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解放后,随着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老区工业的改造与扩建,新区的资源开发与建设,加速了我国城市化的进程。解放初,我国城镇人口比重只有9.3%,“一五”计划完成后提高到13.5%,1982年城镇人口比重已达到20.6%。当然,同经济发达国家比较,人口城市化的水平还较低(1978年日本为75.6%,1977年苏联为62.5%,1970年美国为73.4%)。我国城市化有两个显著特点:第一,新城市不断涌现。随着我国经济建设山东部地带向中部地带和西部地带的推进,在内地涌现出一批又一批的新城市。1953年我国5万人口以上的城镇只有173个,1978年增加到309个;1983年仅设市建制的城市就达到289个。新城市的不断出现,表明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第二,大城市人口迅速增加。建国初期我国百万人口以上的城市只有5个,1983年达到20个,居世界首位。50万——100万的大城市,由14个增加到28个、翻了一番。在全国城市总人口中,百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占35.2%,50万——100万人口的大城市占20.7%,二者合计占55.9%,而中等城市和小城市所占人口比重很小。  相似文献   

2.
一、旧中国城市的畸形发展在旧中国的城市中,不管是城市规划还是城市建筑和管理,都存在着相当复杂和混乱的情况。19世纪末,世界的城市化水平(按居民计算)是13.6%,中国是6%。城市的路况和交通情况也极差,除了殖民地性质明显的城市在“洋人”居住区有现代交通以外,其他城市大都以土路为主。城市的供水一般也从19世纪末开始,到1911年底,全国有11个城市建立了供水设施。从城市规模看,也极端的不平衡,大城市特别大,20世纪30年代上海人口已近350万,占全国城市人口的10.8%,同时,小城市又特别小,有的小城市仅有几万人。城市的布局也不合理,全国10个…  相似文献   

3.
印度城市化速度惊人,在过去的30年间,印全国人口年增长率在2.1—2.5%不等,而城市人口在100万以上的大城市的人口增长速度高达(平均值)3.4—4.5%。1981年城市人口占全国人口的28%,达1.6亿人。按最新统计此数字已上升为1.9亿,占全国人口的四分之一强。专家们粗略估计,这个数字在本世纪末将达到3.5亿。  相似文献   

4.
辽宁省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具有工业比重大,大中城市多,城镇人口所占比重高的特点。据统计,1982年全省13个大、中、小城市和93个建制镇,城镇非农业人口高达1,227.7万,占全省总人口的34.18%。现有的城市中,除沈阳、大连、鞍山和抚顺为特大城市外,还有本溪、阜新、锦州三个大城市及丹东、辽阳、营口三个中等城市与铁岭、朝阳、铁法三个小城市。大城市之多和城镇人口比重之高皆居全国各省区的首位。三十多年来,辽宁各大中小城市在社会主义建设中作出了重要贡献,但由于工业和人口高度集中,也带来一系列社会经济问题。其中,尤以辽宁中部城市群地区最为突出。因此,从工业和城镇合理布  相似文献   

5.
21世纪人类正面临气候变暖和人口激增的双重挑战。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城市CO2排放将持续增长。考虑到城镇化水平提升和城市体系优化是城镇化发展的两大核心问题,在STIRPAT模型的基础上,从城镇化水平、城市体系双重视角,探索1971—2018年世界117个国家城镇化发展的碳排放效应。结论显示,城镇化水平提升对CO2排放具有明显的正向促进效应;最大城市人口占比提高则有效降低了CO2排放。通过更换主要解释变量及模型方法,上述结论仍然成立。研究认为,应进一步注重城市群都市区域协调发展,通过促进城市人口进一步向大城市集聚以缓解城镇化水平提升带来的CO2排放促进效应。  相似文献   

6.
世界都市发展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世界总人口的45%是城市人口,他们生活在各种不同规模的城市里。巨大的城市集群,一种新近的现象,其数量正不断增加,规模也不断扩大,生活在这类超大集群的居民占世界城市人口的比例日益增加。与此同时,全世界有超过50%的城市居民目前继续生活在人口不到50万的小城市里。本文研究世界城市的规模及其发展。首先,描述世界最大城市的规模及其发展;其次分析大都市人口向郊区或近郊小城市分流的现象;最后是关于城市人口在不同规模的城市的分布构成。  相似文献   

7.
任何城市都是具有一定规模的非农业人口聚居的场所。因此,人们一般就以城市人口的数量作为划分城市规模大小的标准。在我国,对于设立市的建制的城市,通常分为四级:一百万人口以上的称为特大城市,五十万至一百万人口的称为大城市,二十万至五十万人口的称为中等城市,二十万人口以下的称为小城市。截止于1983年底,我国共有大、中、小不同规模的城市289个,其中,特大城市20个,大城市28个,中等城市  相似文献   

8.
优化城市规模 推动经济增长   总被引:145,自引:1,他引:145  
长期以来,我国的城市发展政策是“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小城市,积极发展小城镇”。①但中国的大城市真的太多了吗?目前我国的城市化率(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只有30%,远低于世界水平,②人口在100万以上的大城市总共有7300万非农业人口,仅占全国人口数的6%(1996年数,见国家统计局1998、国家统计局城市社会经济调查总队1997,后者以下简称城调队)。国际经验证明,城市特别是规模较大的城市,会产生明显的聚集效应,从而带来较高的规模收益、较多的就业机会、较强的科技进步动力和较大的外部扩…  相似文献   

9.
世界工业化的发展,带来城市人口的骤增,大城市不断涌现,城市化加速进展,到目前为止,世界人口已有40%生活在城市里,据预测,到本世纪末,城市人口将净增13亿,国际性的人口、环境、资源矛盾在城市将愈加突出。它引起国际学术界的广泛重视,城市生态学即应运而生,城市生态系统的研究也列入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的“人与生物圈计划”(简称MAB)。近几年来,我国城市迅速发展,到今年6月止,全国城市已增至342个,特大城市25个,小城市(镇)更是星罗棋布在全国各地,它加速了我国城市化进程和经济发展,也不可避免出现了与城市环境的失调,带来一系列城市环境问题。在城市经济体制改  相似文献   

10.
李兵  郭冬梅  刘思勤 《经济研究》2019,54(1):150-164
本文利用"大众点评网"2015年餐饮类商铺的信息,结合全国城市层面的人口与土地等数据,实证检验了城市规模和人口结构多样性对于一个城市的不可贸易品多样性的影响。本文发现,人口数量增加1%,菜品种类会增加0.528%—0.623%;而人口结构,即"流动人口"比重上升一个百分点,菜品种类会增加2.19%—2.49%。也就是说,"流动人口"不仅为城市带来了家乡的特色菜品,还促使城市创造了新的菜品。本文支持了有关城市规模和人口结构多样性对城市不可贸易品多样性的促进作用。在此基础上,本文用菜品多样性作为消费者福利的代理指标,在中国城市规模服从不同参数的对数正态分布的条件下,通过数值模拟估算出整体的福利变化情况,以及每一个城市的福利变化,结果显示限制大城市人口规模的政策意味着巨大的整体福利损失,尤其是对大城市的损害更大,但是对中小城市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1.
美利坚合众国属于世界上城市化最发达的国家,它是分析城市化在发达阶段上的一个很有意义的例证。现代城市化的一般特征在美国表现得十分清楚:人口在大城市的集聚,城市集合体的形成,它们对特大组合城市的影响,由此而引起整个聚落网点的变化,在城市集合体内部人口的地域分散趋势。同时,美国的城市化也有若干自己固有的不同于西欧或日本等高度城市化国家的特点。这与每个国家历史的发展道路,城市化的阶段、领土的大小等方面特点有关。 1970年,生活在美国城市有14,930万人,或者说人口的73.5%生活在城市。在这样高的城市化水平之下,城市人口增长速度曲线上升相对较慢,而且还在不断减慢。 1960—1970年同前一个10年一样,整个美国人口的增长与城市人口的增长相一致,因为此间农村人口不  相似文献   

12.
五个温州人中有一个在外地 2002年8月,温州市政府组织了规模浩大的在外温州人经济大调查.这次调查的外部温州经济是指温州市外、国内的温州人经济,调查对象为建有温州商会的全国64个城市,调查方法采取发放统计表格和重点调查相结合的方式.据调查结果,目前全市在外温州人为154万人,占全市户籍人口比重20.45%,即每五个温州人中就有一个人在外地.从行业分布看,从事工业活动16万人,从事贸易业经营102万人,从事服务业36万人,分别占外出从业人数比重10%、67%和23%,第三产业从业者占到90%.温州人口流动的特点:一是在外出人口中,以经济发达的东南沿海为主,这是精明的温州人流动与充分享有沿海地区的资源有关;二是以大城市为主,温州人口集中的地方基本上是直辖市和省会城市,说明大城市的创业机会比较多;三是走出去的温州人大多来自农村,却在外地的城市里发展,从事的主要产业是第二、三产业,以第三产业为主.实现了产业的转化,进而实现从农民到市民的身份转化.  相似文献   

13.
汪家仁  华飞 《技术经济》2000,19(9):19-20
江苏城市布局与规模结构的矛盾 ,一直制约着现代化进程在江北大地的快速推进。全省 10 0万人口以上规模的南京、苏州、无锡、徐州四座大城市 ,其地域分布很不合理。江北占全省 2 / 3土地的七个地级市的整体区域 ,没有一座大城市 ,以致沪宁一线发达地区对苏中、苏北城市的辐射严重断层。实证表明 :城市集聚和辐射效能最佳的城市规模在 150万人左右 ,直接辐射半径可达 10 0公里以上。幅员辽阔的江北大地急需有此规模的大城市 ,担当起江南辐射二传职能 ,实现江苏现代化三大梯度的快速推进。但是 ,江北现有七个地级市规模小 ,市区非农人口均在 5…  相似文献   

14.
新华社联合国6月9日电据联合国人口活动基金会最近公布的材料,我国上海、北京和天津被列入世界23个人口最集中的大城市。据1985年人口统计数字,日本的东京和横滨的人口均为1882万,并列第一大城市。上海、北京、  相似文献   

15.
美国经济界曾预言:“21世纪将是亚洲的经济强盛时期,世界经济的中心将移到亚洲”。1994年,世界经济组织对200个大城市的综合实力排位,香港位居世界经贸大都市的第三位,香港也因此成为世界上最理想的购物城市。日本的东京也已经成了世界上最繁华的大都市。而40年前,亚洲似乎注定是一个贫穷的大陆:日本工厂的生产能力只及美国工厂的二5%,尽管日、美两国都为人口较稠密的大国。凡标有“日本制造”字样的商品,准是粗制滥造。上海曾经是亚洲最活跃的城市之一,曾被誉为东方明珠,但在大陆解放前夕,国民党却将大量人才,大批财富转移到…  相似文献   

16.
自从资本主义发展以来,广大农村人口不断涌向城市,中小城市人口则涌向大城市和特大城市。城市规模增长,在十八至十九世纪不到一百年的时间里,英国的纺织业中心曼彻斯特3·5万人,猛增到30·3万人。在十九至二十世纪一百多年的时间,美国芝加哥由一个小商站发展为超过300万人口的特大城市。我国上海明清之际仅是一个小镇,还没有广东的佛山、江西的景德镇出名,但从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人口猛增十倍,达到500万,现在发展成为我国第一大城市。如此神速的人口集聚的内在动力和原因是什么呢? 有人说是由于大工业的发展。不错。可是大工业的发展为什么必然引起城市人口的集中呢?为什么人口一定要突出集中在曼彻斯特、芝加哥和上海这些地方,而不集中在别的什么  相似文献   

17.
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类文明史也是一部城市发展史和城市化进程史。城市化在19世纪工业革命后开始兴起,1851年,英国城市人口首次超过乡村,率先在世界上实现了城市化。随着各国工业化程度的加快,非农业经济活动的比重逐步上升,世界城市化的速度也大大加快了。据联合国统计,从1950年至1995年,发达国家的城市居民增长了37%左右,在欠发达国家,城市居民的人数增加了1倍以上,而在最不发达的国家,城市居民的人数增加了两倍以上。现在,全世界人口超过100万的大城市已达到325座,超过1000万人的超大城市有20座。预计到2006年,世界人口的一半即32亿将是城…  相似文献   

18.
黑龙江省是一个地处边疆,资源丰富,开发较晚的省份,又是建国以来进行了重点建设,发展较快的省份。因此,黑龙江省城镇经济发展有着自己的明显特点。一、黑龙江省城镇的基本情况全省现有(1984年10月止)设市建制的城市15个,设镇建制的镇192个,未设镇建制的集镇(乡政府所在地)971个。现有的15个市(其中县级市5个),占市县总数的20%,县市比例为4:1,平均4个县有1个市。城市总人口为984万人(1983年数,不包括五大连池市),其中市区及郊区非农业人口728.8万人。有200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哈尔滨;50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齐齐哈尔、鸡西、伊春;20万人口以上的中等  相似文献   

19.
城市化是世界发展的趋势,一个国家城市化的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反映着该国的经济发展水平。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人口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至2000年已达到36.09%。它反映了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水平日益增长,城市经济日益繁荣,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但是人口城市化又有一定的负面作用,人口城市化水平加快,大量人口涌向城市尤其是大城市,形成了城市发展中无限膨胀的城市人口与城市有限土地、城市经济发展与城市环境恶化之间的矛盾和问题,严重影响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如何缓解这些矛盾和问题,本文提供了几种意见以供参考。人是城市的主…  相似文献   

20.
东北地区城市规模分布演变及其空间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1990—2008年的城市人口数据,首先对东北地区城市规模级别结构演变概况进行研究,在此基础上引入城市首位指数、位序—规模法则、城市基尼系数对地区城市规模分布演变展开计量分析,并进一步探讨了区域城市规模成长的空间特征。结果表明:东北地区城市规模等级结构呈阶段性、层级递进式演变;由于缺乏龙头带动城市,各城市首位指数较低且不断下降;1996—2008年,城市体系符合位序—规模法则,城市规模分布总体趋于合理;1990—2005年,经济基尼系数与人口基尼系数发展方向背道而驰,地区大城市、特大城市仍有较大的人口发展空间;区域城市规模成长表现出空间极化、轴线指向、群带集聚、区域差异等空间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