪录片常被提起。那就是安东尼奥尼(Michelangelo Antonioni)的《中国》。1984~1991年在中央电视台对外部任编导的陈真,是中国独立纪录片在80年代末萌芽时期的见证人和推动者之一。他在一次采访中说,他和后来拍《流浪北京》的吴文光。在1988年时通过央视“内部放映”看到了《中国》,两人都被其纪实风格和个人视角深深震撼,这部影片也因此成了中国新纪录片的启蒙教材之一。  相似文献   

4.
钱颖 《开放时代》2010,(6):F0002-F0002,F0003
2006年出品的纪录片《和凤鸣》是纪录片导演王兵的第二部作品。王兵是近年来中国纪录片业内难得的对风格有独特追求的创作者。他的第一部纪录片《铁西区》在2003年完成,长达9小时,以史诗长度纪录位于沈阳的“铁西区”重工业区,由于国家经济转型,国营企业重组,从1999年到2003年逐渐被解体、废弃的过程。  相似文献   

5.
近日,纪录片频道又再重播《舌尖上的中国》,捉海参、采鲍鱼、捞海胆——中国的电视节目如此生动地介绍海洋捕捞产业链,甚是新鲜.边看边好奇,会说到鱼翅吗?直到结束,鱼翅都没出现.谢天谢地!  相似文献   

6.
最近,电视纪录片《大国崛起》和相关论著很受关注。“大国崛起”这个题目是应当研究,可以写的,但关键是做到完整准确。从目前的这个纪录片来看,有两点值得注意:其一,《大国崛起》中提到的9个大国,有些并不是“大国”,而是强国,所以,准确地说应该是“强国崛起”。[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最近,《大国崛起》这个电视纪录片很受关注。我觉得,“大国崛起”这个题目是应当研究,可以写的.但关键是做到完整准确。从目前的这个纪录片来看,有两点值得注意:其一,《大国崛起》中提到的九个大国,有些并不是“大国”,而是强国,所以,准确地说应该是“强国崛起”,而不是“大国崛起”。  相似文献   

8.
携书远行     
《新经济》2012,(8):82-83
最热书《舌尖上的中国》作者:中央电视台纪录频出版社: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时间:2012-6-1定价:50.00元《舌尖上的中国》,就像书里它对自己介绍的那样:这里没有说教、没有噱头、没有人云亦云,有的是属于我们每个人的味道、记忆、情感和家园,是我们无论身在何处都深深依恋的故土之根。有人看到了美食,  相似文献   

9.
上海的南京路是著名的商业街,每天车水马龙,熙熙攘攘,靓男倩女们在装饰一新的百年老店内外徜徉、消费。然而,在赵大勇2007年完成的纪录片《南京路》(98分钟)中,摄影机却对准了一群在南京路上的拾荒者。  相似文献   

10.
中国电视纪录片自20世纪90年代蓬勃发展以来,它的第一个高峰已经完成,培养了一大批中国的电视纪录片观众和国家电视台的纪录片制作人,更催生了一系列优秀的纪录片栏.对我国纪录片特点及其发展的因素和我国纪录片的发展策略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1.
《商周刊》2012,(11):16-17
不久前在英国举行的伦敦书展上,中国出版界以181家出版社、逾1万种出版物和300多场活动的阵容,掀起了一阵"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旋风。近年来,文化界普遍的共识是,随着中国的崛起,西方人对中国的认识了解也正在进入转型期,但现实是,中国不少的文化产品尚处于国际文化交流的"低端"和"表层","影响力"和"传播力"都有限。如何能够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有人说,必须学会讲"中国故事",然而,什么是"中国故事"?怎样才能讲好"中国故事"?近期,央视播出的美食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似乎给了我们答案,那就是把中国文化所创造的博大与精深呈现出来,要先感动自己才能感动别人,自己相信才能说服别人。  相似文献   

12.
钱颖 《开放时代》2010,(2):F0002-F0002,F0003
摄影师和小说作者徐童在2008年完成第一部纪录片《麦收》(98分钟),纪录北京郊区的几个以卖身为生的年轻姑娘们的生活。影片对边缘生活的全方位注视和生猛表达,使影片在国内外影展上亮相后赢得赞誉和奖项。但是影片中敏感的内容,尤其是对性工作者的曝光,也激发起有关纪录片道德问题的争议。从云南的“云之南纪录影展”到“香港华语纪录片节”,这个争议愈演愈烈,发展到在香港放映时有当地民间团体到影院示威,抗议影片“对性工作者的暴力”,劝请观众拒绝看这个影片。  相似文献   

13.
“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如果说毛泽东这首著名的《水调歌头·游泳》让人们对武汉长江大桥和三峡工程难以忘怀,那么30年前的一部《话说长江》电视纪录片,则让中国观众第一次直观完整地看到了母亲河的旖旎风光,重温了动人心魄的传奇故事。  相似文献   

14.
郭群 《新经济》2013,(23):120-120
不可否认,2013年是竞技类节目的“大跃进”之年,特别是音乐竞技类节目,《中国好声音》、《最美和声》、《中国梦之声》、《快乐男声》等等等等,表面上看是一幅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荣画卷,虽然各个荣耀升空,风光无限,却是满天放“卫星”,真正经得起观众考验的,寥寥无几,而几十档类型相似的竞技类节目,是同质化严重的巨大浪费。虽然如此,但这并不妨碍老牌选秀节目,湖南卫视的“超快”系列之《快乐男声》依然话题多多,也无法阻挡去年的轰天雷《中国好声音》在收视上的持续热播,虽然较去年相比,该节目的质量趋势堪忧。今年则有北京卫视推出的《最美和声》,犹如一颗秘密研发的原子弹,瞬间如蘑菇云般腾空在公众面前,引爆了全民关注,也引发了业界“狼来了”般的惊恐。  相似文献   

15.
包来军 《经济论坛》2014,(12):155-157
国产纪录片以其突出的思想性、人文性、艺术性、教育性和民族性对新时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增强国家民族地域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意义,具有明显地域特色的纪录片更是能够起到引领社会化学习的重要作用。纪录片产业化是推进文化与市场结合和提升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之一。在河北绿色崛起中,纪录片产业化对于促进河北文化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王志纲 《商周刊》2012,(21):84-85
20年前,当我还在新华社当记者的时候,其实就已经在探索文化产业了。但那个时候,整个中国的天时根本不具备把文化变成产业的条件,文化只是胡椒面,不能当饭吃。当时在广东,中国的市场经济先行一步的地方,我开始探索文化产业,当时做了一次尝试,就是1994年拍了《老板,你好嘢》这部轰动一时的纪录片。后来,伴随事业的发展,更多的常见性、多发性疾病,不是在文化产业,而是房地产业。在这种情况下,我暂时放弃文化产业,从房地产入手,从碧桂同开始,一路走来,在整个中国的地产界创造了很多奇迹,扶植出了一大批所谓的首富。  相似文献   

17.
马庆云 《商周刊》2014,(12):84-85
在《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中,基本上每个美食制作背后,都可以看到一种人文关怀。所有的美食桥段都应用了从食材制作者的故事上升为人文情怀这一技巧。其重点不是在讲美食,而是在讲故事。  相似文献   

18.
贾元安 《大陆桥视野》2012,(8):76-76,78
20世纪20年代,纪录片在欧美国家随着影视艺术的发展不断成长起来,至今已有80多年的历史。作为一种独特的传播方式,纪录片有着其他艺术形式所不具有的神奇魅力。从诞生时起,凭借着纪实性和形象化等优势,纪录片在影视市场上占有着重要地位,它迅速征服了世界各地的观众,越来越多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思考。多年来,不论在技术和表现手法上怎样创新,  相似文献   

19.
土匪与秩序     
记得在看香港凤凰卫视中文台播出的纪录片《世纪行过:张学良传》时,张学良自报家门:自己的父亲,著名的土匪头子张作霖,“干的是保险”。张作霖的职业竟然是保险公司董事长!这简直让人喷饭。但后来听了张学良的讲述,你还别说,张作霖还真算是干保险的:为东三省的百姓提供安全和秩序,不许其他土匪侵害,条件是,东三省的百姓为他完税纳粮。  相似文献   

20.
由中共河北省委宣传部、河北省广播电影电视局、河北电视台联合摄制的四十回大型文献纪录片《西柏坡来电》作为向党的十八大献礼作品,是一部具有创新意义的成功之作。在河北卫视首播之后,这部作品在业内和受众朋友中引起了很大反响,收视率超过同时段诸多综艺类节目,网上点击率连连攀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